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古感今

 金星狼 2021-06-18

《世说新语》里有这么一则小故事:永嘉丧乱年间,郗鉴为了避难躲到了乡下。当时郗鉴很穷困,经常挨饿。乡里的人敬重郗鉴的德行,就轮流请他到家里吃饭。郗鉴也常常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前往吃饭。不久,乡里人就对郗鉴说:“大家都穷困,因为您的贤德,我们才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俩个小孩,恐怕就很难顾及了。”于是郗鉴此后就一个人前往村民家里吃饭。可是每次他都把饭含在嘴里,回家后吐给两个孩子吃。这俩个孩子也因此活了下来,还和郗鉴一起渡过了长江。后来,郗鉴去世时,任剡县县令的周翼还辞掉了官职,在郗鉴灵床前铺了草垫,为其守丧三年。
 
读过这则故事,不由得就有些小感慨,首先是物力唯艰时代生命苟且的艰辛。现代的孩子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那般米珠薪桂的赤贫,自然无法想象大人把饭噙在口中带回家喂孩子的赤贫与悲凉,那种如鸟儿哺雏般的喂食方式,在古代其实曾是一种传统,在我的老家,如今许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大都是当年父母嚼馍馍养大的,那时候商店里还没有奶粉,许多的年轻母亲因营养不良严重缺奶,给孩子喂食除了稀饭,就是把馍馍嚼碎,口对口送食到孩子的嘴里。
 
赤贫岁月似乎已渐渐走远,同步走远的还有古人的忠贞节义。试想那种兵荒马乱的困苦岁月,乡里人仅仅因为郗鉴的德行,就轮流供饭吃,这是何等的善良和敦厚?而郗鉴的外甥周翼任剡县县令时因舅舅去世就辞官守丧三年,又是何等的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我老家的一位老人,早年丧父,自立门户,中年丧兄,养大三个侄儿,并帮办给一个个成家立业,侄儿们却对老人颇有微辞,据说是因为承包地和一些小小的经济纠纷;而另一位老人,同样养大了三个儿子,儿子长大后出外打工,各顾了各自,杳无音信,老人死后多日方被邻人发现,埋葬时也未见一个儿子回归;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这些所谓的孩子也早都过了中年,许多也正是老人用嚼碎的馍馍养大的。
 
备注:郗鉴是公元269——339年人,字道徽,西晋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东晋重臣、书法家,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玄孙,以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位列三公,故称“郗公”。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岳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