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一个想学好并努力去学习方证的人,都有一段对传统中医弯弯绕的悔不当初,而我却表现平平。既没有大彻大悟,也没有人生奇遇,大概完全是因为自身脑子不太灵光,不愿意去讲那些天花乱坠的理论,才选择了方证吧。可等我一头扎进方证,又发现并非那么简单。 从中医理论谈起——崎岖方证路 1 繁杂 1.1 理论太多,容易出现两种极端。 1.1.1茫然无措,人云亦云 1.1.2各执其说,门户之见 进而,不仅会认为这个理论无可指摘,而且很信任那群认同这个理论的专家。一个人只要成为了一个群体的一员,即便他之前有再高的理性与智慧,也会不自觉间成为乌合之众。因为我们很容易固守那些早已成型的认知,一旦遭受质疑,就会心生抵触,为了保护自己认定的事实而寻找各种理由。使自己在信息茧房里形成逻辑闭环。结果导致我们所宣称的“理性思考”,实际上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奴隶在徒然地捍卫自己的成见。 1.2.1 智力安慰,心灵归宿 1.2.2 指导实践 2 守旧 所以这些人又回到《内经》《伤寒》,翻天覆地彻底搜索,一页接着一页、一篇接着一篇, 集中最大的注意力,最后终于找到自己需要的:有些箴言、比喻或裁定,只要解释的方式足够有创意,就能代表古人早就发现了一切,并已告诉了后人这些道理。然后,自己就能假装这个想法来自《内经》《伤寒》,假装这些发现古已有之。《内经》《伤寒》部分内容也许早已不再真正启发灵感,但仍被尊为权威的来源。 我知道有些话说得过于夸大与绝对,竟然敢说出什么《内经》《伤寒》不再启发灵感的大逆不道之话,只是一想到有些近乎迷信般的做法就会忍不住想化身一名中医黑去与之对线。有些人研究五运六气就像是在填表格、拼图片,有些人研究子午流注却从未计算过地方时,有些人研究术数不是在做数学的加减乘除,就是在忙着赋予每个数字代表着的含义。这些行为除了口嗨,还能有什么作用? 我们老是洋洋自得中医有几千年历史,而西医才不过几百年的小孩(如果从维萨里算起的话),可偏偏是这个小孩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挤压得只能偏隅一角苟延残喘,这不得不让人警醒。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进步,而是整个物理、化学、生物,甚至是人文的突破,可中医却始终在单打独斗,甚至是故步自封。现代医学与中医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而后者却总以万能者自居。不求上进的人就算活个几千岁,也不过是在徒添岁月罢了。 3.挣扎与出路 于是,我想跳出理论怪圈,直扑现实,让方证这面大旗指引我走上康庄大道。然而,浸淫日久,却发现若完全抛却先辈们的理论,中医终将无路可走,没落便是方证的归途。 而且若方证不坚定,就很容易被理法勾走,我曾几度怀疑自己要从方证滑向理法,比如:三仁汤证→三仁汤证+湿→湿。到最后就用湿来考虑三仁汤,而不是三仁汤证。 思想上的转变大概是这样的:一开始认为舌苔厚腻、头身困重、脘腹胀满是三仁汤的必备证→后来发现原来没有舌苔厚腻、脘腹胀满也可以,只要有头身困重和一些湿象就够了→再后来就发现有的三仁汤证连头身困重都可以不具备,只要是湿就行。甚至是“我认为是湿”但还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因此依然要除湿。 至此,就完成了从方证向理法的转型,并且会回过头来认为之前学的方证太过狭隘。进而认为方证确实没有理法方便与宽阔。 所以,我就像是个墙头草,看到有人肆意夸大方证,我就用理法来反驳他;看到有人乱吹理法,我又告诉他要脚踏实地讲方证。没有定见,如同网络喷子。 大家都在讲方证,却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结论说明方证到底是什么,就桂枝汤证而言,到底什么才算它的方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还是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亦或是妇人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都是?都不是? 我不否认方证在实用方面的作用,但总觉得有些废医存药的意味。诚然方证理论可自成一派,但方证的散乱、不成体系,使得汉方在日本被现代医学迅速打倒;而中医理论尽管倍受批评,中医在中国仍旧屹立不倒。 汉方被打倒之言也许说得有些极端,因为大家都能脱口而出很多汉方大家,比如汤本求真、龙野一雄、大塚敬节、矢数道明、寺泽捷年等等,但这些人所处的时代,西医还不发达,汉方尚能与之抗衡,可如今的现代医学早已今非昔比,21世纪后又剩下几个纯正的汉方大师呢?至少在新冠期间,汉方界几乎没有声音就是不争的事实。 回过头来,仿佛一切的努力都是泡影,而我恍恍惚惚,不知所言。 参考书籍: 4.《乌合之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