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什么活不明白?

 82年的老周 2021-06-18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328天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迟早都会用完,一个人爱的能力和寿命也有限,早晚也会消失殆尽。

爱,一定是有偏向性的,你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的孩子,这很正常。你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可以理解为及人之幼的博爱,但一个不爱自己孩子的人,还到处献爱心,这种反人性的爱,估计没人会喜欢。

我们偏爱那些值得尊重的好人,我们讨厌那些不值得尊重的坏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博爱一切人,那么,我们对好人太坏,对坏人又太好,那我们肯定出问题了。

有时候,博爱会成为一种压迫工具。有很多老师就有这样的感受,他们的时间精力大量被少数的几个熊孩子给浪费了,导致教育的成果极差,家长也不配合,甚至认为孩子扔进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在老师,关我们家长什么事?你老找我,我也是有脾气的,我会发火的。

换个角度来看,便觉得合理。老师应该把更多时间用在上进、勤奋、家长配合教育的孩子身上,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学校是私立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影响其他孩子学习,给教学带来麻烦,学校有权让孩子退学。但是义务教育并没有这个可能性,要求老师必须爱每一个学生,至于能否做到,是否合乎人性,却没人能说明白。

为什么好的学区房那么贵?因为交了阶层入场费。

因为好学校,学生质量高,老师素质高,校园黑势力不太可能出现,孩子成材的概率更高,然后学区房的价格进一步提升,用价格淘汰一批家长。愿意掏大钱为孩子谋入学资格,自然把教育看得比较重,和老师的配合度也高。这种市场逻辑,很多人听了要发怒,这不是明摆着富裕阶级逐渐占领了好学校吗?博爱在哪里?

看到这,别急着动气。孟母三迁,其实说的就是孟母一步步从差的学区倒腾到好的学区,其中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都不会少,孟母其实瞧不起原来比较差的阶层,认为他们会耽误自己的孩子,极力要挣脱,孟母一点也不博爱,她就是只爱自己的孩子,我想这一点,天下有良知的父母都能体味。

只要存在稀缺,阶层就会永远存在。爱,好的教育,远大前程,这些都是有限的,它们都属于比较好的阶层。阶层划分的办法有很多,原来靠血统,后来有科举,市场经济后逐渐靠财富。皇室、政客和富人,分别代表更好的阶层,在有些时候,三者并存,比如现在的英国。

这三样,钱是最公平的,它不会嫌你没有高贵血统,也不鄙视你缺少背景,只要掏得出钱,好东西就是你的,包括好的学区房。

有远见的上海富家女裘丽琳(京剧名家周信芳的妻子),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就尽全力把她六个孩子中的五个送出了国。

最后证明,她冷血不负责任地把未成年扔到国外的决定是正确的,1968年,她被造反派毒打,还不许就医,不久就死了。

她给孩子的智慧,只有几条简单的常识,其中一条就是:“人最穷的时候绝对不能和穷人在一起。大家都那么穷,谁会帮你?”

她知道,阶层永远存在,永远避免不了,向更高阶层靠近,才会有机会。从孟母开始,有远见的母亲都知道这点。不要浪费你的爱心,别人也不会浪费他们的爱心,只有往上走,更美的风景才会涌入你的眼睛。

所以,成为更好的人,进入更好的阶层,你才能得到更多资源。知道这点,就算目前暂时处于不理想的阶层,你也会更容易找到正确的路。

世界是势利的,当你处于不值得爱的阶层,没人会真的爱你。

世界是公平的,当你处于值得爱的阶层,一定会有人爱你。

所以,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与你,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