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5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文化建设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隐性文化是相对于显性文化而言的一种文化类型和层面。高校图书馆隐性文化是指在高校图书馆区域中,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方式对师生员工的知识、价值观、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发生隐蔽性、非计划性、非预期性、非正式影响的教育因素的总和。增强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文化,需要从“人”和“物”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尊重读者和馆员的主体需求

        增强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文化,首先要尊重读者和馆员的主体需求。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图书馆的“以人为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读者和馆员。从读者方面来说,“以人为本”要求图书馆的工作和全部业务活动都必须贯穿“人本”思想,牢固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观念,为读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水平的服务。从馆员方面来说,图书馆要给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创造欲,让他们在读者服务中享有较高的自由度和创新创作空间。这样也有利于在全馆的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读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平等、信任、尊重、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图书馆隐性文化的建设。

        二、积极开展读者间的知识交流分享活动

        隐性文化只有在流动和共享中才能彰显其价值。任何文化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隐性文化也不例外。隐性文化大都不能以文本的方式获得,它只存在于特定的人的头脑中,所以只有通过交流方式才能使之外显化。图书馆作为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机构,必须增强知识的流动,促进知识间的分享与互动,促进内隐知识的外化和活化。例如,南师大图书馆每学期都会举办一系列交流会,像敬文讲坛、各种图书展、厚生故事讲座等。这些可见的交流活动,通过师生的参与、经典文献的赏析交流等,实现了知识的交流分享。

        三、增强建筑外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图书馆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一座设计新颖、美观大方的图书馆建筑,不仅为高校增添了文化艺术价值,使其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它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学校良好的学风。因此,在建设新图书馆时,应高度重视图书馆建筑的外观设计。一般会注重流线型设计、大面积玻璃立面、视野与采光的开阔、展览与交流区域的创设、从自习到休闲等一系列功能活动的过渡等,实现空间上的联系并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此外,还应注重图书馆智能化建筑,通过对图书馆设备的自动监控,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和对用户的信息服务。这样才能增强安全性、高效性、舒适性、节能性和便利性,增强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文化功能。

        四、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首先是视觉环境。图书馆内部要求光线充足、亮度均匀,避免产生眩光,馆内色彩应搭配和谐、适当,并以曲雅暖色为主,在显著位置张贴名人名言,形成良好的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其次是听觉环境。图书馆要求采用新技术控制噪音干扰,并装置音乐播放设备,以幽雅的音乐创造舒适、静谧的室内环境。

        再次是空气环境。图书馆的室内空气、湿度、温度应适合工作、阅读和藏书保护的要求,以采用自然通风为主,并运用现代化设备保证室内湿度、温度指标。

        最后是艺术环境。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其外部环境的设计与内部环境的设计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馆外设计与图书馆建筑相协调,譬如可在相应位置设置山水、树木、绿化带、花坛、音乐喷泉等艺术装饰,使整个外部环境设计达到动静结合,色彩宜人,使读者充分感受馆内外环境的文化建设熏陶。

        综上所述,图书馆的隐性文化建设要把“人”和“物”作为抓手。一方面要尊重读者和馆员的主体需求,积极开展读者间的知识交流分享活动;另一方面要增强建筑外观设计的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室内视觉、听觉、空气和艺术环境,使图书馆的隐性文化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