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松还在写诗

 诗意八公山 2021-06-17

陈松还在写诗

崔小红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我的诗歌创作与音乐密不可分。聆听音乐离不开耳朵,品味音乐,要用冰雪一样的内心。

    我会永远记住201813日。是日傍晚,天降大雪,我在雪地里采风。美美的天意在淮南城里播撒,播撒希望,播撒雪花,播撒一路的歌声,听醉了喜洋洋的冰凌,晶莹剔透,在矮矮的屋檐上,静悄悄地悬挂……

    一位读者留言:崔老师,你是我们的诗人。

    时间到了9日,淮南依然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气温低至零下8℃。我站在茅仙洞的山崖上俯视淮水,凝滞的寒光,流动的粼粼,东风湖农场银装素裹。看着眼前空灵淡泊的旷远雪景,我的内心苍茫茫无所归依,又清凌凌充满诗情。我需要一首音乐来促使我完成从生活实景到情感的抒发,我要为读者写诗,做他们喜欢的诗人。

    这时,陈松老师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个帖子,点开后,背景音乐是《疏梅弄影》。旋律唤醒我内心对美的渴望,于是,在音乐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诗歌《我要做你的诗人》被一气呵成。那时,我与陈老师还不认识。

1

    我要做你的诗人,我想温酒一壶,去雪里采温,去采那零下八度的寒冷,我俩的对饮,将醉了茅仙洞里的梅花,醉了淮河两岸的一望无垠,这是一次长久的沉醉,春天到了,才能吹醒八公山里绵延的松风……

    诗歌发布后,陈老师赞赏5元。写到这里,我又专门打开那个帖子核对信息,却发现赞赏的头像里好像没有了他。他还主动把《我要做你的诗人》转发到朋友圈,那天是110日,一个没有文人相轻的寒冷日子。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我与陈老师仍旧未曾谋面。

    陈老师爱写诗,且高产,并热心分享其他老师的诗歌。打开朋友圈,隔三人,岔五位,就能看见他分享的作品。这些帖子通常在摘录语处标明微刊名称,作者信息,还有期刊的发行序号。有的是个人专辑,有的是多名老师的合集,或是同题诗,有的配乐,有的插入精致的诵读录音。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背景孕育出高度凝炼的诗歌文体,优秀的诗歌带你超越眼前的处境,到达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时空,让时间凝滞,让美感长存,让你成为拥有内蕴的人。

2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了。我也主动转发过陈老师的诗歌,他诗写故乡、母亲、羁旅、阳光……

    陈老师还在写诗、发诗、转发诗。数一数发帖量,他的发帖频率是每天大约15个,乐此不疲。

    一天,我打开微信。朋友圈里出现一个红点,那是在显示有朋友留言,原来是陈老师的。大意是,请朋友们不要在外面点赞给他看,如果点赞的话,就打开帖子点在里面。微信的推广,使人情潜入到虚拟的科技领域。外在形式上的点赞表示捧场,相当于迎面一笑,打个招呼,这总比绷着脸,熟视无睹好。帖子内的点赞是实质意义上的点赞,真心实意的认为好,是真正的站队。陈老师通过评论区留言,是留给所有朋友看的。估计他有点无奈,也说明他个性率真,做事不掩饰,这是诗人的性情特质。我留意他发布的诗歌,阅读量不大,内容鱼龙混杂,也有优秀作品。

    我的朋友圈和文化群每天都有太多的诗歌,有的诗人干脆裸发文字,是霸屏君。这个时代好像什么都缺乏,就是不缺乏诗人与诗歌。生活需要真情、朦胧与深刻,大多数诗歌却在假意、肤浅与晦涩中度过时光。

3

    我要不要把下面这件事写出来呢?

    还是写出来吧,因为我也不善掩饰。在写出来之前,先交代一下我使用微信朋友圈的习惯。每天,我会发布一条消息,也不排除多发一条或一条不发的情况。如果那天有情况,发消息的频率可能高的话,我会在发布新消息的同时删除旧消息,因为不想挤占空间,那是在耗费朋友的时间。霸屏与霸麦、霸座位等霸占现象的劣质程度等同。反过来,如果我朋友“每天”发布的消息都在“六条”以上的话,我会设定他的朋友圈权限,不看他。

    终于有一天,陈老师被我设定权限。今天,这不再是秘密。

    陈老师虽然被我设定了权限,但他并没有从我的视线里消失,我依然能够在作协群里阅读到他和他转发的诗歌,能够看到他诗情饱满的脸,诗意盎然的胡须,还有袅袅的香烟。依然能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到他的个人信息:游子雪松,本名陈学松,曾用名陈松,安徽省寿县人。长淮诗社主席团成员、副社长,安徽省作协会员,乡愁诗人。安徽润祺文创负责人,经纪人,《珍珠泉》微刊主编。游子雪松先生为了生计,一生颠沛流离、浪迹江湖,但一直挚爱诗歌,写诗、编诗、扶持新人。

4

    陈松老师的诗集出版了,美名《我的乡愁依山傍水》。他在运作诗集首发的事情,寿县的诗人群体被集结起来,其中一个叫牧村的名字给我留下宁静回归的感觉。活动还邀请到多名诗歌界的重要人物,有几名诗人的名字比较特别,我记得有一位叫做李不嫁。首发式安排有序,我不在现场,却能从胡凤茹老师的朋友圈里感受到活动举办的较为成功。

    与此同时,陈老师加入省作协的消息不胫而走,特别之处在于他与侄儿同时加入,一并成为省级作家,这件事一度成为美谈。

    有一天,好像是王运超老师发给我一首没有经过制作的裸诗《把诗寄给崔小红》。这个题目紧紧吸引住我的眼睛,诗歌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作者是牧村,是安徽叔侄二诗人中陈松老师的侄儿。那时,我与牧村还不认识,但感觉却是熟识已久。

    时间如河流,一直流,一直在流,它不会停下来让你觉悟,只会在波澜起伏中让你结识更多的人,让你的经历越来越丰富。时间到了2020111日,在胡凤茹老师的邀请下,我参加淮南图片网的年会,有幸结识了安徽的叔侄二诗人。

5

    现实场景中的陈松老师还是脸庞诗情饱满,胡须诗意盎然,手里的香烟袅袅不断。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牧村为什么要把诗寄给崔小红呢?我说对呀,为什么呢?我扭头看看初次见面的牧村,他笑了。

    文人集会的场合永远离不开寒暄与拍照。陈老师双手搭在胸前,缄默金口。大家一张张的拍照,单独的,合影的,闪光灯闪闪烁烁。我和牧村、王运超老师坐在一张圆桌前合影,陈老师不靠前,也不退后,戴着他的眼镜面色平静。

    面色平静是陈老师惯常的表情,即便是在一根长长的红辣椒的刺激下,他的表情之水也绝不泛起波澜。在这之前的20191216日,陈立松老师的朋友圈里晒图一张,事关陈松。画面是,陈老师手持一双竹筷,夹起一根粗粗的红辣椒,歪着头,张开嘴巴,近视眼镜上蒙着一层热气。不事雕琢,不有意在外形上打标签,而是随性其自然形容,放纵其内心性情,我在想,这才是诗人。

6

    因为有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我启程六安采风。119日到达舒城县大别山区,我在晓天镇慢走老街,参观小三线遗址。那时我还不知道武汉出现疫情一事,也不知道陈老师离开寿县,途径武汉,去往荆门。

    我返程后得知,陈老师因传染病情而被隔离。他在医治期间写了一首《墓志铭》,如下:

    来自老家确切的消息——

    故乡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例冠状病毒

    这让我释然,欣慰

    千里之外的那片故土

    是我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牵绊

    这里是生养我的土地,现在

    依然住着我的亲人、故旧和亲朋

    瓦埠湖,古芍陂,长淮与肥水

    骨头里

    浸润它们生生不息的方言和胎记

    这首诗不长,不用公开浏览和发表

    假如

    在异乡我走不出这次春天的逃亡

    当你打开朋友圈,就能读到这首我的

    墓志铭

    不幸的是,他在隔离期间于2月13日病逝。等他返程的时候,已是魂归故里。我给他的侄儿转账500元,算是送上一捧鲜花,牧村拒收。

7

    王运超老师比我年轻,我总是称呼他老师,因为他热爱文学、热心文友。某一天,他又发给我一首没有制作的裸诗《与纯粹说纯粹》,是陈松老师在图片网聚会后写给我与王老师的,如下:

    一场迎春的联欢,不经意间

    被时光定格——

    我记住了2020111

    淮南图片网的茶花会上

    值得庆幸的是

    诗人弓力聚焦了这个美好的瞬间

    与淮南知名作家运超、小红

    虽近在咫尺

    我们的相识却远在天涯

    人世间,有一些相遇

    一如雨滴与草叶之间

    是偶然也是必然

    与纯粹的人在一起说纯粹

    即使没有阳光的日子

    也是一次温暖的遇见

    我没有想到是,面色平静的陈老师内心波涛汹涌,他在意外界的风吹草动,他在意闪光灯的闪烁方向,他在意一切美好的事物。他的细腻表达,却被我的权限设置给无礼的屏蔽了。

8

       329日下午,牧村在朋友圈发了一组图文——叔叔,我们现在回家。字少情多,形短意长,让人五味杂陈,潸然泪下。这对叔侄诗人的情感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

       30日,牧村以陈老师的口吻写了一首《再看一眼护城河》,如下:

    牧村千里奔波将我接岀橱柜

    夜晚我回到寿州

    儿子捧着我的余骨

    骨灰盒上

    放了一本《我的乡愁依山傍水》

    我知道这是侄子的孝心

    那就陪我再看一眼护城河吧

    杨柳已经成片青绿

    我的故城啊

    这是我最后一次在你怀里散步了

    祝您安好

    还有几十分钟

    我就能躺在母亲身旁了

    这家园的油菜花啊

    我只能把所有的诗意和乡愁

    安卧在你的身旁

    当我为了行文《陈松还在写诗》一文,在牧村的朋友圈里找到这首诗歌的时候,忍不住泪湿键盘。

9

    陈老师的“五七”是牧村一手操办的。外地诗人来到寿县,是牧村陪同前往陈老师的故地和坟头凭吊的。他们捧着鲜花,他们在鞠躬,他们在诗人生前的红砖瓦房前驻足时光,茂盛的树木肆意生长着荒凉。寿州高峰给了一个房屋落成时间的特写镜头。我想写清楚具体的时间,发现高老师设置了朋友三天可见。过去的就过去了,不见已经不见。

    一位朋友建议我写写寿县的夜生活,我与文娜决定留宿寿县一夜。文娜与诗人弓力联系,说承蒙弓老师多次帮助,这次到寿县要请诗人吃饭。我说我联系一下牧村,如果有时间也请他过来。我们如约而聚,诗人们好久不见,言谈甚欢,得知陈松老师创办的《珍珠泉》拟举办第二届笔会,暨游子雪松乡愁诗歌研讨会。在牧村的运作下,不日将在太平湖畔举办。

    太平湖畔,湖光山色,一年蓬开在湖岸,激情四射。诗人李不嫁来了,诗友隆重介绍这是著名爱国诗人李不嫁。他难架诗友的打趣,配合似的突然站到餐椅上。诗友趁机开玩笑说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李老师说,我死了就死了,你们要记得把礼金交给我老婆,大家开怀大笑。我在想,不拘小节,随性而为,这是诗人。

10

    研讨活动的开场工作交给了省作协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李云老师,由他主讲诗歌创作。李老师的讲座务实、诚恳、专业,与我诗歌创作中的体悟不谋而合,我记录了四页A4纸。我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写诗?

    以陈松的诗歌为例,因为一切生命体都有自己的性情,都希望突显自己的真实本性。诗歌是性情的载体,诗人是性情的现实体。诗人走到哪里,他的自然的形容与随性的行为就把性情带到哪里,这是刻板社会里希望的火种。

    另外,诗歌是家国与故园情怀的发声筒,是生活的抒情方式,是汉语言变革、发育、发展的试验田。还有,苦难的生活有难言之隐,需要诗歌。生活处处有真情,离不开诗歌。

11

    诗歌与所有的文体一样,都有服务于时代的权利。诗歌与日用的饮食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诗歌需要醇熟的技巧,如风行水上,了然无痕。诗歌更离不开真情,它是粼粼波光中的一点点柔心。

    诗歌要用心写,更要用心读。用心读的前提是,诗人要证明自己在用心写,而不是批量压模生产。要证明自己是真正的诗人,比如陈松。他停留在生命尽头的那一刻,还在用心动,用深情,用笔墨一字一字写故乡,写母亲,写羁旅,写阳光,写他对这个世界的美好祝福。他是真正的诗人,因为他生死前,依然热爱诗歌,诗歌是他生命的有效组成。因为他勤奋高产,情真意切,文字自然流淌,不事技巧。

    我相信,他一直没有走远,陈松还在写诗,陈松们还要写诗。

《陈松还在写诗》

作者:崔小红,省作协会员

政协淮南市文史专员

2020.6.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