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世访||陇南游

 两水视野 2021-06-19

2021年第156期 总462期

陇南游

——《旅游散记》之十一

我是陇南人,想把陇南各县报刊上常宣传的名胜之地游一遍。基于这,前年利用儿子在裕河支教之机,我专程去了五马、裕河、西支三乡-游。这样,武都县的所有乡镇我都涉足到了,也目睹了全县的山山水水、风物人情、生活概况,兴味盎然。2012年春,儿子在成县师专进修,清明节放假九天,我借机与子同游成县、西和、礼县三县。这样,陇南市九个县我都涉足到了。

(一)成县

回想1964年我在成县师范短训班读书时,那时的师范校园内,只有一些低矮的平房,道路高低不平,野草丛生。县城内街道狭窄,雨天泥泞难行。飞龙峡口处的杜甫草堂只剩下三间破败不堪的正厅,厅内有一尊杜甫坐像。院内断壁残垣,野草萋萋,几块明清时代的石碑散落在野草丛中,只有三棵古柏虬枝繁茂在院内。1984年夏,我因事又去了成县,这是二+年后重游旧地,看到的是街道变样,杜甫草堂已重新修葺,新修的三间正房配有厢房,散落在地的明清石碑也被镶嵌在墙壁中。三棵古柏仍沧桑地雄立于院内。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二十多年又过去了。经过改革开放, 如今我再次踏上了成县大地。这里今非昔比:昔日的东河两岸都是农田,过了东河大桥行走十来分钟就是飞机场(抗日战争时修筑的)。1964年我读成师短训班,那时的飞机场早已荒废,只有长长的飞机跑道凸现在那里,留下了浅浅的时代烙印。支旗一带原来都是农田,而现在一切都大变样了。先前的东河,平时是一条水量不太大的河流,现在已筑成阶梯形的湖泊,湖水茵蓝,楼树倒映,颇为媚眼。东河两岸的大道宽广整齐,滨江公园内花木繁茂,整齐有序。公园大道傍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岸边的“陇南大道”可与武都的“长江大道”相媲美。


昔日的飞机场一带,旧踪难觅,只见十字大街宽阔,整洁,纵横交错,树木行行,春花处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车流滚滚,这里早已形成了一个新型的城市。我去探访当年上学时的师范旧址,她也早已不复存在,搬到新城区后改为“陇南师范高等院校”。 


城北郊的南宋抗金名将吴挺的碑,高5米,宽2米,厚0.5米,重34.5吨。1964年,我在成师读书时曾多次去那里辩读碑文, 那时石碑没有任何遮拦,暴露在野外,任凭风吹雨淋。而今,石碑被围墙围了起来,铁大门紧琐。里面有一座高大雄伟的亭子,将吴挺碑罩在其中,使石碑不再受日晒雨淋了。昔日出西门到抛沙镇都是农田,而今是宽敞马路,马路两傍是高大的楼房。先前的泥泞土路和低矮破旧的农舍再也见不到了。众言改革开放后陇南各县发展变化惊人,而武都与成县尤为凸岀,此言不假。

这次重游成县(唐时称同谷),我再次拜谒杜甫草堂。参观杜甫草堂后,留给我印象很深刻。同谷杜甫草堂,是全国37处草堂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处。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从秦州(天水)到同谷(成县)。时年47岁的杜甫,携妻杨婉、长子宗文、次子宗武、小女杜蓉和小弟杜占等六人随西奔流民,离开关中,翻越陇坡,于十月至同谷,在此居住了一个多月,过着“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尴尬生活。


生活的窘迫,使杜甫无法在此住下去,只好入蜀到成都,投到友人节度史严武帐下。流年似水,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同谷秀才赵惟恭捐地五亩,与县令凁水郭在杜甫故居遗址上重建祠堂。后经宋、元、明、清、民国,数次重建和修葺,初见规模。现在的杜甫草堂今非昔比,扩建后的“草堂”规模是解放初(1949年)的几十倍。你看,那高大的山门犹如南京中山陵的大门一样雄伟壮观,顺着山势台阶拾级而上,沿路是雕栏画栋、竹翠松绿、鲜花蔟蔟,很是新颖美观。当你站在大门前的公路上仰首观看,映入眼帘的是殿堂巍峨,花木参差。进入大门,只见鹅卵石铺成的路面,曲径通幽。进入草堂中段后,迴廊的墙壁上写着杜甫的诗。而明清遗碑,也被玻璃筐装嵌在墙壁上。新建的大殿正中,端坐着杜甫的塑像,他面容清瘦,双目低沉,感情凝重,显示出了一副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昔日院内的三棵古柏,现在只剩下两棵,一棵在“文革”中被人砍去(后补栽一棵)。几百年的古柏树,存留下来实属不易。草堂的配套建筑很是得体,迴廊逶迤,幽篁丛秀,亭台水榭,参差有致。我和长子去时正是清明时节,春光明媚,和风惠畅,鲜花烂漫,蝶喧蜂闹,游人嬉戏,好不惬意!我从小就喜欢读杜甫的诗,今天来到杜甫诗墙前不由低声吟咏起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今是盛世乾坤,万象更新,人民耕有其田,身有居屋, 生活小康。就连当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的杜甫,也沾了改革开放的光,他的祠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旅游业的大潮中重修扩建后,显得高大恢弘,庄严肃穆,塑像安座于金壁辉煌的大殿之中。我想这是当年流离失所、贫病交加的杜甫永远没有料到的事。


有比较才有所鉴别,四十多年前成县的脏、乱、差,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今昔对比,无不感叹成县翻天复地的巨大变化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二)西和

第二天,我父子二人离开成县,经抛沙、纸坊等乡镇,于次日上午十一时到达了西和县城。

饭后,我与子步行,越过城南边的一条小河,爬上了不太高的南山。这里接连有几座大寺院,它和北山的寺院遥遥对峙,显示岀一种独特的风格,把西和县城衬托得格外古朴悠久、典雅迷人。我们在高大雄奇的朝阳亭四周观览,录像摄影后,站在亭前俯视西和全城:西和县城在丘陵状的山间蜿蜒排列,新旧县城历历在目,分明地显示出它今昔巨大的发展变化。
(三)礼县

翌日清晨,我们乘车,经长道镇向礼县的盐官镇进发。长道是西和与礼县交界处的一个大镇,属西和管。上午十时,我们到达了盐官镇。这里地势辽阔平坦,有武都两水镇二倍多之大,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之地。昔日,此地是甘肃有名的骡马市场,其历史渊源比礼县县城还要悠久出名。在此,我们登上了太子山风景区,游览了一进数院的寺院。寺院内各大殿的神像庒严肃穆,香烟缭绕,罄声悠扬。各院中的小吃和小商贩争相叫卖,显示得异常热闹繁华。我一一地进行了录相后,在山门前俯瞰整个盐官镇:极目远眺,祁山武候祠隐约可见。正是三月阳春时节,只见平坦肥沃的原野上,田陌交错,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汽车南来北往穿流不息。田间农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到处呈现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午,我们在-家小饭馆用餐。饭后,我们到镇中心的盐井祠去参观。在此,我们和一个八十六岁的精神矍铄的守祠老人攀谈了起来。他介绍,盐官镇的产盐起源于商朝,到了西汉时就由国家管理。院内的石碑上也有记载。

 
    此祠分前、中、后三院。前院有三口盐井。昔日盐工们多次反复地将含盐的井水泼洒在黄土上,使其晒干,直至黄土含盐量达到饱和变白。然后,将黄土中的盐用水溶解滤出入锅,用大火蒸干水后就剩下盐巴。周围数县的人,都食用此盐。因此,这个地方就叫“盐关”,后改“盐官”。盐井祠是一进数院的古典建筑,后院正殿上端坐着盐神娘娘,她显得雍容华贵,仪态端庄。在她面前的几案上,清灯闪亮,香烟袅袅,足见她在当地人们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午饭后,我们乘公交车到了祁山,专程去观览了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庙——武候祠。武侯祠,建在祁山平原中的一个土丘上,远远望去俨然是一座古老的城堡。它是纪念诸葛亮“六出祁山”之馆。



我们盘旋上了土丘顶端武侯祠大殿前,放眼四望,原野广袤,白云悠远,村落隐约,绿柏簇簇,大有置身于四川天府之国之感。无怪乎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六次出兵于此,企求以此为基地,逐鹿中原,统一华夏。武侯祠是由几个院落组成,每院都是雕梁画栋,古柏参天。一进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两块刻着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石碑,两边厢廊塑着的均是诸葛亮六岀祁山时的战将。塑像威武雄立,栩栩如生,比成都武侯祠中的塑像还要精美逼真,显然是当代之作。正中大殿的中央,帷幔低垂,诸葛亮的塑像端坐其中。两边厢房,介绍诸葛亮生平和六岀祁山的情况。二院大殿中央,有关羽的塑像,两边站立的是关平、周仓等人的塑像。

三院东边牌坊,刻着历代文人的诗词。中央大殿,坐着佛的塑像。各大殿和厢房外围的树木高大葱郁,树下设石桌石椅,供游人休息和远眺之用。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虽然“岀师未捷身先死”,但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伟大精神却光照人间,永垂不朽。

下午五时多,我们到了礼县县城后,参观了“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此馆花费巨资建成,规模不小,但因基台过低,使得博物馆的第二层与第一层之间的高度比例严重失调,因而使博物馆的高度还没有周围建筑物的高度高。所以,未能显示岀博物馆应有的气势。最终验收没有过关而暂停开放。西汉水沿着礼县县城半园形流过,我们沿着西汉水滨江公园漫步,这里树梢吐绿,花木含苞欲放。比起武都、成县,这里的春天似乎迟到了。园内二十四孝和名人雕像,分段设置,绵延而去。

 
滨江大道紧随滨江公园延伸,新开发区沿着滨江大道而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显示岀了礼县改革开放后发展变化的巨大成就。


翌日上午,我们去县城东郊的赤土山公园游玩,参观了“陇上第一观”的道观。此道观,依着山脊,自下而上建成数院。各院建筑紧抱地势,拔地凌空,雕樑画栋,飞檐斗拱,檐牙高啄,勾心斗角,俏似天宫。无论或殿或亭,都神像罗列,塑画精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令人看了兴趣盎然,留恋忘返。这里是艺术的宝库,礼县文明的象征。

 下午二时,我们乘公共汽车离开礼县城,经石桥、龙林、河坝、洛峪、隆兴、安化,回到武都城,结束了六天三县的旅行。

作者简介

   张世访,笔名陋斋主人, 男,汉族,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稻畦村人,生于1941年2月。中师毕业,中共党员, 地(今市)级优秀校长。2000年退休在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平时喜欢种树养花,有阅读、旅游、下象棋和收藏四大嗜好。业余好玩弄文字游戏, 坚持写日记96本。退休生活丰富而充实,不断学习照相和录像等新技术,定期旅游,颐养天年,于2009年开始电脑写作,先后完成《陋斋拾趣》17.1万字、《我的回忆录上、下集》31.6万字、《琐记》10.2万字、《杂记上、下集》50.2万字、《日记上、中、下集》46.6万字(仅电脑写的)、《旅游散记》20.1万字,旅游照片与视频超过300G。收藏《旅游门票和照片等粘贴本》13大本、《众伟人各种彩色照片剪辑》1本、《文化大革命中的传单》4大本、《 钱币、布票、粮票、 邮票》1本、《 陇南日报彩色图片精品剪辑》5大本,以及古今钱币、 化石若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