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戚红月 2021-06-16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思是,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寥无声,独立不移,循环往复,永不衰竭,为万物产生之本源。

曾仕强先生解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道是混沌一体的,比天地还早。“寂兮寥兮”,它既空虚无形,又充满了生机造化。

“独立而不改”,“独立”,就是它不依靠任何东西。今天很多人讲独立,实在是差太远。要超越于万物的生灭之上,要能够永恒不灭,才有资格讲独立。不生不灭,不依靠任何东西,只有道做得到。

“不改”,就是不生不灭。道不依靠任何东西,只靠它自己,给别人还不要回报,不居功,也不要收回,还一辈子跟着。

“周行而不殆”,它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但从来没有倦怠过。不倦怠,不休息,也没有危险。

“可以为天下母”,它可以说是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因为我们都是道生出来的。

傅佩荣先生解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地的母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混成”的“混”,是一个还没有任何区分的状态,比天地还早存在。人类所能知道的最广大的、最久远的存在之物就是天地,有天地才有万物,但是居然这个东西比天地还要早。

老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不管再怎么广大、再怎么久远,它还是充满变化,也就是有开始,也有结束,所以天地也需要一个来源。所以,老子想象,一定有一个东西是作为根源、作为归宿。

寂兮寥兮,寂静无声与空虚无形。无声代表没有人在听,无形代表没有人在看,或者看也看不到。

独立而不改,独立长存而不改变,这代表它是唯一的存在,独立;它又是永远的存在,因为它不改变。

它独立而不改,就是说道超越万物之上,没有任何改变。“超越”,古希腊的柏拉图说:超越,就是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老子的道,独立而不改,“不改”代表不变化,就是超越。

周行而不殆,循环运行而不止息。说明它普遍存在在所有的地方,因为循环运行,并且从不停下来。

周行就是遍在各地,道无所不至,也就无所不在。说明,它具有内存性,内存在万物里面,万物少不得它。没有道的话,万物根本不知道怎么出现了。

道的双重特点就是超越性与内存性。道是超越的,因为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永远不变,独立而不改;另一方面,道是内存的,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无所不在。万物都从道而来,如果没有道的加持,万物根本不可能存在,叫周行而不殆。

“无所不在”在《庄子》里面是很重要的术语,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他给的答案就是“无所不在”。

南怀瑾先生解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究竟是怎么的一种情况呢?老子形容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的思想与印度的佛学对形而上道的表达有所不同,佛学到最后只以一个“空”字代表,而老子则用“寂”用“寥”。寂是绝对的清虚,清静到极点,毫无一点声色形象。“寥”是形容广大,类同佛学的“无量无边”。

寂兮!寥兮!”清虚寂静,广阔无边,没有形象声色可寻,永远看不见、摸不着。

独立而不改”,超越于一切万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现象界的物理变化而变化,不因物理世界的生灭而生灭。但老子并没有说“独立而常住”。“常住”,让人感觉是指具备形象的实有,但道并不适合以实有称之。因为它“非心非物”,可是也不能说不是实有,因为它“即心即物”。

周行而不殆”,它无所不在,在在处处都有道。不论“物”也好,“心”也好,都有它的存在,永远无穷无尽,遍一切处。

可以为天下母”,这个东西是一切宇宙万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

心物一元

究竟“道”是什么?这是最根本的哲学问题。老子在书上从头至尾所表达的理念,在在说明宇宙与生命的存在是“心物一元”的,殊无可疑。

“有物混成”,这个“物”字,并不同于现代人所了解的“物质”观念的物字。古代“物”字的含义,等于现在一般口语中的“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指非物质的存在状况,例如精神、心理或者“力”、“能”等等,也可代表物质之“物”。此处“有物混成”的物,是“道”的同义字,这个道的内涵,包括了物质与非物质,是“心物一元”混合而成的。

这种“心物一元”的思想观念,源自《易经》。《易经》始终是讲“阴”“阳”两个符号,以二者彼此之间的相互变化、相生相克,从中去建立它的宇宙观、伦理观。如果我们以“阳”为精神的代号,那么“阴”则为物质的代号,阴阳配合,心物互融,便创化衍生了从极微到至大,应有尽有、无穷无尽的有情世界与无情世界。

然而,心物还只是一体所现的两面,这个浑然一体的道,它是“先天地而生”,宇宙万有的形成与消灭,全是它的功能所起的作用。

在南北朝时代,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位禅宗大师傅大士(傅翕),他的悟道偈就说:“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一偈颂中所表达的思想,乃是中国道家老子思想与佛学合流的典型。

“有物先天地”,它本无形象,先于天地的存在,宇宙万有的本来就是它。一切万象的种种变化,生起与消灭,那只是两头不同的现象而已,虽然与这超越一切事物的“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却无法影响它的本质。

等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光明与黑暗一样,明来暗去,暗来明去,明暗二者的交互转换,只是两种不同现象的轮替,那个能作明作暗的本身,并不随着明暗的变化而生灭;但是它的功能妙用,就表现在日夜明暗的来来往往之间。

所谓形而上的道、本体,其实已彻彻底底、无所隐藏地显现在它所创造的万象万境中,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佛家所讲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可以说是这个道理进一步的诠释与发挥。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