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三)

 启书有益 2021-06-19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如有必要,可点击链接复习故事背景: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一)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二)

自古以来,都是活到老、学到老。苏轼十岁这年,父亲苏洵外出游学。然后指导儿子读书的责任,就落在了程夫人身上。

这一日,母亲阅读《后汉书范滂传》,十分感动。

这位范滂,是东汉桓帝时期的名士,为人十分正直,因为公然反对宦官专权,被黑恶势力追杀。为了不连累其他人,他果断到县衙自首。县令郭揖十分敬佩他的为人。捉拿他,不忍心,没法下手;不捉拿他,又要遭追责。一气之下,果断交了公章和文件,打算跟着他一起浪迹天涯。同时还劝范滂:“天下这么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跟你一起闯天下。”

范滂说:“他们只认我,只要我一死,事情就摆平了。我如果跑了,他们就会找我老妈的麻烦,我咋忍心呢?”

他老母亲听到这事,过来和他道别。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也无遗憾了!已有好名声,再求长寿,可兼得吗?”滂下跪受教,拜了两拜辞别母亲。享年三十三岁。

母亲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苏轼正好在旁边。他给母亲讲:“如果我长大了,当范滂这种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的人,母亲同意不?”母亲说:“你如果是范滂,那我就是范滂他妈。”

母亲的这种教育,启迪了苏轼的心智。让他从小就树立了正义感,在读书中陶冶情操,逐渐成长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北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一千零五十五年),十九岁的苏轼迎来了人生的“小登科”。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和青神县的王弗结婚了。这位十六岁的少女,父亲是一位进士,她聪明而文静,十分喜欢读书,夫妻十分和谐。

这一年,苏轼已经修完了应对科举的全部课程,尤其是写作大有进步,一天随便写个几千字,毫无压力。于是父亲给他安排了一项重要任务,让他当弟弟苏辙的老师。

这一年,苏洵带着苏轼拜见了益州知州张方平。

为什么要突然拜见这位地方主要领导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背景。这位张方平是一位贤能的基层干部,十分重视人才,求贤若渴。就有人给他推荐了苏洵,并说:“如四川只有一个人才,那必须是苏洵。”

于是,苏洵主动带着儿子前往拜见。一来二往,给老张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他果断向上级组织部推荐了苏洵,并单独给苏洵准备了一把专用椅子,只有他来的时候,才拿出来用。

在离开成都后,苏洵又前往拜见了雅州知州雷简夫以及犍为(普及知识,读前围)县令吴中复。雷简夫看了苏洵的文章后,果断给了一句十分有含量的批语:

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

雷简夫建议张方平继续加力向上级推荐苏洵,结果迟迟没有下文。一气之下,他直接上书宰相韩琦以及欧阳修,说洵“有王佐才”,“得史迁笔”,“讥时之弊”,“皇皇有忧天下心”。并劝说苏洵,干脆到帝都去寻找机会。

大宋嘉佑元年(公元一千零五十六年),三月。苏氏父子一行三人,从眉山出发,一路风尘跋涉,翻秦岭,经长安,坚持行进了两个月,终于在五月到达帝都开封。

这次来得不巧,正逢帝都遭遇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暴雨。整个城市都在抢险救灾,所以事情一拖再拖,弄到秋天,他们才得以有机会见到欧阳修、韩琦等。欧阳修见到苏氏父子,十分赏识,也果断向有关领导写了推荐信。

然而,并无下文。

看来走关系门路是走不通了。只有硬考。

大宋嘉佑二年(公元一千零五十七年),正月,国家举行大考,由翰林学士欧阳修主持考试。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十分嫌弃既往流行的“太学体”,那种文体看似文采飞扬实则并无叉用。他打算借助考试的机会,转变这种写法,要求广大考生“说人话”。

这次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本来这种命题文章,对于苏轼而言,毫无压力。但这次他十分慎重,在草稿纸上反复写了三次才抄写交卷。足足六百八十字,下笔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然后还系统总结了《左传》、《尚书》、《诗经》以及《春秋》等先贤典籍对于为人处世“善与罚”的诠释等。

当年的科举考试,是在考生写好后,再由专门的“书记员”帮忙用正楷字抄写再上交阅卷,名字是糊着的,所以不能辨认笔迹。编排官初审,将答卷按优劣顺序编排好后,送给主考官复阅评定。经评定后,再由主考官将最好的几篇文章及名次编排序列建议稿,呈献给皇帝御览。皇帝审定后,便御笔钦点得中进士的名次。第一名进士就是状元,第二名进士就是榜眼,第三名进士便是探花,第四名后的都只称为进士。

这次运气好暴了。

收卷汇总并初步判卷的是国子监直讲梅尧臣,他发现这篇文章“有荆轲之风”,就把这篇文章放在面上,报给欧阳修。欧阳修看了,也觉得很好。于是问:“这篇哪个写的?”梅尧臣说:“按大宋科考律,尚未确定名次前,还不敢对名号。”欧阳修说:“我感觉这是我学生曾巩写的,不能放第一。人还是低调点好,万一大家说是关系户呢,让他得第二比较妥当。”

于是,苏轼屈居第二,胜出。欧阳修其实也没料到,被他判为第一的那篇文章,作者正是曾巩。还真是造化弄人。

当年三月,宋仁宗亲自在崇政殿对进士进行考试。苏轼录取在乙科,苏辙录取为第五甲。两兄弟同时登科,一时传为佳话。

欧阳修给梅尧臣说:“这个苏轼太厉害了,我都应该让一下位置给他,让他有机会搞大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并给张方平回信说:“感谢老弟给我推荐人才,将来的好文章,都是这个人的。”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他甚至给自己的儿子说:“儿啊,三十年后,江湖上全是苏轼的传说,就没有老爹我啥事情了。”

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于是,苏轼三父子,开始上到头条,名动京城。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