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八世祖岑怒木罕简介

 独特书屋 2021-06-17

凌云岑氏

 (2015-01-01 18:28:34)
标签: 

文化


广西八世祖岑怒木罕简介

    从宋朝景定元年到元朝世祖至元末年(1260年—1296年),来安路沿边安抚使岑雄育有四个儿子,并按崇拜元朝的意思逐一取名世兴、世坚、世权、世元。元大德十年(1307年),为了表示对元朝廷的忠诚,岑雄指令岑世兴的五个儿子改取蒙古名:岑怒木罕、岑贴木儿、岑阿刺辛、岑阿刺兰、岑不花也仙。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岑世兴派他的四个儿子分驻四路:岑贴木儿驻田州、岑怒木罕驻泗城、岑阿刺兰驻思恩、岑阿刺辛驻镇安。元泰定二年(1325年),岑世兴又上书请置蒙汉监二官。元天历元年(1328年),岑怒木罕被元朝廷授来安路军民总管兼泗城宣慰使之职。

    元至正四年(1344年),左右江一带蛮乱不断,右江流域有四大凶蛮之人潜逃到泗城的后龙山、五指山、玉屏山、官仓坡妹山。由于四地处于深山野岭,官府鞭长莫及,他们不驻平地而是上山扎寨,各自占据四方之高险山弄,开荒狩猎,妄图卷土重来,称王称霸,合称“四大蛮王”。占踞“弄署”(地广人稀)的是今凌云城为主寨的蛮王名叫马乃;踞腰马山,以玉屏山为主寨的蛮王名叫车臣共;而南蛮王则盘踞五指山的弄冷;北蛮王则选在坡妹屯后背山。“四大蛮王”各自盘踞高地,居高临下,形成易守难攻之势,危害地方,人心惶惶。

    当时,元朝廷一度连连易位,“四大蛮王”顺势壮大队伍,震惊朝廷。为了武定祸乱,维护地方社会稳定,邕州守官就派岑怒木罕率云骑尉王国宾等部平定泗城“四大蛮王”。元至正四年(1344年)三月,岑怒木罕率部杀向古勘峒(地广人稀);五月攻怀甲;八月战汾洲;十一月以火攻克古勘峒,斩杀东部“蛮王”马乃。接着,岑怒木罕将北部“蛮王”王乃(距坡妹后山)、南部“蛮王”(五指山弄冷)、西部“蛮王”车臣共(腰马山、玉屏山)驱逐到红水河以北,恢复泗城稳定,建立战功。

    因有功于朝廷,岑怒木罕被皇帝封为泗城土司,子孙世袭。他顺势而为,钦承皇命,进驻汾洲(今凌云县下甲乡),建立府署,以资卫戌,开创岑氏“戌守古勘,管辖依苗”之历史,成为泗城岑氏始祖。       泗城岑氏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岑云汉(1578-1644)是岑怒木罕第十二世孙,为岑绍勋之嫡次子,乳名端,汉名云汉,字天章,号中黄,袭泗城州第十三任知州。他多才多艺,既英勇善战,军功卓著,又满腹经纶,文采斐然。毋庸置疑,在众多土司中,他算是鲜见的文武双全之人。

    时过境迁,桑海桑田。然而,透过泗城石刻,我们依然

可以“管中窥豹”而了解岑云汉的身世,感受他的儒雅博学,才华横溢,令人肃然起敬。明天启元年(1621年),广西等处提督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监军林梦琦分守左江道,监军泗城时在五指山(今凌云县五指山)石崖上留下关于岑云汉的石刻:

    岑天章敏而好学,四岁读书,七岁能飞马,方刀熟娴,早随先大夫走柳,因试武艺,场中喝采称奇。九岁属文,十二进思恩学府,十三母死,鸡骨鹤立,门客俱衰。自葵卯岁家中别离,游遍湘漓,暨乎江左,葵丑归,戌午公元先大夫薨,乃归州,重辟草莱,再开荆棘,而茸府衙街道关津焉。习尚书诗礼易,春秋经史,诸子百家星相律例,地理天文无所穷究,尤工诗对,心体武略,粤楚蜀黔,多诛不臣,最有功于国者也,逢春秋每思父母,辍泪流涕,衣襟潦倒……

    此石刻为我们了解岑云汉打开了一扇窗口。爬梳历史,我们看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34岁的岑云汉袭父岑绍勋泗城州土知州职。但是,同父异母弟岑雷汉不服,遂勾结头目黄玛起兵夺职,焚劫岑云汉全家,迫使岑云汉流落邕州。在这期间曾在今桂林,湖南等地书院求学。直到六年后的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才归回泗城。因此,林梦琦既道出了其早年坎坷经历,真是“自古英才多磨难”,又赞叹其才华出众,文武兼备,经世致用,“最有功于国”,常感念父母恩德,尽“忠孝”之道,令人钦敬。

    此石刻与岑云汉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寒秋题刻在汾州(今下甲乡)石壁上的《渔家诗》相印证:

末央殿前罢朝议,舜至苍梧二女悲。

烟艇水涯间戴月,不知天子改元时。

雾艇烟溪潇潇青,孤村罗酒白瓷瓶。

月落霜重蓑衣湿,解网收纶过别汀。

红蓼河西苦竹丛,舟行不忘水西东。

寒灯夜饭宿孤屿,细雨潇潇任打蓬。

长汀联网石苔斑,两岸桃花月儿湾。

怪得余且非韵士,轻抛名字在人间!

    岑云汉多年磨一剑,“我手写我心。”他在诗中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家遭多难,被迫奔走湘漓近二十载,习若飘蓬,戎午得归,物换时移,凄凉并含,非苦囊比,慨而听诗,聊以自赏云耳的心境。

    除此之外,岑云汉题刻在下甲乡河洲村钓鱼台的《东湖游记》更是才情横溢,饱蕴密致,可味华丽。现在,我们仍可看到汾州(今凌云县下甲乡)钓鱼台石壁遗留岑云汉多篇诗题石刻。他的遗作独具特色,字体尽显潇洒雄雅,内容清新脱俗,文采飞扬,使读者有如沐春风之感受,更真切触摸到儒家文化于几百年前就在岑氏土司治理下的泗城传播的历史事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岑云汉的求学精神如春风雨露,育人化人,激励我们深潜学海觅玑珠,勇攀科学知识高峰,实现人生理想。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岑云汉生逢乱世,“心体武略”,勇战沙场,保卫家国,建立军功,光宗耀祖。明天启初年(1621-1622年),时局动荡,岑云汉奉皇命赴海南参加镇压琼崖王豹等行动,被朝廷封为广西都司佥书,治泗城州,加授黔副总兵,并得到巡抚贵州等处地方太子太傅、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张鸣鹤奖语:“忠心效顺,矢志勤王,屡立荡寇之功,叠树寨旗之绩”。

    不幸的是,明崇祯年间(1644年),岑云汉与世长辞,悬葬葬于迎晖山北崖“啸天龙”洞。追念其一生,我们不禁赞叹:虽时世艰难,但岑云汉习得一手好文章,为泗城输入一股新鲜的儒学气息,促进壮汉文化的交流;练就一身好武艺,武定祸乱,维护社会稳定,建立战功,光宗耀祖,真可谓忠孝两全矣。这正如湖广道御史徐卿赞其:广西泗城州服色土司知州岑云汉,文知孔孟,武司孙吴,为越西之屏障作贵竹藩篱,此臣者正所谓边疆之臣也,相应超出常挤,以励忠臣者也,予云汉为一疆之臣也,御务多陡勤说兵有负乃荷当途,诸荐绅生成而奖供之。    凌云岑氏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广西二十一世祖岑继禄简介

    岑继禄是岑怒木罕第十四世孙,为岑兆祯长子,亦即岑云汉之孙,袭泗城州第十六任土知州。岑继禄在任49年(1645-1694),上马能征战,维护了社会稳定,建立军功;下马能理政,为民办实事好事,赢得民心,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大明王朝积弊已久,天灾人祸,气数已尽。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大势所趋,英雄遂起。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岑继禄顺势而为,征战滇黔,击溃明王朝分裂割据势力朱由榔,消除滇黔混乱局势,促进了国家稳定与统一。因有功于朝廷,清廷把泗城州升格为府,任命岑继禄为土知府,使泗城迎来了发展新机。

    古人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岑继禄深谙治理之道,在土府任上,守法勤职,不扩充军队,不掠夺周边地区,而以民为本,“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积累财力物力推进各项惠民工程,如教育、交通、水利、安保等工程,惠泽大众,使泗城出现了生平景象。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清康熙二年(1663年),岑继禄才泗城创办学堂,又叫“学宫”,设儒学教授,开启民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他又扩大学堂规模,建成“府学宫”(今泗城文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为“府学宫”撰《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使泗城人崇尚儒学之风如星星之火被催燃快燎连成片。今泗城文庙中的“功名坊”就记录着一代代泗城人在孔子思想影响下,崇尚儒家文化,金榜题名。可见,岑继禄此举将儒家文化传播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培育了一代代泗城才人,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流,增强了群众的国家意识。

    解交通难题,便群众出行。古人云:“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岑继禄体察民情,为百姓解决交通难题,方便群众。一方面,岑继禄带领群众铺设石路。泗城街原是泥土路,雨季时节,道路泥泞,群众出行困难,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产生活。岑继禄体恤民困,因地制宜,带领民众,发挥“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精神,就地取材,人工搬运、凿刻山石,铺设了街道石条路。其中,大街道铺双轨,小巷道铺设成一条“单”轨石条路,全长有几公里。

    另一方面,岑继禄带领群众架设桥梁。泗城内与城外周边河流交错,城中有澄碧、龙渊两条河从北向南穿城而过,还有城北龙溪河、城西西溪河。古时,人们都是涉水过河。每遇洪水,人们根本无法过河。尤其是圩日下暴雨而爆发洪灾,从农村来赶集的人就无法回家,实在是很可怜。为了方便民众来往,岑继禄在穿城的河段修建了三座桥梁:接龙桥、中桥、太平桥。当然,岑继禄所建的桥梁还有很多,如旧版《凌云县志》载:“诸山溪渡口,遍治杠梁,以利行涉”,为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重视水利工程,促和谐与发展。起初,州治署衙是先在凌云县城西,清顺治年间,岑继禄在任时把泗城府署迁到在县城东后龙山脚。此后,他带领群众开展了如下几项水利工程,为泗城和谐发展释放正能量。

    是开凿河道。原来龙渊河是沿后龙山脚而流,流过署衙的背后。为了方便民众饮用龙渊水和美化城区,岑继禄带领群众,人工开凿河道,导引龙渊水环绕署衙前。此举既方便更多人饮用水,又使署衙前有两条护城河,形成龙渊、澄碧河弯绕并流的“双玉带”。

    二是建青石水渠。旧城街道最长的东风街头到解放街尾,街道两旁有两排民房,岑继禄在街道两边用青石条砌两条小水渠,导引春熙泉水汩汩流进水渠贯穿县城南北,水质清凉,还有鱼游,人们可以用水渠的水来刷锅洗碗,洗菜洗衣服,禽畜饮用,半夜人静时可以人饮用。

    三是砌防洪墙与拦水坝。县城澄碧河穿城而过,城中低洼地段常受洪水侵袭。为了抵御洪水,预防洪灾,保护城中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岑继禄带领群众,沿着澄碧河岸两边砌一条高约2-3米,长达2公里的防洪墙,在接龙桥,镜澄桥、太平桥三处桥头开有三个桥头门,洪水一来,关上桥门闸板,城中的百姓安然无恙。另外,为了灌溉城下的大片土地,岑继禄还在凉水河段建设拦水坝,这水坝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

    建城墙城门,保卫我泗城。封建时期的社会动荡,治安混乱,常有匪窜侵扰州民。为了搞好安全防范,岑继禄在城南城北修建防护城墙,城墙沿山形斜坡砌至半山腰,墙高丈余。与此同时,他在城墙中设有五大门,北有“春熙”、“翔泰”城门,南有“揖翠”、“硕丰、“镇午”城门,每个大城门的前外又都建有一个小城门,城南还有一个“朝阳关”从防护上说是双重防护,御早晚城门关闭,保护城中百姓的安全。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德莫高于爱民”。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褒奖”。岑继禄在位期间,勤政爱民,“以百姓之心为心”,“知民情,解民困,纾民忧,暖民心”,受到了群众的尊敬与爱戴,美名流传。

    尽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事事休”,但是,一生为国为民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会被人们刻进历史的丰碑。因此,岑继禄为国为民所做的一切早已深深镌刻在老百姓内心,代代相传,使今泗城(凌云县)人依然没有遗忘岑继禄。换句话说,因有功于国于民,岑继禄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在今凌云县泗城镇上,人们于每年春秋季自发组织两三百人,前往中桥(即太平桥)头烧香膜拜,祭奠岑继禄,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并以他为榜样,努力开创更加美好新凌云,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凌云岑氏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转自岑氏宗亲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