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五)

 启书有益 2021-06-19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如有必要复习故事背景,请把下列链接毛起点: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一)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二)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三)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四)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五)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六)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七)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八)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九)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一)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二)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三)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四)

十五

一个人运气来登了,啥都挡不住。

苏轼到达登州知州任上刚五天,简直是板凳还没有坐热,又接到中组部通知,被任命为礼部郎中。然后也就只有短短半个月,又被提升为起居舍人。然后半年左右,在元祐元年(公元一千零八十六年)三月,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

这一顿猛操作,一路走来,好像太顺了,苏轼都有点不相信自己。尤其是这个中书舍人,职责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令、圣旨,要参与国家机要工作。这个职位上的人员十分重要,既往都是逢进必考,唯独苏轼是免试录取。

看来,机会总是给有准备和实力的人。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终于转到苏轼这边来了。命运如此安排,只好接受现实。

元祐元年五月十八日,皇帝要求他写一份关于处分李定的文件(就是那个害得苏轼入狱的李定)。皇帝的“指导意见”是,把他从龙图阁学士降低到分司南都的闲职上,并如同以往一样兼职通议大夫。

苏轼认为,对于这种“烂贼”的处分方式不到位,于是写了一篇《缴词头奏状六首李定》(三百三十七字)给皇帝建议,必须让这家伙回家休息三年(不领工资),为母亲补孝。皇帝觉得很有道理,批准了。

奸臣吕惠卿被驱逐出朝廷,文件也是苏轼写的。这篇《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四百零七字),十分给力。

骂人不带脏字,可以学一下。全文有点长,挑点经典词。

“凶人在位,民不奠居”开始,转到吕惠卿本人,说他“以斗筲之才,谄事宰辅,同升庙堂”,行为上“乐祸而贪功,好兵而喜杀”,学问上“以聚敛为仁义,以法律为诗书”,罪行上“首建青苗,次行助役。均输之政,自同商贾”,“反覆教戒,恶心不悛”。接下来越写越高兴,渐渐刹不住车了。

忍不住把新党集团拖出来集体骂:“苛可国以害民,率皆攘臂而称首”“始与知己,共为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只要能害国害民,吕惠卿之流踊跃出现、频频点头、心有灵犀、一起犯罪。当成功来临,他们喜悦时,互相摸摸手、蹭蹭脚、亲密无间;生气了有矛盾马上翻脸、反目成仇、互相残杀。最后一句总结:“稍正滔天之罪,永为垂世之规。”给老子弄死!

苏轼写完这篇绝世好文之后仰天长笑,喜形于色。有人问:“苏老师,为什么这么开心呢?”苏轼把刚写好的“贬制”背诵一遍,之后加上了自己的感叹“三十年做刽子,今日方刚得一个有肉汉。”一个字,爽!

一时间,这篇文章被各地媒体纷纷转载。

这一年四月初六,王安石病逝。苏轼按照朝廷要求,写了《王安石赠太傅》(三百二十字)。苏轼是作为旧党中的一员大吏而起草这份文件的,但他没有以旧党的口吻全盘否定王安石,而是公正地评价了王安石,对他的事业、学术、文章表现了高度的理解与推崇。其中这样评价道:

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九月份,朝廷提拔苏轼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他受宠若惊,写报告推辞。但上级态度十分明确,不同意不行,并且安排仪仗队,带着皇帝御赐的官服、金腰带、配置着金银鞍辔的宝马,到家中接他上班。场面轰轰烈烈,简直是无法低调。

苏轼很感动。他写了一篇《笏记》,相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忠心:

升荣秘殿,列职西清。并此光华,付之衰朽。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刚健纯粹,缉熙光明。曲搜已弃之材,将建无穷之业。顾惭浅陋,将何补于圣明;惟有朴忠,誓不回于生死。

这个翰林学士、知制诰职位,那是相当的关火。属于皇帝的顾问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皇帝的思想,甚至可以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有点接近于副宰相。

但是,树大招风。

干了一年,苏轼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嫉恨。大家都在担心:照这种节奏下去,这家伙多半要当宰相。苏轼也觉察到了同僚对自己的疏远。他总觉得,在这位置上干久了,多有不妥。

于是,在元祐三年十月,苏轼给以高太后为核心的朝廷上报了一个请求到地方任职的申请,这篇《乞郡札子》二千零三十字,详细解释了自己“压力山大”的原因。主要一是身体不好,“左臂麻木,两目昏暗”(注意,这是典型的高血压糖尿病症状),二是性格不好,“拙于谋身,锐于报国,致使台谏,例为仇怨”(太耿直了混不转),三是目前的棘手问题摆不平,“欲依违苟且,雷同众人,则内愧本心,上负明主。若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怨仇交攻,不死即废”(这样混下去,迟早完蛋)。

材料写得很动情,高太后准许了。于是,元祐四年(公元一千零八十九年),三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担任杭州知州(市长),并兼任浙西路兵马钤辖(相当于军区政委)。

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距离上一次离开这里,已经十五年。这次回来,心情十分激荡。他发了一个朋友圈《去杭州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

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

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

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

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

这次回来,苏轼踌躇满志。由当年的副职领导,成了现在的一把手,他有许多振兴杭州的想法和设计。

他积极实施危房改造,申请专项资金,修复了严重损毁的办公大楼和粮食仓库;组织人力疏浚了十余里的运河,并修建水利堤坝;整治杭州六井,彻底解决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治理西湖,修建了八百八十丈长、五丈宽的“苏堤”;将西湖产业盘活,租给群众种植菱角;修订和完善了西湖管理细则并在办公大楼张榜公示。

忙碌的工作,并没有耽误苏轼的闲情逸致。他在西湖边,有流动办公室,十分的闲适安逸。比如他的朋友圈《寿星院寒碧轩》: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在杭州干了两年,元祐六年(公元一千零九十一年),二月,苏轼突然接到朝廷的通知,要求回京述职,另有任用。

这一次回去,有啥安排呢?苏轼也不晓得。

搬砖很辛苦,各种累,今天先到这,下回继续摆,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