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历史资料简介 古希腊历史大事典[第3页]

 梦想童年594 2021-06-19

  伊苏斯之战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东征时马其顿军与波斯军的会战。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远征军进入亚洲,在格拉尼库斯河打败波斯的前哨部队,首战告捷,随后占领小亚的希腊诸城邦,并向叙利亚推进。当时,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亲率大军赶来迎战,驻扎在伊苏斯城(Issus,今土耳其杰汉附近)。公元前333年秋,在伊苏斯附近一个背山面海的峡谷里,马其顿军与波斯军展开激战。马其顿方阵的右翼骑兵猛袭波斯步兵方阵的左翼,波斯军左翼被动摇,随之,马其顿军直逼大流士督战的主营,大流士惊慌失措,弃阵逃脱,波斯军大乱,马其顿军乘胜冲杀,波斯军溃败,死伤骑兵十余万,丢弃全部辎重。当亚历山大搜索大流士主营时,发现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女儿,亚历山大把她们俘虏。伊苏斯之战的胜利,给亚历山大南进打开了通路,此后他挥军南下,连续占领叙利亚、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等地,进而准备征服北非乃至整个波斯帝国。

  高加美拉之战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时马其顿军与波斯军在高加美拉(Gaugamela)发生的大战。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率远征军进入亚洲,相继占领小亚、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公元前331年春,远征军进入两河流域,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美拉村两军对阵。波斯的主力军据说有一百万,另有战车二百辆,而马其顿军仅有步兵四万、骑兵七千,但波斯军由二十四个部族组成,成分复杂,战斗力极差。双方摆开传统的方阵队形,波斯军依仗其军事优势,首先出击,其左路骑兵迂回包围敌军右翼;中路战车兵和骑兵进击对方方阵;右路冲击对方左翼;步兵方阵在后缓进,看来,波斯军是倾其全力,全线出击的。马其顿军则紧缩队形,先以少量骑兵迂回袭击对方,标枪兵射杀对方战车驭手和战马,方阵兵则全面阻击敌兵前进,然后,主力骑兵突破缺口插入敌阵,直逼大流士的主营,大流士惊恐退逃,马其顿军乘势猛攻,双方展开骑兵战和步兵的肉搏战,结果波斯军溃败,被歼数十万,被俘三十余万人,大流士率残兵逃往米底山区。高加美拉之战使波斯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决定了波斯彻底失败的命运。

  亚历山大帝国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Alexander,前356—323)所建的军事独裁君主专制帝国。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逝世,其子亚历山大继位为王。亚历山大承其父志,代表马其顿及希腊大奴隶主的利益,发动对东方的侵略性远征。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远征军进入亚洲,先后占领小亚、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以及埃及等地。公元前331年,侵略军进入两河流域,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美拉村彻底打败波斯军,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逃至中亚,在中亚被其部下所杀(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又转战于中亚地区,公元前327年攻入印度西北部,因气候不适,士兵厌战,被迫下令撤兵,公元前325年返回巴比伦,历时十年的亚历山大远征乃告结束。亚历山大远征,占领辽阔的领土,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奴隶制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大帝国的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达埃及,北至中亚,首都设在巴比伦。亚历山大帝国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境内有着各种不同语言、不同经济生活的部落和民族,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经济上的联系薄弱,帝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基础,因此帝国内部矛盾重重,其统治极不巩固。亚历山大采取君主专制政体,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帝国的主要支柱是军队。亚历山大在征服地区建立许多城市,都取名亚历山大里亚,在各城市驻有马其顿军队。亚历山大还采取其他一些巩固帝国的措施,如鼓励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结婚、让当地贵族作地方官吏或军事将领,但这些也未使帝国巩固起来。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患恶性疟疾猝死,随后,他的部将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到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帝国最后分裂,在帝国的废墟上形成三个大国:安提柯王朝(或马其顿·希腊王国)、托勒密王国、塞琉古王国。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历史资料简介 古希腊历史大事典

  安提柯王朝

  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由马其顿人安提柯·贡那特(Antigones Gonatas,前283—239)创建的王朝,又称马其顿·希腊王国。亚历山大死后(前323),亚历山大的部将们为瓜分帝国领土,展开所谓继承者的夺权斗争。部将之一安提柯一世(约前382-301)占领小亚、叙利亚及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势力颇盛,成为其他部将攻击的目标。公元前301年夏,继承者们大战于小亚的伊普斯城(Ipsus)附近,安提柯战死,其子德密特里一世(Demetrius I)逃归马其顿,曾一度成为马其顿王,后被战败,又逃至小亚,被俘入狱而死。德密特里的儿子安提柯二世,即安提柯·贡那特留在马其顿,并继续参予夺权斗争。当时,多瑙河流域的克勒特部落侵入中希腊,中希腊各城邦联合打退克勒特人,安提柯·贡那特曾率领自己的军队参加抗敌斗争,因而赢得了荣誉,公元前276年,他被宣布为马其顿国王,建立起安提柯王朝(前276-168)。安提柯王朝存在百余年,统治地区主要是马其顿和希腊。希腊各城邦形式上被保留,但实际受马其顿的统治,希腊各邦的反马其顿斗争时有发生。公元前4至8世纪期间,希腊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在雅典,后转至中希腊和南希腊,中希腊的埃陀利亚同盟和南希腊的阿卡亚同盟成为反马其顿战争的领导者,使马其顿在希腊的统治日益动摇。与此同时,安提柯王朝不断与邻近的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国作战,也削弱国内实力。公元前8世纪末,罗马开始侵入希腊,与安提柯王朝发生直接冲突。公元前215—168年,罗马先后发动三次对马其顿的战争,安提柯王朝屡遭失败,公元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安提柯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柏尔修斯(Berseus)战败身死,安提柯王朝灭亡,马其顿及希腊均成为罗马的属地。

  埃陀利亚同盟

  古希腊以埃陀利亚(Aetolia)城邦为首的政治同盟,建于公元前314年。公元前337年,马其顿征服了希腊,但马其顿的统治并未深入到希腊落后地区。埃陀利亚城邦位于中希腊山区,居民过着游牧生活,马其顿的统治未达到这里。公元前4世纪末,埃陀利亚人积极参加反马其顿斗争,公元前314年,组成以埃陀利亚为中心的同盟,加盟的主要是中希腊的一些小邦,后来逐渐扩大,南希腊的一些城邦也加入同盟,成为一个较大的反马其顿政治势力。埃陀利亚同盟设有同盟大会,是同盟最高的权力机关,每年在埃陀利亚的都城特尔蒙(Ther-mum)召开一次大会,所有盟邦公民均可参加。同盟大会选出常设机关——同盟会议和盟军司令官。同盟会议由盟邦代表组成,处理同盟事务;司令官负责外交和统率同盟军队。加盟各邦要向同盟提供一定数额的兵员和盟金。各盟邦在同盟内一律平等,各邦保持独立,任何盟邦不许干涉加盟者的内政。埃陀利亚同盟对马其顿展开顽强的斗争,曾将马其顿势力排斥于希腊西部和北部狄萨利亚(Thessalia)之外,但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对同盟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公元前220年,安提柯王朝国王腓力五世(Philip v,前221—179)向埃陀利亚同盟宣战,马其顿军攻入特尔蒙城大肆掠夺,后因希腊受到罗马的威胁,双方才宣告休战。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势力开始侵入希腊,埃陀利亚同盟已由大奴隶主贵族所控制,同盟的领导者为了取得希腊霸权,竟不惜投靠罗马。公元前211年,埃陀利亚同盟与罗马结成联盟,此后,该同盟变成罗马侵略希腊的帮凶。公元前146年,罗马最后征服全希腊,所有希腊同盟均被取缔,埃陀利亚同盟最后瓦解。

  阿卡亚同盟

  古希腊以阿卡亚(Achaia)为首的城邦政治同盟,建于公元前280年。公元前337年,马其顿征服希腊以后,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斗争仍在进行,公元前28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阿卡亚城邦联结邻近一些城邦,组成一个反马其顿的政治同盟,即阿卡亚同盟(前280—146)。阿卡亚同盟组成时包括阿卡亚、阿卡狄亚(Ar-cadia)、美塞尼亚等城邦和地区。同盟的组织机构有同盟大会、同盟议会、盟军司令官等。各机构负责管理同盟的共同事务,包括决定战争、媾和、组织军队、管理同盟财务、调节城市纠纷、接纳新盟员等。原则上各邦平等,不准任何一邦称霸,各邦均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公元前3世纪后期,阿拉图斯(Aratus,前271—213)担任该同盟的司令官三十余年,是阿卡亚同盟的全盛时期,科林斯等一些大城邦也加入了同盟。阿卡亚同盟实行贵族的保守政策,反对民主政治,曾多次用武力干涉斯巴达的社会改革。同盟成立的宗旨是反马其顿,但常常为了镇压人民运动和社会改革而乞求马其顿出兵援助。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开始侵入希腊,与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发生军事冲突,这时阿卡亚同盟竟帮助罗马侵略希腊。公元前19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宣布希腊城邦“自由”,即摆脱马其顿的统治,但只是更换主人,希腊完全受罗马控制。公元前146年,阿卡亚同盟在人民反罗马运动的逼迫下,起而领导反罗马斗争,同盟发起向富人捐款,甚至释放一万二千名奴隶参加军队,以加强军事力量。但终因罗马的兵力太大,反罗马斗争最后失败。从此,包括阿卡亚同盟在内的所有希腊政治同盟均被解散,全希腊变成罗马的属地。

  阿基斯改革

  古希腊斯巴达国王阿基斯(Agis,前245—241执政)实行的社会改革。公元前3世纪中叶,因受希腊城邦危机的影响,斯巴达城邦也发生危机,斯巴达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土地公有制,因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而受到冲击,土地兼并和买卖盛行,广大公民失掉份地而破产,公元前3世纪时,斯巴达的全权公民只剩七百家,其中有土地的不及百户。破产公民要求重分土地和废除债务的斗争日益激烈。在此情况下,统治阶级内部有人提出社会改革。首倡改革的是国王阿基斯。公元前243年,阿基斯通过公民大会提出改革法案,法案包括取消债务、土地收归国有,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无地公民。阿基斯还具体地提出将斯巴达西北部山区土地划分四千五百份分给斯巴达公民;再划出一万五千份分给皮里阿西人(半自由民);此外,再划出一部分分给异邦人,从而使后两部分人都变成斯巴达公民,以扩大公民人数,增强斯巴达的兵力,最后可以挽救斯巴达的危机。阿基斯的改革采取和平方式进行,他本人率先献出土地,并号召他的亲属和亲信都带头献地,但所有大土地所有者都坚决反对改革,另一个国王列奥尼达(Leonidas)因抵制改革而逃出国外。在改革开始时,中希腊的埃陀利亚同盟侵入斯巴达,掠走五万居民为奴,阿基斯率军出征。在他出征期间,国内贵族发动政变,列奥尼达乘机回国夺权。阿基斯返国时被捕,并以图谋建立僭主政权罪而被判处死刑,阿基斯改革遂告失败。阿基斯用政治改革手段挽救业已过时了的城邦制度,这是违反历史潮流的,因此,其改革的失败乃不可避免。

  克里昂米尼改革

  古希腊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Cleomenes,前235-221执政)实行的社会改革。公元前3世纪中叶,希腊城邦处于危机之中,各城邦内部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在斯巴达,曾有国王阿基斯改革,但无成效,公民要求重分土地和废除债务的斗争仍在继续,后遂有克里昂米尼的改革。克里昂米尼执政后,吸取阿基斯用和平手段进行改革而失败的教训,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改革。改革前他领兵去攻打阿卡亚同盟,借以取得直接指挥军队的机会。在阿卡亚取得胜利之后,他将斯巴达战士留在阿卡亚,自己率一部分雇佣兵返回斯巴达发动政变,杀死社会改革最大的阻力五名监察官,取消监察委员会和长老会议,驱逐八十名仇视改革的贵族寡头分子,并没收了他们的土地财产。随后,克里昂米尼在公民大会上宣布改革,改革内容主要是废除债务、平分土地。土地的分配进行很快,不仅公民分到土地,许多皮里阿西人(半自由民)也得到份地,扩大了公民人数,享有全权公民的人数增加到四千人。克里昂米尼一面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实行扩张政策。他的军队占领阿卡亚的许多城市,其社会改革也影响到这些地区,这里的平民也要求重分土地和取消债务,这使当地的大奴隶深受威胁,于是阿卡亚同盟的司令官阿拉图斯乃向马其顿求援,马其顿国王安提柯·多宋(AntigonesDoson,前229-221) 出兵南希腊,多次战败斯巴达军。克里昂米尼为加强兵力,曾解放六千名希洛人(奴隶),使之成为斯巴达公民,其中二千人加入斯巴达军队。克里昂米尼亲自率军与马其顿军奋战。公元前221年,在斯巴达塞拉西亚城(Sellacia)的战斗中,克里昂米尼军惨败,二万大军大部伤亡,克里昂米尼逃往埃及,后死于亚历山大里亚。马其顿在斯巴达恢复起贵族寡头政权,被分的土地归还原主,监察官和长老会议都被恢复,克里昂米尼的改革遂告失败。

  内比斯改革

  古希腊斯巴达僭主内比斯(Nabis,前207-192)的社会改革,公元前8世纪中叶,在斯巴达城邦危机严重的时刻,曾出现两次重大的社会改革,即阿基斯改革和克里昂米尼改革,两次改革均遭失败。到公元前8世纪末,斯巴达贫富之间的斗争愈趋激烈,因而又出现第三次社会改革——内比斯改革。公元前207年,内比斯依靠破产公民和奴隶的支持夺得斯巴达政权,建立僭主政治,进行更为激进的改革。内比斯驱逐贵族,没收富人的财产和土地,然后将土地和财产分给贫民,其中包括皮里阿西人(半自由民)和希洛人(奴隶),许多希洛人获得解放而成为斯巴达公民。内比斯掌政十五年,其改革深得广大贫民和奴隶的支持,由贫民和奴隶组成的军队英勇善战,成为内比斯政权的有力支柱。由于内比斯的改革渗透到其他城邦,因而引起各城邦奴隶主贵族的仇恨,阿卡亚同盟的贵族分子不惜勾结罗马来镇压内比斯的改革。公元前195年,内比斯的军队为阿卡亚同盟及罗马联军所败,公元前192年,内比斯被敌人暗杀,他的改革终归失败。

  托勒密王国

  马其顿人托勒密一世·索特(Ptolemy I soter,前323-282)在埃及建立的奴隶制王朝。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亚历山大的部将各据一方,兴兵混战,部将之一托勒密一世·索特占有埃及部分,公元前305年称王,建立托勒密王朝(前305-30),从此,埃及人民处于马其顿人统治之下。托勒密王朝存在近三百年,是马其顿人在国外所建王朝时间最长的一个。托勒密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国王总揽大权,王权被神化,国王之下设中央官僚机构,财政大臣的权力最大,其职位相当于首相;地方设州,州长兼管地方的行政和军事。托勒密王朝的重要官职均由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后来也利用埃及人做地方官。托勒密王朝的土地属国王所有,但占有权是分散的,有王田、授田,后者包括寺田、官吏的禄田、军事屯田及国王赏赐的赐田。耕种这些土地的有王家农民和奴隶。王家农民是本地的埃及人,人身自由,但所受剥削极重,受严格监督。托勒密王朝时代的奴隶制仍在发展,在王室、贵族及寺庙庄园内使用大量奴隶。由于广大农民和奴隶的劳动,托勒密王朝时期的生产有很大发展,农、工、商业的发展水平均超过前代。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亚历山大里亚是一座繁华的大城市,是地中海地区的工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图书馆,许多著名学者来此研究学术,各国商人来此经商,全城人口约七十万。城外港口行驶各国商船,在法洛斯岛上建造一座宏伟的灯塔,即法洛斯灯塔,在夜间引导船舶航行。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国达于全盛,当时王国领土除埃及外,还包括爱琴海上一些岛屿、巴勒斯坦、叙利亚、小亚一部分、色雷斯以及赫勒斯滂沿岸等地区。由于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对当地居民残酷剥削,埃及人民不断发动起义,长时期的人民斗争,打击并削弱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同时,托勒密王朝经常与塞琉古王国发生战争,也消耗国家的实力。到公元前1世纪,托勒密王朝已陷于内外交困的危机之中。这时罗马势力侵入埃及,在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Cleopatra Ⅶ,前44—30)时代,埃及已受罗马控制。公元前30年,罗马元首屋大维大败克娄巴特拉于亚克兴海角(Actium),克娄巴特拉自杀,托勒密王朝灭亡,埃及并入罗马版图。

  法洛斯灯塔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的宏伟建筑,被誉为古代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亚历山大里亚系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所建,初为军事和政治据点,到托勒密王朝时代已发展成地中海地区最繁华的大城市。该城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北端,地中海南岸,为地中海地区与东方各国贸易的枢纽,因而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进出亚历山大港的各国商船络绎不绝。由于商船进出港口的需要,乃在港口外的法洛斯岛(Pharos)上建造起这座导航用的大灯塔,约建于公元前282年前后。该塔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分上、中、下三层,下层粗大,上升逐渐收缩,三层塔共高一百一十四公尺,加上塔顶上的青铜立像,约达一百三十五公尺。上层塔顶点燃巨大火炬,并用凹面镜反射火光,用以在夜间引导航船,据说在海面六十公里处便可见到灯光。塔身内部有螺旋式上升阶梯,下层有许多房间,房门均通向阶梯口。法洛斯灯塔的设计师是希腊人索斯特拉图(Sostlatus)。这座灯塔宏伟壮观,为古代建筑的珍品。原塔已于公元8世纪毁于地震,目前考古学家正在亚历山大港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已发现灯塔的零星残骸。

  塞琉古王国

  马其顿人塞琉古一世·尼卡托尔(Seleucus Ⅰ Ni-cator,前331—281)在西亚建立的奴隶制王国,建于公元前305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亚历山大帝国的部将们拥兵自立,互相混战,部将之一塞琉古一世·尼卡托尔占有巴比伦一带,公元前305年称王,建塞琉古王国(前305—64)。建国后,塞琉古一世继续扩张领土,国势日强,其子安条克一世·索特(Antiochus ⅠSoter,前281—261)在位时,国家达于全盛,领土包括小亚大部、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伊朗和中亚一部分,统治中心在叙利亚,故又称叙利亚王国,首都安条克城(Antiocheia)。塞琉古王国的政体是中央集权制,国王专权,王权神化,中央设行政、财政、军事等各个官僚机构;全国划分二十五个行省,省设总督、将军及财务等官吏。军队是塞琉古王国的主要支柱,兵种分重装步兵、骑兵、战车兵、战象等,地方及城市均驻有马其顿军队。除省以外,塞琉古王国保留一批自治城市,有一定自治权,但受国王管辖,故并非独立城邦。国王是全国土地所有者,但土地由王室、贵族、官僚、寺庙分别占有。土地由王家农民及奴隶耕种,王家农民的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可随土地被买卖。塞琉古王国的奴隶制较发达,盛行奴隶买卖,王室、贵族及寺庙大农庄均使用大批奴隶,城市中也有大量奴隶在劳动。塞琉古王国的社会生产较发达,农业的发展中心在两河流域,全国有许多手工业中心,海陆贸易均甚发达,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就通过塞琉古王国。由于塞琉古王国地域辽阔,民族成分复杂,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王国的统治很不巩固。到王国统治晚期,国内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国势日益衰弱,后有罗马不断向西亚侵犯。公元前64年,罗马的将领庞培(Pompey)灭塞琉古王国,西亚大部地区并入罗马版图。

  帕加马王国

  马其顿人在小亚的帕加马城(Pergamon)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建于公元前284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亚历山大的部将互争地盘,将领之一来辛马卡斯(Lysimachus)占据小亚细亚大部地区,其中包括帕加马。公元前284年,来辛马卡斯的部下菲勒特尔(Philetaerus)占据帕加马城,建立帕加马王国(前284-133)。公元前281年,菲勒特尔接受塞琉古王国的统治。在菲勒特尔后继者阿塔罗斯(Atta-lus,前241-197)统治时代,帕加马的势力渐强,阿塔罗斯拒绝塞琉古王国的统治,自立为王,称阿塔罗斯一世,至此,帕加马成为独立国家。帕加马国家虽小,但资源丰富,除土地收益外,尚有大片牧场、矿产、森林以及手工业作坊。国家土地原则上属于王有,但由王室、贵族、官吏和军人分别占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王家农民,人身自由,由国家行政机构管辖,不能离开土地,地位极低。奴隶也被广泛使用在各个生产领域。帕加马也实行中央集权制,国王具有无限权力。在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国的威胁下,帕加马采取投靠罗马的外交政策,借此使之苟安于一隅。到帕加马最后一个国王阿塔罗斯三世统治时期(前138-133),国内矛盾激化,统治者完全依靠罗马的武力支持进行统治。阿塔罗斯三世在临终时立下遗嘱,将国家交给罗马。公元前133年,阿塔罗斯逝世,帕加马归并于罗马,成为罗马的行省一亚细亚省。

  本都王国

  小亚细亚东北部的古代国家。本都原属于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内,帝国瓦解后,亚历山大的部将互争地盘,公元前302年,一个波斯王族的后裔米特拉达悌(Mithradates)乘机在本都建立政权。公元前281年,米特拉达悌三世称王,国势逐渐强大。到公元前2世纪初,本都领土已包括小亚细亚的大部地区,首都建于黑海南岸的工商业城市西诺帕(Sinope)。公元前2世纪后期,本都曾一度与罗马结盟,实际乃臣属于罗马,后来同盟互解,本都却成为小亚所有反罗马力量的中心。米特拉达悌六世(前132—63)统治时期,本都王国势力更强,米特拉达悌六世不仅称霸小亚,且欲西向争夺爱琴海霸权。公元前89年,米特拉达悌六世与罗马发生战争,史称米特拉达悌战争,大规模战争进行三次,历时二十六年。战争初期,米特拉达悌取得很大胜利,本都领土扩及小亚全境、希腊半岛和黑海沿岸,但最后失败。公元前63年,米特拉达悌六世战败自杀,本都王国划入罗马版图。

  希腊化时代

  从19世纪30年代以后,史学界通常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侵(前334)至罗马灭掉托勒密王朝(前30)这段历史时期称作希腊化时代,将此时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作希腊化国家,其文化称作希腊化文化。希腊化国家主要有马其盛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国、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西方史学家使用希腊化这一概念时,有夸大希腊文化历史作用的倾向,但由于此时期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明显的特征,因此,作为历史发展的时间断限,史学界一般仍沿用这一名词。希腊化时代是东部地中海、西亚和黑海地区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在政治上,此时期东方专制制度占主导地位,希腊化国家都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在专制政权下又保存享有自治权的希腊式城市,这些城市虽不是独立的城邦,但其自治权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希腊化时代的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连年战争、海盗、市场买卖、商业高利贷资本的增长以及东方旧有的债务奴隶制,使奴隶的数量大大增多,奴隶劳动使用在各个生产部门。希腊化时期的农民被称作王家农民,被固着在土地上,为国王、贵族、寺庙、城市及军事屯田耕种土地,受国家行政机构的监督,其地位有似奴隶。由于对农民和奴隶的驱使以及城市的发展,希腊化时代的经济较前一时代有更大的进步,农业技术有了提高,农产品增多并被大量投入市场;手工业专门化,各地出现有特点的手工业中心;新建和改造的城市迅速发展,内外贸易频繁,东西方商业交往空前活跃,东部地中海世界的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经济的发展是建之于对劳动者残酷压榨基础之上的,因此,希腊化时代各国都普遍存在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斗争。希腊化时代,由于各地政治、经济的沟通,促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希腊化文化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这在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都有体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化文化的中心,这里有庞大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图书馆藏有各种手抄本七十万卷,几乎包括所有古希腊的著作和一部分东方典籍,有众多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聚集到这里探讨学术。希腊化时代文化的最大成就是在科学方面,这时期出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其中有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es,前4至3世纪之交)、科学家阿几米德(Archimedes,前287-212)、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前275-195)、天文学家希帕库斯(Hippar-chus,前160-125)等,他们在科学上都作出巨大贡献。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具有深刻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