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成长的4大习惯,胜过1000句道理

 元康百草园 2021-06-20
解读:涓涓 | 朗诵:高梦
原著:安迪·巴克和贝丝·伍德

现如今,特别流行一句话叫:“做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究竟什么才是“做自己”,如何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有的人为了逃避朝九晚五的生活,辞掉工作到处旅行,声称是活出自我。

有的人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认为这是一种忠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些选择究竟是给懒惰找借口,还是真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实际上,做自己的真正含义,是认可自己,从心底接纳自己,发现自己本身的优势,并能够付出努力去发展这种优势。

就像《成长的一万种可能》这本书里说的,用积极正面的情绪完善人格力量,清除负面思维,倾听自己的心声,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力量,才能更好地应对世界的变化,而不是按照别人的轨迹去生长。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具有丰富商业培训经验的英国人,他们都在思维健康公司任职董事兼培训师,其中一位是安迪·巴克,认知行为教练,另一位是贝丝·伍德,致力于情绪管理方面的研究。

书中,将抽象的心理学成果转化为简单实用的练习方法,引导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接下来,兹心就带大家走进这本书,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片
放下焦虑,专注当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我们从睡醒的那一刻,就马不停蹄地接受四面八方的消息,时常陷入一种信息混乱的状态,感到焦头烂额,身心俱疲。

作者提到,我们的大脑每天会产生6万个想法,每秒会发生10万次化学反应,然而这些想法中,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是聚焦在手边的事务上。

其实,越无法集中注意力,越容易消耗意志力,越感到紧张;相反地,每段时间越是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越是能获得正向的结果。

书中给出了提升专注力的日常训练办法,就是找个安静的地方,以自己喜欢的姿态坐着或躺着,花3到5分钟的时间,闭上眼睛,鼻子吸气,嘴巴呼气,将思绪集中于倾听身体内部发出的声音。

这样短暂的呼吸练习,有助于我们专心地沉浸在“听声音”这个动作上,缓解负面的情绪。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禅宗故事,小和尚问师父如何修行,师父说:“修行就是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该干活时干活。但多数人是该吃饭时不认真吃饭,该睡觉时不好好睡觉,该工作时又想着出去玩。”

的确如此,不专注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让人产生焦虑情绪的首要原因。

兹心觉得,与其把精力浪费在焦虑上,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每一分钟。

调动全身心的力量投入到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上,一段时间里,只专注完成一个小目标,然后再聚焦下一项任务,才能为成长积蓄有效的能量。


图片
积累微小的改变,建立大脑的新通道

不久前,有读者给兹心留言,说自己在每年的年初都会列计划,期待新的一年变得更好,现在一年即将过半了,计划还躺在抽屉的笔记本里。

看着自己一事无成,与周围的同学朋友差距越来越大,又内疚又自责,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改变。

事实上,当一个人陷入懒惰、懊悔、空虚等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脑损伤后有自我恢复的独特能力,我们可以主动选择做出改变,在大脑中建立起理想样子的“新通道”。

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想象在不远的将来,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接着写出那时候你会做的3件事情,最后再写出你现在就可以改变的3件小事。

比如,你希望自己在35岁时,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阅读推广人,你现在要做的小事就是养成每天阅读半小时、一周至少阅读一本书的习惯,并把读书的心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持续积累微小的改变,会帮助我们形成全新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从而继续巩固有益的行动。

兹心有段时间心情很差,郁闷得睡不着,导致任务不断被拖延。直到每天早起1小时,梳理今日最重要的3件事,并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大声地告诉自己:“我在一点点地靠近梦想,我可以做到”。

于是,紧绷的大脑才慢慢得到“松绑”,拥有了战胜困难的斗志和耐心。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日日精进中把好习惯养成,才有思想的质变。

正如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所说:“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经验,通过强化,变成习惯。”

兹心深以为,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持续塑造积极的行为,带动积极的情绪和结果,又会反过来提升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不要忽视坚持做一件小事带来的力量,只要不断迈出改变的一小步,人生就会变化一大步。


图片
改变反应模式,释放最好的自己

《半山文集》里有这样一句话:“思维的习惯直接造就一个人情绪波动的习惯,不是要调整情绪,是要改变观念。”

换句话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什么事,而应对这件事的方式,决定了我们个人的成功和终极的幸福。

作者在书中提到,改变认知行为的ABC模型:A是指事件,B是指应对事件的信念,C是指由信念引发的结果。

很大程度上,事情本身并无好坏,是每个人内心中消极的信念在“作怪”,才将自己带入黑暗的漩涡。

什么是消极信念呢?比如“因为我要养家糊口,所以不得不忍受一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再比如:“三十五岁还没找到对象,我实在太糟糕了。”又比如:“我创业失败,这足以证明我多愚蠢。”

你发现了吗?这里面蕴藏处理问题时所抱持的信念是:“我不得不”、我必须”的刻板要求。这会让人感觉一切都很艰难,事情的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作者的建议是,把“刻板要求”转化为“偏好”。“偏好”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我更倾向于用完美的作品吸引客户,但也接受完美是不可能的,所以追求卓越是我的目标。”

信念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结果。

兹心记得知名讲书人樊登分享过他的创业故事,每当上台演讲时,心里总想着:“我必须表现得很完美,好让观众觉得我很厉害”,结果一场演讲下来,自己不仅没有沉浸其中,发挥出最佳水平,与观众的互动效果也是最差。

当他觉察到消极信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后,他开始做出观念上的改变:“我更希望我的演讲能走进所有观众的内心,但难免也有人不接受,这没关系,影响渴望改变的人就行。”

兹心觉得,每当遇到问题时,试着跳出问题本身,关注问题之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重塑积极的信念,就会遇见更强大的自己;改变思维方式,就会充满力量地改变事情的结果。

选择对自己有好处的反应方式面对问题,将重获对生活的充分掌控权。


图片
目标有价值,人生才有价值

很喜欢这句话:“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一个没有目标、不清楚自己内心方向的人,不管到哪里都会厌倦收场。

兹心看到,有朋友渴望不用工作早日退休,可是当缺少了工作,她却感到格外空虚;也有朋友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设定目标,可是当目标实现了,他并没有觉得很高兴,反倒有些失落。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说,其实光有目标是不够的,还要赋予目标意义,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去创造改变。

兹心想起电影《心灵奇旅》,痴迷音乐的男主角在经历一连串风波后,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成为知名乐队的成员。他感到开心的同时,却又怅然若失。

直到某天,他恍然大悟,自己并非为了目标而活,只不过借由音乐这个载体来感受生命,在与他人合作与分享中传递美好,实现自我价值,才是人生的意义。

在这里,作者建议我们,不妨在纸上写下所有你想要达成的目标,并静心思索每件事情背后的目的和意义。

假如你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每天跑步5公里,那么目的可能是减肥塑形,因为紧致的身材可以带来好心情;也有可能是为了参加马拉松比赛,带动更多人爱上跑步。

在兹心看来,我们确实得花一些时间仔细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设立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为了哪些我们所珍视的价值服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个世界更靠近自己的想象?

只有找到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才不会在追逐中因失去热情而随波逐流,更不因取得成就而放纵自我,才能走在做真实自己的路上。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


图片

作家鲍勃·迪伦曾说道:“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之为人。”

同样,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你或许会经历很多痛苦,但每一次发自内心主动选择的改变都是成长,每一次成长都在施展生命的潜能。

觉察自己的情绪和信念,看见内心的感受和需要,训练大脑的积极思维,不断认可点滴的进步,每个人都可以在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旅程中,活出独特的价值,邂逅更好的自己。

*解读:涓涓,福建省晋江市作家协会会员,多平台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陪你漫步书中,找到生活的答案。头条号:涓涓爱读书

*朗诵:高梦,原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现喜马拉雅喜配音专栏文章组和亲子儿童组”主播,《慈怀读书会》《论语读书会》朗读主播;本人偏爱黑白灰色。喜欢音乐、弹古琴、唱歌、给小朋友讲故事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