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映肝合成功能的试验 | 医学笔记

 明醫 2021-06-20

1、血清白蛋白:肝是合成白蛋白的唯一场所。肝功能损害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在无腹水的肝硬化病人中,血清白蛋白水平反映预后。白蛋白在总蛋白中所占比例<45%的肝硬化病例,其3年生存率是比例>45%者的一半。给予治疗后如果白蛋白回升,提示患者近期预后尚好;如不能回升,或进一步下降至20 g/L以下时,则预后恶劣。在评价血清白蛋白的临床意义时,要注意以下事实。

白蛋白体内半寿期长达21d,肝损害后白蛋白的降低常在病后1周才能显示出来。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如迅速死亡,往往血清白蛋白并不显示下降。因此,血清白蛋白不是反映急性肝病的良好指标。

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除合成障碍外,尚可能由于:

① 血管外池扩充。成人体内可交换性白蛋白约为500g,其中40%分布于血管内,60%分布于各器官组织和组织液中(血管外池)。如果病人有腹水、水肿,血管内白蛋白进入血管外池,可致血清内水平下降。

② 合成白蛋白的原料氨基酸(尤其是色氨酸)供应不足,见于摄取过少或消化吸收障碍时。

③ 蛋白质分解过多。正常人每日约有11 g白蛋白在体内分解,感染、发热、癌肿等时,白蛋白分解增加。

④ 异常途径丢失。正常人每日约有1 g白蛋白从肠黏膜丢失。失蛋白性胃肠病时丢失增加。合并肾病时,可从肾丢失白蛋白。

肝病时血清白蛋白的降低,还可能是由于肝合成白蛋白调节的异常。事实上,肝硬化时肝细胞的白蛋白合成率不一定降低,反可增加。目前认为,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受渗透压影响,而这种渗透压主要由球蛋白决定。肝硬化患者常有球蛋白升高,可通过提高渗透压而抑制白蛋白合成。

2、前白蛋白:如同白蛋白一样。前白蛋白也由肝合成。但由于其半寿期仅1.9d,肝病时其血清水平下降早,变化更明显。随着病情改善,前白蛋白迅速恢复正常。而在重症肝炎患者往往一直处于低值。对于急性肝炎的经过,前白蛋白不失为一项有价值的指标。但肾病综合征时血清前白蛋白不仅不降低,尚可轻度升高,原因不明。

3、凝血酶原时间(PT):肝合成6种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Ⅳ、Ⅴ、Ⅵ和Ⅶ。当它们单独或联合缺乏时,PT即延长,因而PT可作为研究肝合成功能的有用指标。在急性肝细胞疾病时,PT延长提示极可能发生暴发性肝衰竭。酒精性肝病时,60%的死亡病例PT延长4S以上,而仅有10%的生还病例PT延长至此水平。慢性肝病时,PT延长也预示远期预后不良。在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病例,PT可用于预测腔内分流手术的危险性。

但PT延长并非肝病特有,也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消耗性凝血病变、维生素K缺乏和应用拮抗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药物(如双香豆素)后。PT延长尚可能由于:

(1)肝不能有效地清除血浆中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抑制物;

(2)肝合成纤溶酶原功能受损;

(3)原发性纤溶;

(4)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该酶由肝合成和分泌,肝细胞损害时,LCAT合成减少,血清中LCAT降低程度与肝损害严重程度相平行。如同白蛋白和血清胆碱酯酶(CHE)一样,LCAT可反映肝储备功能,但较它们敏感。

作 者:深圳市罗湖人民医院肝病研究中心  徐克成  

文章转载自检验医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