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国琴试评诗词】{李亚非冷月轩云雷作品赏析}第022期

 杏坛归客 2021-06-17

图片

诗人介绍

李亚非,女,1955年4月生。武汉市第二十三初级中学退休教师,民盟盟员。退休后学习格律诗词。现任未名诗社常务副社长兼副主编。作品散见于《诗词世界》《九州诗词》《武汉诗词》《雅风》《心潮诗词》《江大学报》等诗刊杂志。

图片

图片

千秋岁 · 暮春有寄

李亚非

     逝香红减,肥绿盈盈绽。春去一声长叹。更黄莺渐老,惊喜蔷薇艳。看远处,池塘菡萏风中展。      记取东湖看,你把腰轻揽。步款款,心微颤。凝眸桃树下,软语羞红脸。期日后,晚霞映照平生愿。

邓国琴评析:

    这首写暮春有感而怀旧的佳作有四个创作的特色。

第一写出了词的流动变幻之美

    上片开篇基调起的很低:逝香红减;次句微升起:绿肥盈盈绽;承句跌:春去之长叹。下句继续再跌:更黄莺渐老。

     结尾几句却转高调,忽然惊喜蔷薇花之艳丽,再看远处池塘荷花之袅娜,顿时给作者莫大的激励欣慰,以此盛景引起她年轻时也是春天时候,与夫君快乐甜蜜羞涩的回忆,然后过渡引起下文 。

    下片基调开始一路上扬到结尾。作者更加积极向上寄希望人生之秋的晚霞依然灿烂,以了她平生的心愿。

     上片对景物的多变进行选择性描写,加上对心理活动细致地刻化,让作品有着曲折多变的韵味。正如袁枚《随园诗话》所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一览无余。

第二以细节描写表现唯美爱情

     白描表现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该作就是用白描手法描写作者年轻时与夫君在东湖共渡美好时光。请看:”你把腰轻揽。步款款,心微颤。凝眸桃树下,软语羞红脸。”多么细致描写:蛮腰的轻揽,脚步的缓缓,心儿的微跳,深情的凝眸对视,温柔的软语,羞答答的俏脸,一幅幅特写镜头如幻灯片一般给我们述说一个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虽然只用廖廖几笔,就将恋爱中的女主角那特有的羞涩、幸福、甜蜜的神态刻画得细腻传神,同时也将男主角对所爱之人那种深情,以画龙点睛之笔点缀得呼之欲出!这就白描手法的在词中运用后所产生神奇效果。

第三 物境与情境组合

    上片写眼前物境:暮春之时,一会儿绿肥红瘦,一会惊艳蔷薇和莲花的盛开。

    下片写昔日情境:画面也是春天时候:给我们展开一幅画轴:在一片如云似雾的世外桃花源里,才子佳人如神仙鸾俦般一往情深琴瑟和鸣……

     物境的特点:偏重写景,景中藏情。景重,情浓,意淡。

     情境的特点:偏重写情,以情为主,景为情设,情中带景,情众,景散,意明。

第四用典型的意象营造典型的意境。

    何为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何为典型?符合作者当时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情感波动。那特别的情因景生,而特别的景为情而设。如:绿肥红瘦,黄莺老,蔷薇,莲花 等 将这些典型的暮春意象群叠加组合在一起,恰当地表达作者在春天将逝去时,内心突生惋惜失落然后又转悲为欢喜一系列变化的心理活动!

      通过以上典型的情与景(意象)的结合就构成情由境生,情景交融典型的意境。该作品用典型的意象构成典型意境具有美学价值,极具深刻蕴意,具有一定情感冲击力,以致共鸣,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和再创造!

       综上所述佳作语言清新,内涵丰富;层次清晰,上片说今天,下片忆昔日,过片起句引起下文转折自然,结尾道出作者对未来美好的期望和憧憬。架构如行云流水,意脉贯通,一气呵成,意象美好,意境幽美!

图片

诗人介绍

冷月轩,陕西咸阳人,爱好唱歌,文字,摄影旅行,希望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真实的自我。

图片

图片

携子登山有感

冷月轩

不觉春临花吐蕊,莺啼燕舞雀声欢。

偷闲携子顶峰处,云朵拈来作景观

邓国琴简评:                                  

       小诗语言清新,灵动,构思精巧,妙在结尾!让我们赏析一下它的妙处哦!                                    

        绝句一般按起承转合章法,怎么变也难离其中                                

       起句一般叙事或写景,或写实,或议论,或感慨,此绝起句很特别:集夹叙夹议夹写景于一体:“不觉春临花吐蕊”;                      

     承句起补充承接渲染作用:“莺啼燕舞雀声欢。”让画面动感十足,且欢快活泼,用春天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来渲染,令诗意境春意盎然。

       转句是全诗的最着力之处,如果能宕开一页,翻出新意,那诗的结尾境界尽出。可见转折在整个绝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作第三句没有再写景,而是笔锋一转写人和事:“偷闲携子顶峰处”。读到此,读者会问:登山顶看到什么呢?结果又将如何呢!                            

       结尾大妙:拈一朵彩云回去作景观,一是借景抒发情感,想象力丰富,奇妙,大胆,新颖,富有孩儿般天真浪漫无邪的童趣!二是一语双关:尾句借景抒情,希冀儿子未来能登顶峰,云朵象征着丰硕成果!                                              

       明·王世贞说“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节三也,惟收尾尤难”。此结句妙哉:既点明主题,又深化主题。读佳作有如旁观者看孩子点烟花:先拿出烟花,后举起火苗,再点火,接着升腾起来炫烂一闪,眨眼就消失了,留给旁人慢慢去品味……。      

        这让我想起英国斯托雷奇说的趣话:欧洲诗多半让你“尝尝味道,”而中国诗则只让你“闻一闻香味。”此绝刚开了端,读者还未进状态,就嘎然而止了!如同读者没吃肉喝汤,只闻满屋飘香,妙就妙在在结尾留给读者更多的是想象.......…

图片

摊破浣溪沙·一颗松

文/云雷

     屹立山巅傲碧空,景云流幻水浮踪。不向红尘卑屈志,任霜风。      无悔此生孤抱直,有知仙客意归同。纵是千年将朽顇,笑从容。

邓国琴简评:

    这是表现青松风骨和坚强的咏物作品,也寄托了作者的志向和情感!      

    我们知道: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不是咏物诗。但只简单停留在写物也不行,还要有物思想情感和灵魂。然后有物国过到人,借物代言其志和感情,否则写的作品就会虽然有物但无力也毫无意义可言。

    下面看看此作怎样咏物的:  

      首先题目已经确定咏一棵松。正文首句写青松所处的环境以及它的外在神态和寓意的内涵:“屹立山巅傲碧空,景云流幻水浮踪”,青松屹立在高山之颠,傲视苍生,以观云水变化;接下来赞美内在的傲气和坚强:“不向红尘卑屈志,任霜风”;又紧接着言青松的志向:“无悔此生孤抱直,有知仙客意归同”;结尾用后退一步假设法抒发情感:“纵是千年将朽顇,笑从容”。青松具有多末豪迈的气概,多末开阔的胸襟,多末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哦!结句用正能量的语言,有力地绾住全篇,这样很好地提升作品主旨!

    其实咏物诗如果单纯只咏物,即使描绘再形似,没有神似,没有我在其中——我的思想,我的寄寓和理想,我的感慨,我的情感,就算不上佳作!此篇由物含蓄隐射到人,物我合一。再托物借景言作者之志,抒发作者之情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是吗?请看下句:“不向红尘卑屈志,任霜风。无悔此生孤抱直,有知仙客意归同。”说的就是双关语:作品寓情于物,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这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托物言志又抒发豪情,这也是作者写此篇最真实意图!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我合一”,此作如是也!                                    

图片

赏析者介绍:

邓国琴 湖北武汉人,网名绿绮。狼社成员。其诗词散见于《中华诗词》《湖北诗词》《九州诗词》等各诗词刊物。也有多篇评论文章登载各诗刊和网络平台。几次全国诗词大赛获奖。著有诗集《绿绮吟稿》

图片

你若盛开清香自来

      精彩回眸

001  包德珍  侯孝琼

002  宋彩霞

003  杨逸明  侯孝琼

004  刘庆霖

005  邓世广  傅占魁

006   

007      郑万才

008  向近青  吴江涛

009   

010    

011   

012  郭亚军  萧显仁  王建勤

013    

014  吴世干

015  宋彩霞   

016  萧凤菊  田幸云

017  宋彩霞  侯孝琼  蔣月华

               高景芳   

018  南惠萍  王学美

               方移香  肖汉斌

019  卢素兰   

020  卢素兰  张连玉  李宝翠

021  陈亚萍

图片

图:网络

文:邓国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