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的佛朗机炮是什么样的火器?

 不沉俾斯麦 2021-06-17

起源

子母铳分离结构的后装式佛郎机炮约在16世纪初经欧洲殖民者之手传入我国,其于本土首次出现的确切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虽然欧洲已知最早的关于火炮的图文记载与佛郎机炮无关,但佛郎机炮出现的年代最迟不会晚于14世纪30年代。1338年英国人布拉姆比希尔担任船长的平底长船上已经出现了子母铳分离的火炮的记载。据船舶书记员斯达令和莱吉特的记载,同年的不少帆船及其他海船都装备了数量不等的后装炮,这些火炮或铜制或铁制,每一架都有至少一门与之匹配的子炮。

考虑到火器的传播途径以及技术交流的紧密性,后装炮在欧陆出现的时间应比英伦三岛更早些。1342年,守卫雷奥特城堡的法国士军雇佣了两名炮手,他们负责操作一门发射铳箭的后装小炮。铳矢由炮管塞入,火药则储存在子炮中。子炮前端与炮管尾部相连,最后再在子炮的尾部打入一枚楔子将两段连为一体。收藏于现在巴黎市的一份文件记载了一名图卢兹市的炮手于1345年奉国王之命购买军需的交易记录。其人共购入了2门铁炮,200发铅弹,8磅火药以及200枚包覆皮革的楔子。根据其所购之物推断,这两门炮应为重量不超过25磅的后装小炮。

众所周知,佛郎机炮的特性有三,即射速高、射程近、威力弱。造成此三种特性的根源在于佛郎机独特的子母铳分离结构。此设计的出现并非由于14世纪的欧洲工匠们的前瞻性领先其他各个文明的同行们,而是与其所选用的原材料大有关联。作为一种兼具延展性及韧性的金属材料,锻铁的价格相对低廉且易于提取与加工,且在加工的过程中无需熔炼,因而受到这一时期欧洲工匠们的青睐。另一方面,此时欧洲的火炮制造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自然硝石资源的匮乏,火药价格高昂且产量低下。因此,以锻铁为原材料,经工匠反复锻打拼接而成,耗药量少的小火炮成为欧陆较为常见的一种火炮。此外,锻铁拼接的制作方式使得工匠们可以将炮管做的更长,火炮的弹道更加平直,利于瞄准击远。

锻铁炮管的制作技术相对简易,工匠们延轴心铺设一层或两层烧热的锻铁条,经反复锤打后形成炮管,之后再以数量不等的铁箍加固,最后通过灌铅的方式将缝隙补好。以此种方法打造的炮管必然是两头开放的,因此又需另外锻打子铳来盛储弹药及封闭炮管。基于此种制作原理,佛郎机的基本结构为子母炮分离的两段式,火药装填于子铳中,弹丸或通过子铳装填,或与前装炮一样,通过炮口装填。

演进和分类

早期佛郎机炮的演进分化可大致分为两条路径。较早的一类后装炮的子铳以桶型为主,火炮多置于坚实木床之上,子铳与炮管相接后,在子铳末端与木床之间打入楔子或木栓达到密封炮管的效果。另一类佛郎机小炮可能问世于稍晚些的14世纪70年代,这类小炮弹室的尾端加装了导向杆,因此其转向更加方便,射界宽广,利于单人操作。这一新式后装炮在外形上与旧式火炮略有区别,炮管后加装了前窄后宽的装弹室。这一形状不但有助于弹室与炮管相连,同时亦便于盛放子铳,与之配套的子铳则呈现经典的啤酒杯形状,子铳的固定则靠小铁拴来实现。

新式后装炮在结构上比旧式火炮更为紧凑,密闭性亦有所提高,但也许是受限于当时低下的生产技术,其产量相对低些。尽管如此,新旧两种佛郎机炮都被彼时的欧洲军队广泛应用于水陆两方面的战场上——旧式的大型后装炮多作为定点火炮,用于轰击要塞或船只。轻便的新型回旋式小炮则用作近距离的速射杀人炮,尤其在装填霰弹的情况下,更能发扬其俯仰自如、易操作、射速快的优点。

两种火炮都可以通过快速装卸早已装填密封好的子铳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极快的射速,这点优势是前装火炮所不具备的。但这一高频率的射击是在牺牲火炮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取得的,因此不宜过分使用。尤其是对于质量相对低劣的早期锻铁拼接式后装炮而言,这一激烈、不合理的使用方式更易造成子母铳接口处的磨损及大量的燃气外泄。

当然,后装火炮的发展与分类并不遵循一定的条规,尤其是在火器发展的初期更是如此,欧洲战场上也曾一度出现佛郎机式的臼炮甚至风琴炮。1428年,围困奥尔良的英格兰军队有至少15门后装臼炮。希克令记载了英格兰人在15世纪中期制造使用过的24门平均重量约338磅的后装风琴炮,炮长3-4英尺不等,每门炮都配置了两个子铳。 与多用作回旋炮的新型佛郎机炮不同,旧型后装炮在尺寸、 种类及军事用途等各方面的跨度更为广泛。

以14-15世纪的欧洲火药强国勃艮第公国来说, 其于1410-65 年所产之火炮(canon,有别于日后出现的发射铸铁炮弹的前装加农炮,此处泛指早期出现的各种大小不一的前装或后装火炮,因此暂译为“火炮”)即包含相当数量的佛郎机炮。此时所产之火炮以锻铁产品为主,其大者可发射重约26里弗的石弹,火炮本身重达4000里弗;小者则仅重30里弗左右。其所配备子铳的数量并无定规,一般为2(1437年)或3(1413年)个不等。同一时期所产寇洛夫林小炮亦以后膛装填为主,其全长14至110厘米不等,每门炮(铳)一般配置1至3个子铳。

后装蛇炮约出现于15世纪40年代,这款经典的长管后装炮重量多集中在300-500里弗左右,极大者重达1550里弗。勃艮第军所用之蛇炮多发射铅弹,但亦有极少数发射铁弹的火炮。1475年大胆查理从里尔城征召了129门火炮,蛇炮的数量达到了101门之多。

与同时代的其他火炮相比,蛇炮的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因此一经传入,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不列颠岛上的战争形态。蛇炮与猎鸟炮一起成为英格兰水陆两军装备最为普遍的火炮,尤其在1470-90年间,蛇炮是战舰上最为常见的火炮。英格兰人所用蛇炮的尺寸差异亦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小者重约200磅,大者重达2100磅,甚至有4200磅的大炮。其所发射的石弹大者直径达10英寸,自15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铁弹的数目有明显增长。

维格莱尔是一种约出现于15世纪10年代的后装火炮。其尺寸可大致分为大、中、小三类,极大者重达4000kg,可能是当时最大的后装火炮。小型维格莱尔的倍径比可达21,多用于射杀敌军有生力量,大型维格莱尔的倍径比一般不大于8,可能多用于要塞攻守之用,其所发射之石弹重量可达50磅左右。勃艮第人所用之维格莱尔后装炮一般每门炮配置两个子铳。

衰落

佛郎机炮子母铳分离结构的设计初衷无疑具备诸多的优势,但优秀的理论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付诸于实际。子母铳接口处的燃气外泄问题是数百年来都无法解决的顽疾,即便结构更为紧密的铜铸佛郎机炮亦无法破解这一难题。大量外泄的燃气不仅降低了火炮的性能,更加剧了火炮的磨损。对攻坚频繁的欧洲人来说,火炮威力不足无疑是颇令人头疼的难题。因此,早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叶,为了解决佛郎机火力不足的缺点,欧洲工匠们在制造大型攻城炮时采用了两段拼接式的制造工艺以保证大炮的破坏力。大口径的射石巨炮以其无可匹敌的破坏力成为当时最受重视的兵器,并享有单独命名的荣耀,这是其他火器所不及的。因此,即便在其使用最为广泛的14-15世纪,佛郎机炮也多是以射杀有生力量为目的。当然,部分大型佛郎机炮也具备杀船炮(Ship Killer)的作用,甚至在攻坚战中作为射石巨炮身边的辅助性火力输出点。但总体而言,以发射石弹及铅弹为主的佛郎机炮因其威力有限而并不长于攻坚。

随着颗粒火药的普及以及15世纪后期整体铸造铜炮技术的进化,佛郎机炮的衰落已不可逆转。部分大型佛郎机因其装填相对便利的特点在空间狭窄的战舰上或要塞中仍旧占据一席之地,但数千公斤重的大块头已成稀有之物。消耗4000多磅的贵重的青铜去铸造一门发射石弹或铅弹的超大型佛郎机炮所取得的收益远不如将之用于铸造一门4000磅的半加农。后者所发射之铸铁实心弹在200码的距离上足以击穿20英尺厚的土墙,其穿击力之强非任何佛郎机炮可比。

另一方面,小巧且转向灵活的后装回旋炮在船舶或城墙上依旧肩负着近距离收割敌人生命的任务。船舷两侧的装填霰弹的回旋小炮不但能够击破蜂拥而至的跳帮者的队形,又能与相邻的小炮织成交叉火力网,大量杀伤敌方舰船上的水手。

进入16世纪之后,轻便的小型前装炮在野战战场上逐渐普及。1513年的佛洛登战役中,英苏双方的野战火炮充满了浓浓的混搭风,上至6000磅的攻城炮,下至佛郎机隼炮纷纷在战场上亮相。此役,苏格兰军队装备的野战炮皆为前装火炮,其中最轻便的是5磅寇菲林轻炮,而佛郎机隼炮则以战车炮的形式作为前装野战炮的辅助出现于战场上。此外,前装火炮在战船上的装备量亦显著增多,玛丽罗斯号上虽然有长近10尺,口径8寸的佛郎机大炮,但铜铸前装炮却是战舰上数量最多的火炮,甚至包括威力强劲的皇家加农炮。

东传

我国最早为官方所得的佛郎机炮大约是在正德十二年(1517),但民间对于佛郎机炮的仿制和使用可能要稍早些,但应不会早于16世纪。据《筹海图编》所载:

“(佛郎机)其铳以铁为之,长五、六尺,巨腹长颈,腹有长孔,以小铳五个轮流贮药,按入腹中放之,铳外又以木包铁箍,以防决裂”。

可见明朝官员对佛郎机炮的外形和使用方式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所谓“以防决裂”的木包铁箍实际上是承载火炮的木床/架以及固定炮身的铁箍,并无防炸裂之功效。明人此时所见之佛郎机炮“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装填便捷,利于水战。

此时的明军虽拥有数量繁多的各型铳炮,但受制于保守的火器制造管理政策以及僵化的匠役制度,明军自产铳炮质量低下,设计粗糙。多数铳炮身短壁薄,装药不多,火器易炸裂且铳炮无瞄准之具,不能命中至远。质量低劣的铳炮不但难以抵御敌军亦使明军将士望火器而生畏,不愿训练,形成恶性循环。佛郎机炮的传入为明军的火器制造和使用技术开辟了新的路径,长身管的佛郎机炮较传统火炮弹道更加平直,且上有准星,因此其发射炮弹“平正直速,自能远中”。子铳轮番打放,数炮齐发,可以形成弹落入雨的效果,性能优于传统火炮,被誉为“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

佛郎机铳在大明的传播,汪鈜出力甚多,其于嘉靖九年上表奏请朝廷大力仿制佛郎机铳,用于守卫墩台、城堡。在他的数次上表奏请之下,朝廷造大中小三样佛郎机,之后又在原有基础上增删改进,制成种类繁多的各式佛郎机炮。如双管的连珠佛郎机,长身管、射程远的电扫雷丸,用于守台防御的提心铳,大型的无敌大将军、神飞炮等

综合来看,此时的明王朝可谓世界性的佛郎机大国,但于火器先进性而言,则与西欧、奥斯曼等地区和国家差之远矣。其火炮大者不过重1050斤(1385磅)的无敌大将军,其重量略大于亨利八世(1510)从低地购入的蛇炮(1120磅)而略小于5磅猎隼炮(1500磅),而后者也不过是前装野战小炮而已。被一些学者形容为“吸收将军炮、佛郎机和红夷炮特色”所创制的神飞炮实质上不过是口径8寸,发射25斤石弹的佛郎机炮(类似于同时代的欧洲佩雷埃炮),而彼时欧洲人所造的8英寸口径蛇怪炮可发射60磅重铸铁炮弹,8英寸皇家加农炮弹重亦达63磅。即便退回到15世纪上半叶,勃艮第军也早就有了(石)弹重超过50磅的佛郎机。神飞炮在设计制造上应该比百余年前的欧洲老古董更加科学(神飞炮为万历末年产物),但远不能与同时代的欧洲主流火炮相比。

即便从明朝人的角度来看,佛郎机炮也并非军中最强的火器。在红夷炮传入之前,势大力雄的前装发熕炮是16世纪中后期最强力的火炮。据记载,铜发熕每门重约500斤,可发射4斤重铅弹或石弹如斗大,是水陆战场上攻坚沉舟之利器。墙屋遇之即被击穿,“若非攻坚夺险,不必用此”。因此,佛郎机炮虽是16世纪明军中装备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火炮,但其破坏力主要还是局限在杀伤有生力量方面,仍旧不脱杀人炮之本质。

装备大量佛郎机的明军将士在关外无法阻遏满洲人的崛起,满洲兵以板车、盾牌为掩护攻打明军据守的城池堡寨,佛郎机杀伤力底下的缺点被充分暴露。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帅军大举进攻宁远城。是役,城上11门红夷炮迭发,击破后金牌车如摧朽,城下后金军死伤惨重,不复往日之勇。经此一战,欧式前装火炮之威力海内皆知,而此时距离整体铸造的长身管的前装滑膛炮问世至少已逾一百三十余年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