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看古人如何智斗高温

 元导 2021-06-20

夏至 / 6.21

SUMMER OF 2021

夏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节气之一。

至,极也。南朝梁刘昭注引《月令章句》曰:“夏至之为极有三意焉:昼漏极长,去极极近,晷景极短。”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古人认为夏至是阳气之至极,阴气之始至,因为阴阳二气争锋,宜闭门静养,安然度夏。

夏至 / 起源与风俗

SUMMER OF 2021

目前,有关节气的最早文献记录出现在《尚书· 尧典》中,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

 “日中”、“日永”、“宵中”、 “日短”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据竺可桢先生推定,这是约公元前11世纪(殷周之际)的天象。可见这时已有了二分二至的原始概念。

而《春秋左传》鲁僖公五年记载:“凡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必书云物(杜预注:云物,气色灾变也。),为备故也。”因此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了两分、两至和四立。

夏至这个节气历来为人所重视,也称“夏节”、“夏至节”。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灾年丰之俗。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此外,在中国人的观察里,夏至的物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余世存老师在《时间之书》中提到古人认为鹿角不脱落,战祸不停止;蝉子不鸣叫,贵臣放荡淫逸;半夏不长出,老百姓会得传染病。夏至的三类物候在传统中国具有极不寻常的意义。

图片

点击查看《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古人对夏至的重视还体现在吃上。这一天的饮食颇为讲究,唐代夏至节流行吃烤鹅和粽子。白居易的《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就写到 :“忆在苏州日,常诣夏至筵。棕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而据《岁时杂记》记载,宋代京畿一带夏至日要吃“百家饭”度过炎炎夏日。由于百家饭难以集齐,最后传为只要到姓柏的人家求饭就可以了。

到了清代,夏至食品则变为面条,民间谚语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清《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各省到北京游历的人都赞京师的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夏至来后,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在中国的以伏计日法中,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古代夏天并不比我们今天凉快,《浮山县志》这样写乾隆八年的极端高温天气:“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气象学家分析,当时的天气至少达到了40℃以上。如此炎热的天气里,没有冰箱空调的古人又是如何消夏的呢?

夏至古人是如何消夏的?

SUMMER OF 2021

送风

WIND

西汉的《西京杂记》记载,长安有名的机械师丁缓发明了“七轮扇”,在一个轮轴上装有7个扇轮,转动轮轴则7个扇轮都旋转鼓风,可达到“一人运之,满堂寒颤”的效果。

唐代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含凉殿。殿外利用机械装置将冷水送向屋顶,冷水顺屋檐直下形成水帘,四周安装了水力驱动的风扇,水帘打在风扇上激起水雾和凉气,殿中央安装了机械传动的扇轮转摇,将冷气传送至殿中各处,以达到消暑之目的。

图片

南宋李嵩《水殿招凉图》,图源网络

民间利用同种原理修建了纳凉的亭子和屋子,称“自雨亭”和“凉屋”。到了宋代,人们还在前庭摆放鲜花,屋内挂香珠串或香花络,吹着凉风的同时还能感受馥郁芬芳。此外,有的人家会在厅堂挖一口深井,一直连通地下水,然后在地面留一个送风口,这样,井下凉风就会源源不断送进厅堂,达到降温效果。

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殿将水引入殿宇,利用水力驱动风扇,既有凉风,又有水声。乾隆还命内务府打造带有风扇的自鸣钟。自鸣钟上带有风扇,内部发条带动齿轮转动的同时牵引风扇转动,实现了机械化。

图片

故宫藏清红木人物风扇钟,图源故宫博物院

储冰

ICE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表明在当时就有藏冰的习俗。而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负责掌管藏冰之事的官职,名为“凌人”。

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鉴则证明战国时期就有了“人工冰箱”。冰鉴是一个带有夹层的容器,夹层中放置冰块,容器内放入食物或饮料便可实现冰镇。此外,各种类型的冰库也层出不穷,例如凌室、冰室、冰窨、冰窖、冰井等。

图片

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鉴,图源网络

隋唐时期人们将天然冰块倒入打好的深井封存,夏季启用时冰块如新。这种深井贮冰法大大延长了冰块的储存期。

图片

点击查看《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清代则出现了设计更为精巧的木冰箱,上两层放置食物,最下层放置天然冰块。最下层内部包裹着铁皮,底部开有小孔,铁皮防止冰块融化的水滴腐蚀冰箱外壳,小孔用来放掉融化的水。另一种具有类似结构但不分层的冰箱则充当了空调的角色,箱内储冰吸热以降低室温。

图片

清代柏木冰箱,图源网络

清朝冰库规模和数量远超前朝,北京城内的官方冰窖就有4处18座,由工部统一管理,存冰量在20万块以上。今天北京的冰窖胡同,就因清朝时这里设置的冰窖而得名,类似的还有西安的冰窖巷。

北方城市冬天寒冷可以存下天然冰,南方城市怎么办呢?答案是依赖进口。19世纪上半叶,欧美商人就将北美的冰块用商船贩卖至中国广东,非常畅销。

啖凉

FOOD

有了储冰之法自然要物尽其用,冷饮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活跃起来。

《楚辞》中的“挫糟冻饮,酹清凉些”就是在称赞冰镇后的糯米酒清凉醇香,可见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冷饮。

到了唐代,市场上开始出现卖冰的商人。《唐摭言》云 :“蒯人为商,卖冰于市。”《云仙杂记》载 :“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足见冰价昂贵。

图片

点击查看《唐朝穿越指南》

当时还有名为“酥山”的冷饮。所谓“酥”,与奶油、黄油大致接近,是一种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乳制品。据专家推测酥山最底层应该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仕女就有捧着酥山的。不过这样的冷饮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方能享用。

图片

章怀太子墓壁画,仕女手捧酥山,图源网络

而宋代的冷饮已经平民化了,夏日街道两旁会摆设冷饮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卖的东西有“生淹水木瓜”、“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沙糖绿豆”、“水晶皂儿”、“沙糖冰雪冷元子”等,琳琅满目。

图片

点击查看《东京梦华录译注

人们还会把果汁、牛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品种繁多的饮品。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之诗句,就是对一种名叫“冰酪”的冷饮的赞赏。夏天,皇帝赏赐大臣“蜜沙冰”,类似今天的红豆刨冰。

图片

红豆刨冰,图源网络

元代商人在冰中加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饮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元世祖忽必烈更用牛奶和冰水制成冰雪状食品,称为“奶冰”。据说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后就很喜欢吃这种冷饮,并将其制作方法带回了欧洲,欧洲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冰激凌。

到了清代,“冰镇酸梅汤”在北京大为流行。同治年间汽水传入我国,初称之“荷兰水”。中国人自己开办汽水厂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和宣统元年(1909年),分别是苏州的瑞记公司和上海惠华汽水厂。

纵观历史,为了一丝凉意,古人竭尽智慧与想象,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夏至将至,炎炎夏日里,祝大家心静神定,百无挂碍!

参考文献:

[1] 萧放. 二十四节气与民俗[J]. 装饰, 2015, 000(004):12-17.

[2] 沈志忠. 二十四节气形成年代考[J]. 东南文化, 2001(01):53-56.

[3] 江玉祥, 牛会娟. 夏至阴生景渐催--夏至与伏日的习俗[J]. 文史杂志, 2014, 000(004):94-101.

[4] 余世存, 老树.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 

[5] 刘辉. 古代的食品冷藏和冷饮[J]. 食品与健康, 2010, 000(007):42.

[6] 讲历史的王老师.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M].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

[7] 王莹. 东京梦华录译注[M]. 上海三联书店,2018.

[8] 森林鹿.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点击查看主题书单

图片

点击查看主题书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