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6李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走出茫然?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当前的大学生,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大困境就是茫然。大学生活的内容主要是自主学习,而大学生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上经历了巨大而迅速的转变,在学习生活中总感觉两手空空、一脸茫然。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出路又在哪里呢?

  一、基于“自我-行为-环境”的自主学习受多重因素影响

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的看法很多,此处我们选取齐莫曼的观点略加介绍。他认为自主学习包括自我内在的自主、行为的自主和环境的自主三个部分。自我内在的自主受到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已有知识、元认知过程(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是指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以及目标和情感几个要素的影响。行为的自主受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几个因素的影响。环境的自主有物质性、社会性和符号几个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中茫然的产生原因,必然要从影响因素入手。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茫然现象及成因

  (一)自主学习中的茫然现象

  通过日常观察,可以发现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如下的茫然现象:

  1.课堂学习中无法理解意图和知识

  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太明白老师在讲什么,自己应该学什么,找不到听课的重点,也不知道课堂教授的意义在哪里;

  2.课后阅读中感觉没有精力和兴趣

老师提到的学术书籍学术理论太多,自己想去课下阅读补充,但苦于老师提到的专业内容太多,图书馆的典籍又太多,自己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去阅读,陷入了阅读的茫然状态。

  3.课程学习缺乏内在外在的效果测评

  由于学期中的测评不如高中时那样多,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也无法对学习进行及时的调整。而且与老师的交流少,几乎得不到学习上的反馈,从而产生了迷雾航行一般的茫然感。

  4.课程成绩的目标设定缺乏可循依据

  想在学业上取得成绩,但发觉自己能力与目标差距太大,又不知道能否达成目标,因而产生茫然感。

  (二)自主学习中的茫然成因

  以上的案例反映出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听课中偏好精细讲授而非启发研讨

  学生不习惯大学启发学生思考的教授方式,未摆脱“指定重点”的学习方法,这是思维方式的影响。

  2.专业阅读缺乏选书和精读技巧

  大学生专业知识积累不足,不能理解一部分学习内容,也未学习过选择、阅读学术书籍的方法,无法达到相应的目的,因而茫然无措;

  3.课程学习缺乏参照测评及自我修正

  大学生不了解大学考核方式,但对分数又特别重视,因不能得到及时的积极地反馈,对自己关心的成绩没有预估,也无法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出调整,元认知过程受阻,因而感到茫然;

  4.成绩目标看似随性导致价值观动摇

  大学生目标制定不当,目标过大或过虚幻,有的学生没有目标,因而没有可行的具体计划,自我效能感低,进而产生茫然感。

  三、大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走出茫然

  要想大学生摆脱茫然感,离不开内部和外部共同的努力。

  (一)教师基于目标与考核促进学习意义的外显化

  大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大学学习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意义,感觉到是自己是想着自己的目标学习而不是在为某种外在的考核焦虑,毕竟全面的信息有时反而更有利于人的思考。

  (二)教师间加强知识沟通以形成连贯的引导体系

  教师间要加强沟通,最好形成一个连贯的引导体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学生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也会更有条理性。

  (三)学生主动向教师和同学求教

  学生应敢于接受大学考核方式的转变,主动向老师表述想法,寻求反馈。大学生也要注意多了解他人的学习经验,从他人的经历与经验中寻求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学生反思初心并做好目标管理

  大学生要时刻反思自己的初心和目标,并将大目标化为小目标,确保计划的可实施性。

  大学生自主学习固然是一种个人能力,但并不代表不能借助外部教育力量的帮助。相信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自主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茫然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