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听到长辈们的告诫:不要读死书,不要死读书。他们说的无非是把书读活,我们虽然知道把书读活是一件好事,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当别人问起时还是一头雾水。实际上把书读活不难,做到这四个字即可:「精、解、知、明」,这也是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读书方法。 精,就是说在读书之前要有所选择,精选出该读的书,不能看到什么读什么,否则一下子就淹没在书海当中,不知道哪里才是岸了。选择读什么书,一般因人而异,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你只要选出自己认为值得阅读的书,就认真读下去。 如果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就从自己的专业或工作需要读的书出发,把与此相关的书列为必须精读的书。其他与专业或工作无关的书,只是为了消遣,就列为泛读的书目,还有一种是工具书,一般不必认真阅读,在需要查找资料时派上用场就好。这时你就知道精选出哪些书了,这些书就是「精」的范围。 解,顾名思义是懂字、词的意思。当你在读古书、古诗词时,第一要务便是识字,把自己不懂读的字标上注音,把它的意思写在旁边。读现代著作也是如此,尤其是一些翻译过来的外国经典著作,里面的很多术语你都是第一次见到的,不查资料把它们弄懂,这本书你也读不下去,硬着头皮读下去也是百度。 试想一下,如果你翻开一本新书时,满眼都是生字,就一定影响阅读效率,这时连蒙带猜是靠不住的,还有可能理解错整句话,整篇文章的意思。如此读书,还不如不读呢?只有把字认熟了,把不懂的句子想明白了,才能把书读活。可见这个「解」字太重要了。 知,就是不只理解某一个字或某句话的意思,还要懂得它在不同文章,不同背景下的意思,而不能只靠平常的理解去读一本书,否则就是死读书了。比如「我倒了一杯水」,可以理解为我把一杯水倒掉了,也可以认为是我倒了一杯水给你喝,这就得看在什么语境下说的,才能正确理解。 即使在某一篇文章,某本书里,作者的个别字、词句表达不太准确,道理却说得通,也不影响你对作者思想的理解。这时,你不能抓着某一个字的用法不放,而忽略了整体的思想表达,不然你就是故意抬扛,无理取闹了。只有注重「知」的层面,才有可能把书读活。 明,就是你在读书时,只知道书中的意思还不够,还要明白它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这个道理到底是对还是错,用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行得通等,都是你必须想明白的。到了这个阶段,你就能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用它来指导生活了。只有用得起来,才能把书读活,书才有了灵魂和生命力。 比如你读了一本自我成长类方面的书,在阅读时看到作者写得妙笔生花,就不免心潮澎湃起来,认为只要按照书中的道理去做就马上成功,实际上作者说的理论不能落地,一旦在生活中用起来就行不通,或者说效果奇差,就像花10000小时练习骑自行车一样,意义不大,你花10个小时练习便能正常骑行了。 总而言之,冯友兰的「精、解、知、明」读书方法看起来不难,每个人看过一遍就知道怎么去做,就能把书读活。而这四个字,就像读书心法,它不需要你真正动手去做,而是熟悉它之后,用来指导自己读书,就有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