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候思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1

 钟家台 2021-06-17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之一

概念以学科理论为依据,来自于具体的实践。分析人们的实践,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客体、理论、思维。客体是思维对象,是自然存在的;理论规范思维活动,是先在过去的;思维是能动的,以客体为基础,受理论的制约。通过思维,理论与客体逻辑地联系起来,或者在物质形态的深度和广度上发展认知,或者在自然生命的时空联系规律上动态把握,获得与理论相一致的本质认知。

“证”概念是中医辨证论治实践的结果,以病人及其时空环境因素为客体,病机理论为规范,就诊病人的病机性质为结论,证候标识为临床证据。辨证论治思维在病机理论逻辑规范下,通过对就诊病人是什么症状、有什么时空因素、时空条件下的症状是什么病机等一系列的追问思考,形成证明证候病机的临床证据-证候标识,从而作出证候判断。

追问临床病人的证候病机是什么的思维活动,一般要经历密切相关的前后两个阶段。先是“观其脉证”-运用感官技能,根据中医四诊的脉症等理论,确认和收集疾病现象-临床症状群,了解“实际存在”的病人生活工作状况、性格特征,时空人文因素。这是“辨证求机”思维的准备阶段,要求医生抛弃一切主观因素,客观地认识临床,收集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不仅要四诊合参,而且需要将季节气候、社会人文等时空情况结合一起,既要保证脉症、体征的客观真实,又要保证临床资料的全面。

在“观其脉症”完成后,就进入“辨症求机”的逻辑论证思维,分析收集到的临床资料,明确其病位、病性、病邪和病种、病形、病势等具体性质,求之,责之,辨真伪,明联系,再经过综合比较,分清轻重缓急、多少微甚,把握病机关键,最终“知犯何逆”,形成证候病机判断。经过这样的“辨症求机”思维后,“观其脉症”所获得的临床资料,便转化为证明证候病机性质的临床证据。辨证论治临床形成证据的逻辑思维,是从疾病现象的临床症状群,到疾病本质的证候病机,不是按照症状标准按图索骥。

辨证论治临床是什么的追问,归结于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性质,临床证据体现为“辨”之后的脉症等,具体的思维活动,以“为什么”的反观追问形成的“阴阳神气”观念和病机理论为逻辑规范,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六淫七情、虚实补泻等等中医概念,在思维中构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推论出就诊病人的疾病本质-证候病机。辨证论治思维过程,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病机原则为准绳,运用的逻辑运算子,是附着于中医理论观念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具有条理性和关联性。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任何思维都必须依据学科观念、遵循学科逻辑,否则杂乱无章、流散无穷,毫无意义。我们的思维,在学科观念、逻辑的规范下,沿着既定的轨道运动,通过客体的外在自然客观,逐步走向内在本真。这是运用证据推论判断的思维过程,通过合逻辑的证据链体现出来,既有起点又有终点。

辨证论治思维的核心在“辨症求机”,“辨症求机”目的,在判断就诊病人是什么样的证候病机,以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及其环境因素等等临床资料为客观基础。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及其环境因素既是“辨症求机”思维的起点,又是激发中医临床思维的外在动因。

思维的能动性是文明进步的源泉,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已知的理论,进行客观实践,二是根据实践结果,发展理论。在中医,可以分为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思维。因为中医的自然时空生命属性,自《内经》后,历史上所有理论发展,都建立在辨证论治实践基础上,理论家首先是临床家。但从目的性上看,中医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思维目的不同,存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区别。

是什么是辨证论治思维的目的,在于把握就诊病人疾病的证候病机。“为什么”是对临床医疗、修身养性等实践后的实际结果,进行生命和疗效的反观思维,追问为什么健康长寿、为什么疾病能够痊愈,从而找寻获得生命最佳结果的途径、方法,形成规律性的认知,上升为理论。中医“为什么”的理性思维,以生命存在为内容,联系时空社会环境。

中医在生命事实的基础上思维“为什么”,没有将生命和万事万物分隔开,也不为万事万物所迷惑,把动态变化的万千现象,联系生命,把自然事物的规律,联系生命,生命成为理性认知的归属和出发点。

《内经》作者多次指出,外部世界的阴阳联系变化,不可胜数,如果不以生命为归属,就会流散无穷。明代张景岳认为:“凡人之阴阳,但知以气血、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有形之阴阳耳!至若先天无形之阴阳,则阳曰元阳,阴曰元阴。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唯赖乎此。”清代徐灵胎《内经诠释.上古天真论》:“天之阴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人之阴阳,法阴阳以养身,法阴阳以治病。”

学科思维的追问是无限的,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但具体思维的目的是一定的,达到目的,一个实践活动结束,一个具体的思维就完成使命。从思维的无限性来看,不同的思维模式,因为客观性取向区别,无限追问的走向迥然不同。如以物质形态结构为客观性取向,走向“是什么”的无限,是外向物质的无限;如以生命及其与自然环境联系的动态变化为客观性取向,走向“为什么”的无限,是生命延续的无限。

“是什么”的无限,以物的形态为根本,因为物质在微观无限可分,在宏观无边无际,这样的思维难免陷入无止境的无限之中,可能远离人类生命存在的实际需要。“为什么”的无限,以生命联系为根本,无限的联系思维,着眼于生命存在,回归于自然生命,以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为准绳,受生命存在实际需要的约束。因为生命之核的不可分解、不可孤立的特性,“为什么”无论在物质形态的宏观和微观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样的无限,因生命的呼唤而具有相对性,一般不会迷失自己。

地域分东、西,思维模式总体上有东方和西方的不同,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也许可以用“是什么”和“为什么”来概括和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