分享

“中国酱香之父”李兴发,一代宗师的传奇人生!

 新用户19775737 2021-06-16

磨砺的童年:苦其心志

      1930年10月17日,李兴发出生在仁怀市三百梯村一个农民家庭。李兴发本属令狐家族后裔,在四兄妹中排行老二。那时,满目疮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他 所在的家,也和天下劳苦大众一样,家境十分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 八岁时就被姨妈家抱养过房,改姓李 ,取名为李兴发。

      李兴发的姨妈家境也不富裕,不能供他上学。三百梯有间小学,那是富裕人家子弟的学堂。李兴发童年时又特别想读书,他就经常跑去学堂教室外偷听老师讲课,这便是李兴发的文化基础。李兴发童年时很苦,十来岁就开始给别人卖米面、馒头和麻糖。十一岁到茅台镇上的那条赤水河里帮人放筏子。赤水河上游木材很多,从上游运木料到合江再入长江水道,便是用扎木筏的方式将木料运出去的。旧社会在赤水河放筏子很危险,赤水河的中上游河段水急滩险,容易将木筏撞垮而丢命。冬天里放筏子,常常有逆河而上的北风呼啸,冻得李兴发全身直打啰嗦,饥寒交迫。年少的李兴发尽管吃不消这些大人干的活,为了生存,也得冒险去帮工。十二岁便进了镇上王家酿酒作坊当童工。那时镇上作坊酿酒,用的水是从从赤水河里挑上来的,今在茅台镇一带还流传着“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的”的民谣。蒸馏酒用的是柴火,烤出来的酒便是用牛车拉出去卖。童年的李兴发,要下到窖池里背糟、下到赤水河边挑水,大热天火蒸馏酒,热得满头大汗,一天累下来,精疲力竭。李兴发没有上学的机会,可是他多么渴望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啊!为此,李兴发晚上还得争分夺秒地在桐油灯下,自学打算盘、识字和写字,不断地学会一些常用的字体,并把它运用到酿酒工艺环节的记录上来。

开赴茅台酒厂:宝剑锋从磨砺出

     1950年2月,茅台镇这座历史悠久的山城小镇解放了,被土匪们搅乱了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好了起来,但茅台镇上的几家酿酒作坊仍未能恢复生产,李兴发所在的成义烧房处于停滞状态,尽管县人民政府采取贷款等措施帮扶几家作坊恢复生产,由于各种原因,酿酒生产仍无明显好转。1951年 11月,政府赎买了“成义烧房”, 1952年10月,政府没收荣和烧房,12月接管恒兴烧房,由此组建国营茅台酒厂。1952年8月,22岁的李兴发随成义烧房转进茅台酒厂工作,在出酒班当学徒,跟的师傅就是郑义兴,双方订立了师徒合同。郑义兴老酒师说他的悟性极高,他呢,也没有使老酒师失望,很快学会了茅台酒酿造过程中的一道道复杂工艺,从此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图片

      李兴发在民国时期,尽管帮镇上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都烤过酒,但那时的帮工和政府组建的茅台酒厂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建国之初,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整个社会环境,犹如徐徐的春风吹拂。在车间酿酒的工人,社会地位很高,劳动热情高涨。李兴发进厂不久,1952年9月,茅台酒在全国第一次评酒会上,获评国家四大名酒之首,更加激发了工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李兴发在车间里上班,也是废寝忘食地工作,希望把工厂办得红红火火。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用他那熟练的工艺和丰富的经验,对每一次的润粮温度和湿度,上甑的松密度,以及取酒所需的气压量,都把握得很精准。李兴发将酿酒周期的每一过程都悬挂在心上,如临重任在身,丝毫不苟且。他不分上班和下班,对每一次糟醅进入生物发酵时,都认真细致地观察其变化,牢牢把握住酿酒过程的脉搏,以便正确、及时、妥善地处理。李兴发用他劳动的热情和所倾注的汗水,换来了他们车间班组生产的出酒率最高、酒质最好。1953年,全厂生产茅台酒72吨,1954年达到163吨,迅速恢复并跃上了历史较高水平。1955年7月,李兴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7月,李兴发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主抓生产。茅台酒是世界名酒,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即便在三年极度困难时期,茅台酒的生产原料供应也得到保障,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1960年茅台酒产量达912吨,创历史新高。

盖世功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1960年初,长达4年的时间里,酿酒师李兴发成天泡在酒库里,一只大手上,吊着十数个小酒杯,装了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茅台酒,勾兑、品尝,再勾兑、再品尝……如此反复,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他通常一天要尝取五六十坛酒,最多一天要品尝上百坛。原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邹开良回忆说,有一次,李兴发甚至在品酒的过程中吐血。

       为了保持勾酒时的灵敏味觉,身为贵州人的李兴发,一直拒绝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仅就蔬菜蘸点酱油。

      1964年,在保持这种几近走火入魔的状态4年以后,并无太多文化基础的李兴发终于发现了构筑今天茅台酒香味的香型密码:酱香味好,口感幽雅细腻的称为“酱香”;用窖底酒醅酿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称为“窖底”;香味不及酱香型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后来,这三种香型被证实为构成茅台酒香型的三种典型体。其中又以酱香味最为突出,也最独特,于是以茅台为代表的一类酒就是“酱香型白酒”。香型的确定,为茅台酒实现质量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那么为什么叫酱香?李兴发每天就把生产出来的酒坐起慢慢研究品尝,为啥子有一种叫酱香呢?空杯香就是一个酱食品味,他就取个酱香。酱香就是这么来的,酱这东西真是中华饮食文化里最博大精深的一笔。

       1965年,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茅台的代表宣读了一篇名叫《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的文章,这篇文章由茅台技术系掌门季克良执笔,写的就是李兴发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开启了中国白酒的香型分类时代。

        在接下来1979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就是按不同香型来选拔了。这次评酒会对酱香型白酒风格的描述进行了概括,描述语如下:酱香型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

图片

      在酱香型白酒的发展史上,“李兴发”三个字本身就是一座里程碑。酱酒香型的确立和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醇甜”的发现,正是由时任茅台酒厂副厂长的李兴发在1965年最早提出的。香型的确立,为实现酱酒的质量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酱酒的香味和工艺标准化、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图片

矢志不渝:酱父仙逝,嫡女传承

       2000年8月13日 贵州茅台酒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醇甜”的发现者、勾兑大师、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顾问、茅台酒厂原技术副厂长李兴发仙逝,留下了世代传承之路。大国工匠,嫡女传承人李明英接过了父亲的遗志,“传承父志,守住初心”,只为做好传统工艺的大曲酱香酒。让世人铭记酱父的传奇人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