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圃 :一 总有一些灵魂让你望尘莫及

 贝叶闲持 2021-06-18

艺圃是我所钟情的一座小园林,藏在苏州的深巷中,精致、婉约。每次去都依赖着导航,在或市井、或文艺、或有古韵的巷子中,兜兜转转,总能到达在水一方的彼岸。

          王洗马巷

园子里人不多。穿行在一个一个景点之间,我总在想,这个占地五亩见方的园子,为什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呢?

           乳鱼亭     苏州园林中唯一的明代古亭

园子的主人很多,让人记住名字的永远不是因为占据时间的长短。吴斌家族占有艺圃约140年之久,却很少被提及。

开创者袁祖庚,曾经和戚继光一起,打过倭寇,获得了朝廷嘉奖;名气最大的是文征明的后代;留下遗迹最多者是姜埰家族。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在了解了这些园主的身世后,为他们悲凉的人生和崇高的气节,又悲又悯,又敬又佩。

                                       姜埰

姜埰(1607年—1673年),明崇祯四年(1631)),24岁的他,考中了进士,接下来的十年,做了仪征这个地方的县令。

明朝到了崇祯皇帝,已是气数已尽,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姜埰独善其身也属难能可贵,但他不仅是清官,还是能管。

仪征百姓为了感念他的功德,特意为他立了生祠,明朝灭亡后,清代的仪征人还继续为他立生祠,并多次修葺。

姜埰因在仪征所做的政绩,于1641年把他调任京城,做了言官。也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运也到此为止。

言官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言官的权力算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明朝,言官甚至令皇帝都无可奈何。

崇祯十五年(1642),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依然上演着激烈的内斗。姜埰上任不到半年,就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上奏21次,20次被准。他也因他的直谏,触怒了崇祯皇帝,被送进大牢。他致死都没有明白,皇上只要听话的大臣。

姜埰被投入狱中前三天,滴水、粒米未进,农历一一月的天气,牢房里恁是没有一床棉被,身上衣衫单薄,手上脚上因枷锁还流着血。

崇祯还不解恨,令人秘密处决掉姜埰。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对崇祯说到“就算他该死,应该也交付有司定罪,让天下人明白他所犯何罪。你让臣悄悄取他性命,天下人又怎么看陛下您呢?”

崇祯只好下令转交刑部定罪。刑部尚书徐石麒拟议姜埰戍边,崇祯帝不可,并以徇情执法削夺徐石麒等人官职,同时将姜埰逮至午门,在众多人的监视下,廷杖一百。再下刑部大狱。

就在他九死一生之际,一支清军围住了他的家乡莱阳。姜埰的父亲59岁,不顾老迈,率儿子姜圻、姜坡和全族男女英勇作战,莱阳还是失守。姜父、姜坡殉城,多名女眷死节。

姜氏一门感动了朝臣,纷纷请崇祯放了姜埰回家治丧,弟弟姜垓也愿意替兄坐牢,崇祯没有同意。

同年7月,北京爆发传染病,崇祯下令清狱,崇祯还是没有放了姜埰。

1644年正月,崇祯命李建泰出师山西征剿李自成,李建泰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释放姜埰。皇帝没办法只好妥协,于当年二月初一下诏放姜埰出狱,同时把姜埰远远地发配到宣城,没有任何官职,像一个老兵一样。

二月初十,姜埰出了京都。这一年他38岁,踏上了流放宣城的道路。

刚从大狱出来的姜埰,身体条件非常不好,走起路来一颠一瘸十分艰难。

姜埰还在路途中,就已传来北京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

明朝虽已垮台,姜埰却不忘大皇帝让他谪守宣城的命令。由于战乱等原因,他没有履职,而是辗转到苏州住了下来。

   苏州园林内最大的一处水榭

当时的艺圃还是文家的药圃,园子虽已破败,但依然价值不菲。姜埰在江南流浪多年,手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如此规模的房产,刚开始只是租住,好友周子佩干脆出资,买来送给了姜埰。(见姜埰的《颐圃记》中记录)。

姜埰初把药圃改为颐圃,表达自己不求外物,自足于山林的心志后来又把园子改为敬亭山房。(宣城有李白所作《独坐敬亭山》诗)。姜埰以此命名,表明自己对先皇遗命的不忘之志他的儿子又把园名改为艺圃,在此传道授艺解惑。

姜埰对园子的各种景致名称,寄托了他始终忠于大明的意愿。如念祖堂、响月廊等。他居此后,不闻窗外世事,身披僧衣,超尘脱俗,著书立说,教学授徒,直至终老。

           响月廊

姜埰、姜垓两兄弟余生都未再做官。时有山东巡抚仰慕他的名胜,特意修书让他一见。姜埰故意从马背上摔下来受伤,也绝不相见。

他的两个儿子,也秉承父志,不科考,不出仕。但随着清朝的稳定,他俩当时交往的已有很多是清朝大官。

姜氏的后代子弟,也陆陆续续投身科举,与清朝达成了完全的和解,融入了社会中。

姜埰卒年67岁。弥留之际,他要求儿子把他埋在敬亭山边,践行对先皇的遗命。

长子完成了他葬于敬亭山的遗愿,并举家搬来宣城,陪伴在他身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