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 | 夏强国:又见马齿苋

 827654838 2021-06-18

又见马齿苋

文 | 夏强国

  最近看见邻居家的郑老师在四汊苗木基地扯回一袋袋的马齿苋,绰水后晒在水泥地上,郑老师说这可是好东西,纯绿色食品,降压降脂营养丰富,现在不比过去为了易于保存,要晒得很干,现在晒个七八分干,放冰箱里随用随泡水后,可炒可蒸可凉拌,看着烈日下满地萎靡不振的野菜,不由得浮想联翩。

  棵棵巴掌大小,几根犹似蚯蚓状的红色叶茎匍匐在地上,长着马齿一样的叶片,开着小小的黄色花朵,在朱湖的田间地头,沟渠林园里随处可见。这就是湖乡很普通,随处可见的野草——马齿苋,这也是朱湖苗木基地,田间菜园的天敌,但无论怎样扯草打药,清除得再干净,过段时间又会冒出来,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马齿苋最早在农村是用来喂猪的,所以也叫作猪苲草,那时几乎农村家家喂过猪,都还记得,一年多的猪长三四百斤,马齿苋是主食之一。又因为叶子像马的牙齿,所以叫做马齿苋。

  马齿苋并不娇气,贫瘠得抛荒,哪怕连庄稼都不生长的荒郊野外,却生长着大片大片的马齿苋,而且颗颗饱满,依旧细腻。有时候,不经意间,菜园里马齿苋被铲断了根,以为她会死去。但过几天再去看,她依旧丰润,依旧肥嫩,依旧幽绿。仔细看,原来有一条纤细如发的须根将她和大地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偶尔,也会惊奇地发现,在屋顶院墙上向阳的缝隙里,也长着几棵马齿苋,她同样丰满,同样水灵。但这时候,你不再想着如何摘了她,而是好奇,这马齿苋是哪来的呢?难道是风吹来的,是鸟衔来的?

  

记忆中我最早接触马齿苋,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母亲一到夏天,就割回新鲜的马齿苋用水清洗干净,再将马齿苋放在锅里将马齿苋煮到变色,然后放在太阳下暴晒得干干的,用袋子装起来,等到菜园子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是一碗下饭菜。

  当时只有几岁的我,凉拌,清炒,细米粉子羹都吃过,酸酸滑滑的味道仿佛又跃上舌根,说实话当时觉得真不好吃。最喜欢吃的还是母亲做的干马齿苋蒸肉,具体做法是将干马齿苋开水泡后,做底子,上面放细米粉子,拌上油盐酱油等调料的新鲜五花猪肉,小火蒸熟,出锅后,大人们都喜欢吃上面的蒸肉,而我与妹妹,则抢蒸肉下面的马齿苋吃,那浸满肉香的马齿苋,既有马齿苋的酸甜可口,滑爽鲜美的特点,又有油腻腻、香喷喷的肉香味道,一点都不伤人,吃得我们笑逐颜开,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口角留香。

  夏天,身上被蚊子虫蚁咬伤,被蜂子蜇伤,或者身上起了痱子,母亲就地摘几片马齿苋,揉烂了外敷在上面很快就会好转,现在知道马齿苋确有疗效,自然是它的解毒功能发挥了作用。

  马齿苋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无论夏天伏天怎样炎热干旱,哪怕一直不下雨,它都是水嫩嫩的,绿莹莹的,叶子底下是潮湿的,即使拔掉扔在路边,只要遇到土仍会活过来,所以也有人称长命草,长寿草或者“晒不死的马齿苋”。

  关于晒不死的马齿苋,有一个传说。上古之时,十日并出,田禾皆枯。二郎神肩挑两山,追赶太阳,太阳无处躲藏,情急之中,见马齿苋长得油绿滴翠,郁郁葱葱,便藏在它的叶下,得以逃脱不灭。以后,太阳为了报答马齿苋的救命之恩,便始终不晒马齿觅,天旱无雨,其他植物蔫乎乎的卷曲,唯独马齿觅绿油如初。

  其实,马齿苋晒不死的原因,后来学校的生物老师告诉我们:马齿苋的特点是茎粗叶厚,茎叶外面都裹着一层细膜,细膜挡住了太阳光,就不会一下子蒸发叶中的水分,如果遇到一场雨,它又会吸足水分。

  马齿苋是很好的野菜。唐·杜甫有诗云:“苦芭刺如针,马齿叶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没在中园。”但不曾想到多年之后,农村里常见的马齿苋,一夜之间竟然成为大城市里争相追捧的绿色保健食品,大型餐馆时蒸煮炒和凉拌的马齿笕端上桌来,让过去的人好生感慨,让现在的人好生稀奇。

  其实,见怪也不怪,现在就是这样,流行绿色食品,流行五谷杂粮,吞糠咽菜,算是返璞归真了。

  世事难料,当年那些自生自灭的马齿苋,原来还有这许许多多的好处,却一直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直到斗转星移,百转千回之后,人们终于发现,那被我们遗弃的或者忽略的东西,原本都是这样的珍贵。


- 关于作者 -

夏强国,曾用笔名人生,百味,爱好文学,现居住孝感朱湖四汊集镇,在《湖北农垦》《孝南文学》《澴川文学》等媒体发表多篇散文随笔。


- 推荐阅读 -

小说看台 | 张扬:谁爱潘金莲

散文天地 | 周耘芳:小河流淌

散文天地 | 刘燕萍 : 像婴儿般微笑

【童年的夏天记忆】之四: 梁征:舌尖上的童年美味

【童年的夏天记忆】之三: 梁征:照亮夏夜的萤火虫

第 3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