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载:“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变化气质”以改变精神长相

 江夏心学 2021-06-17

2021-6-17摘于凤凰国学.立夫讲国学

人性到底是什么?是善还是恶,还是非善非恶,从孟子以来,就一直没有定论,直到张载第一次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人性问题的争论才告一段落。张载的人性论在宋明理学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在这之前所有的思想家都没有把人性讲得这么全面。

按照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人与万物都源于天地之气,人性通于天性。天地之性是纯粹的,自从鸿蒙开辟,才有阴阳五行的差别。气质之性善恶混杂,是有个体差异的,与父母的遗传、地理环境、社会条件都有关系。有人急躁,有人平和,有人灵活,有人迟钝,有人善,有人恶,这都是气质之性的表现。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返)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弗性焉。”

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

就告别了本来的天地之性,

有了刚柔缓急的差别。

那怎么办?张载的意见是4四个字:“变化气质”。

也就是通过后天的努力,

尽量返归天地纯粹至善的本原,成为圣人君子。

我们今天还用“气质”这个词。气质其实就是精神长相,要靠后天的努力修养才能改变。人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改变很难,但不是不能改变。还有一句话:“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要改变性格,改变气质,把握自己的命运,确实需要勇气和强大的自制能力,从细节做起。张载“变化气质”的思想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是很有正能量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张载说人性通于天性,天地之性是纯粹的善,但实际上天地有什么善?又有什么恶?我们常说“草木无情”,连情都没有,何谈善恶。天地之性其实就是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是为了给儒家伦理道德寻找一个超越性的支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是子思、孟子、张载都推崇的天人一体观,但他们都没有说清楚,或者说他们的预设是有问题的,还不如佛道二教的高明。为什么?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本来就是不仁的嘛,哪有什么道德情感。佛教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得:心经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六祖的五个自性)。人心若不与外界打交道,就会保持清净原貌。

应该说,

张载只看到了人的道德境界

他还达不到无善无恶的天地境界(心得:超道德境界)。

这个问题,

直到王阳明才得到解决。

王阳明提出“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不仅包含了儒家的道德境界,

也包含了佛老的超道德境界。

王阳明才真正把儒佛道三教真正吃透

他的思想境界是宋明理学的最高峰。这个我们以后讲王阳明的“四句教”会有一些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