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都没写好就想着写个跋了......

 醒真 2021-06-17
不点蓝字,我们怎会有故事?




似乎每一个想学好并努力去学习方证的人,都有一段对传统中医弯弯绕的悔不当初,而我却表现平平。既没有大彻大悟,也没有人生奇遇,大概完全是因为自身脑子不太灵光,不愿意去讲那些天花乱坠的理论,才选择了方证吧。可等我一头扎进方证,又发现并非那么简单。



从中医理论谈起

——崎岖方证路


中医理论的学习有两大难点,繁杂与守旧。

1 繁杂

中医之繁杂,方药理论之层出不穷: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理论、五运六气理论、卫气营血理论、三焦理论、八纲理论、四气五味理论、归经理论等等。

1.1 理论太多,容易出现两种极端。

1.1.1茫然无措,人云亦云

没入门前,面对五花八门的学派,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感到理论越多,驾驭越难。曾经很烦恼为什么会有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滋阴派、伤寒派、温病派、火神派、气化派、方证派等五花八门的现象。可仔细想想,也无可厚非。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中医药的起源也许就是这样一味一味吃出来的。也就是说,中医理论从一开始就不完整。各家学说不是炫技与胡说,而是先辈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逐渐探索到的一定范围内的部分真理。原来,如今中医的繁杂表象不过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话虽如此,可人总是免不了想要一口吃成胖子的。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找到一个可以统领中医汤剂治疗学的万能钥匙,建立一个中医大一统理论,这对于每一个热爱中医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强的魔力。

然而,正如霍金在《哥德尔与M理论》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建立一个单一的描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是不太可能的。同理,我认为:建立一个单一的描述中医/经方的大统一理论也是不太可能的。

经方家常说六经钤百病,然而时至今日,竟然连六经都没有统一认识,中医理论要统一又从何说起?撞过南墙后才晓得,想要一蹴而就地设计一种能描述整个中医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

思前想后,终于明白,原来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的事物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有的具体规则都有其自身的运用范围。就像经典力学不是物理力学的全部,量子力学也不会是;物质不是世界的全部,能量也会不是。兜兜转转才发现中医学本身并不完善。

因此,六经不能钤百病,卫气营血不行,气血津液精不行,脏腑、八纲不行,方证药征也不行。任何肆意夸大自己方法完美无缺的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不是夺名就是牟利

1.1.2各执其说,门户之见


理论就是这样,未信之前,云里雾里、没有主见;可一旦相信,就容易坚定不移,一错到底,不自觉地为其漏洞找借口,如果碰到一个似乎和这个理论不相符的例子,就会认为肯定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只不过是暂时不知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解释而已。

进而,不仅会认为这个理论无可指摘,而且很信任那群认同这个理论的专家。一个人只要成为了一个群体的一员,即便他之前有再高的理性与智慧,也会不自觉间成为乌合之众。因为我们很容易固守那些早已成型的认知,一旦遭受质疑,就会心生抵触,为了保护自己认定的事实而寻找各种理由。使自己在信息茧房里形成逻辑闭环。结果导致我们所宣称的“理性思考”,实际上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奴隶在徒然地捍卫自己的成见


如今,有些人刚学了某某学派一丁半点,就吹嘘得仿佛天下无病可医,各自拿着各自的理论,走上神坛。每次讲到神,人们往往都自称卑微,但转头就以神之名,对同胞颐指气使

1.2 理论多,也有两点好处。

1.2.1 智力安慰,心灵归宿

中医理论是个筐,万物皆可往里装。繁杂的中医理论可以让人讲起话来口若悬河,仿佛天下没有什么是中医解释不了的。不得不说,这样的百事通,确实能让人在智力上得到抚慰,在精神上感到满足,但这究竟算不算在追求真理,不得而知。或许公道自在人心,但人们往往并不在意真相,要的只是一套能说服自己的话术

1.2.2 指导实践

当然,理论也是有好处的,有了认识,实践才有方向,否则就只能像原始人那样盲目吃药。现代社会似乎也不再需要“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悲壮。
没有理论指导就是无头苍蝇。就我个人而言,由于没有一个使我完全信服的学派或完整理论,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总是感到自己像个精神分裂患者,一来觉得别人的理论这有不对那又不通;二来又私下感到惴惴不安:一方面觉得没有形成自己的话术而心里不踏实,另一方面又害怕一旦自己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

2 守旧

都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然而由于中医理论成型过早,又加上崇古之风盛行,导致了很多中医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曲意逢迎。有些东西明明是自己的灵光一现,却非要在古书上找出个只言片语来陪衬一下,要是不合古意,好像说话也就没有了底气。

所以这些人又回到《内经》《伤寒》,翻天覆地彻底搜索,一页接着一页、一篇接着一篇, 集中最大的注意力,最后终于找到自己需要的:有些箴言、比喻或裁定,只要解释的方式足够有创意,就能代表古人早就发现了一切,并已告诉了后人这些道理。然后,自己就能假装这个想法来自《内经》《伤寒》,假装这些发现古已有之。《内经》《伤寒》部分内容也许早已不再真正启发灵感,但仍被尊为权威的来源。

我知道有些话说得过于夸大与绝对,竟然敢说出什么《内经》《伤寒》不再启发灵感的大逆不道之话,只是一想到有些近乎迷信般的做法就会忍不住想化身一名中医黑去与之对线。有些人研究五运六气就像是在填表格、拼图片,有些人研究子午流注却从未计算过地方时,有些人研究术数不是在做数学的加减乘除,就是在忙着赋予每个数字代表着的含义。这些行为除了口嗨,还能有什么作用?

我们老是洋洋自得中医有几千年历史,而西医才不过几百年的小孩(如果从维萨里算起的话)可偏偏是这个小孩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挤压得只能偏隅一角苟延残喘,这不得不让人警醒。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进步,而是整个物理、化学、生物,甚至是人文的突破,可中医却始终在单打独斗,甚至是故步自封。现代医学与中医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而后者却总以万能者自居。不求上进的人就算活个几千岁,也不过是在徒添岁月罢了。

3.挣扎与出路

于是,我想跳出理论怪圈,直扑现实,让方证这面大旗指引我走上康庄大道。然而,浸淫日久,却发现若完全抛却先辈们的理论,中医终将无路可走,没落便是方证的归途。

而且若方证不坚定,就很容易被理法勾走,我曾几度怀疑自己要从方证滑向理法,比如:三仁汤证→三仁汤证+湿→湿。到最后就用湿来考虑三仁汤,而不是三仁汤证。

思想上的转变大概是这样的:一开始认为舌苔厚腻、头身困重、脘腹胀满是三仁汤的必备证→后来发现原来没有舌苔厚腻、脘腹胀满也可以,只要有头身困重和一些湿象就够了→再后来就发现有的三仁汤证连头身困重都可以不具备,只要是湿就行。甚至是“我认为是湿”但还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因此依然要除湿。

至此,就完成了从方证向理法的转型,并且会回过头来认为之前学的方证太过狭隘。进而认为方证确实没有理法方便与宽阔。

所以,我就像是个墙头草,看到有人肆意夸大方证,我就用理法来反驳他;看到有人乱吹理法,我又告诉他要脚踏实地讲方证。没有定见,如同网络喷子。

大家都在讲方证,却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结论说明方证到底是什么,就桂枝汤证而言,到底什么才算它的方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还是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亦或是妇人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都是?都不是?

我不否认方证在实用方面的作用,但总觉得有些废医存药的意味。诚然方证理论可自成一派,但方证的散乱、不成体系,使得汉方在日本被现代医学迅速打倒;而中医理论尽管倍受批评,中医在中国仍旧屹立不倒。

汉方被打倒之言也许说得有些极端,因为大家都能脱口而出很多汉方大家,比如汤本求真、龙野一雄、大塚敬节、矢数道明、寺泽捷年等等,但这些人所处的时代,西医还不发达,汉方尚能与之抗衡,可如今的现代医学早已今非昔比,21世纪后又剩下几个纯正的汉方大师呢?至少在新冠期间,汉方界几乎没有声音就是不争的事实。

回过头来,仿佛一切的努力都是泡影,而我恍恍惚惚,不知所言。

参考书籍:
1.《人类简史》
2.《今日简史》
3.《时间简史》

4.《乌合之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