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60“期望理论”和“资本理论”视角的就业期望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964年,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维克托·弗鲁姆第一次在他的著作《工作与激励》中提出了公式化的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M=V×E。其中M是指激励水平的高低,V是指目标效价,E是指期望,一般用概率表示。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如果个体相信通过努力肯定会取得优秀成绩,期望值就高。这个公式说明: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

以“教育学本科生的就业期望”为例,他们会根据自身的需要,结合外在的就业形势,对自己将来的就业产生一定的期望,并且为实现期望而付出行动。毫无疑问,合理的就业期望会促进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期望理论,了解这些学生的“目标效价”和“期望水平”,判断就业目标对他们实际产生的激励水平。通过调节他们的就业期望,包括降低或转变不合理或不符合现实的就业期望,促进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形势的匹配。“期望理论”突出了“目标效价”和“期望水平”带来的重要影响,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从而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在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通过相应的对自身的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舒尔茨于 1960 年提出,那些凝结在人们身上有用的智力、技能、知识、经验都是人力资本,其实质是人们慎重投资的结果。教育经济学的观点也认为,人类自身的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以教育培训作为主要手段或者主导产业,以医疗卫生作为个体生理机能保养或者社会保障的措施,进行着“投入和产出”性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这种活动,个人在生理学意义上得以生存和成长,身心素质及能力可以得到形成和提升,知识技能等精神存量得到丰富和增进。通过这种“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人们对自身进行着一定的投资,形成了自身的人力资本。而接受教育就是人力资本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以“教育学本科生的就业期望”为例,为了满足就业期望,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这包括提高受教育程度,比如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更包括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丰富自身的见习实习经历以前其他社会实践经历;提高个体劳动技能、在一些其他个人特征等方面提升能力水平,等等。把个体当做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投资,保障“投入-产出”的效率效益,有助于他们实现就业期望。

三、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

第一次明确使用社会资本概念,并真正对其进行较为系统论述,且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他指出社会资本不仅对个人利益有利,而且也有利于集体行动的解决。他在《作为人力资源发展条件的社会资本》一文中,对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试图对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进行整合。科尔曼社会资本的理论背景是他的理性动因选择理论。他摆脱了理性选择理论中的个人功利主义,看到社会结构对个人产生影响,从而使自我利益最大化。普特南则让社会资本全面进入了经济学、政治学领域,应用于社会民主治理和公共政策的宏观层面,并进一步发展了一套自己的社会资本理论。纵观诸多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界定,他们有一定的共识,但又存在着明显的争议。共识之处在于,他们大都认为,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观点的分歧之处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本的分析层次、界定角度、表现形式等方面。

以“教育学本科生的就业期望”为例,为了满足就业期望,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社会资本。个体的社会资本受所处的社会阶层制约,比如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工作收入情况、父母的社会关系网络等家庭背景因素,往往决定了个体所占有社会资本的水平;再比如个体生源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也带来影响、所属的同辈群体的发展水平也产生影响,等等。为了实现就业期望,他们需要从诸多方面入手,努力提升自身的社会资本,以突破局限或寻找外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