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生素C的人工合成是谁发明的】神秘的生命要素

 梦想童年594 2021-06-20

【维生素C的人工合成是谁发明的】神秘的生命要素

  1933年,英国生物学家哈沃斯首次人工合成维生素C。

  维生素,顾名思义是维持生命的要素。它的含量虽微,在一般食物中通常只占万分之一,但却神通广大,失掉它生命就无法维持。

  维生素系列的发现经历了艰难的历程。19世纪80年代,荷兰医学家埃伊克曼为了医治荷兰驻东南亚地区军队中流行的脚气病,到东南亚进行调查,并进行了实验室研究。这可说是用实验研究维生素的开始。1896年在印度尼西亚,一次偶然的机会,埃伊克曼用米糠浸泡出来的水治愈了脚气病。1907年,霍尔斯特和弗罗利克发现用蔬菜或水果喂患有坏血病的豚鼠,病症很快消失了。这表明蔬菜或水果中含有抗坏血病的物质。1911年,波兰血统的美国化学家芬克从米糠提取液中得到白色结晶(即后来所命名的维生素B1)。同年,美国生物化学家麦科勒姆和戴维斯从黄油中提取出脂溶性营养必需物,称为维生素A(VA),并发现在许多内脏和绿树叶中都有维生素A。这种维生素A可治疗早已发现的夜盲症。1915年,麦科勒姆的研究又表明,一些水溶性微量物质也是营养所必需,并由此给这两类物质命名为“脂溶性维生素A”和“水溶性维生素B”。这是用A、B、C……来命名维生素的开始。

  20世纪20年代是各种维生素提取的高潮(计有脂溶性维生素A、D、E,水溶性维生素B1、B2、PP、B6、泛酸、叶酸、生物素)。1933年,英国的生物学家哈沃斯在从绿色蔬菜和柑属水果里提取维生素C的基础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维生素C。这是医疗学和营养学上的一大突破。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各种生物虽然都需要维生素C,但也都能自己合成,只有人和灵长类以及豚鼠失去了这一本领,必须从食物中获取。不能合成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古乐糖氧化酶。此酶能变古乐糖为抗坏血酸。显然,我们的祖先在糖代谢上发生了遗传突变,丧失了古乐糖氧化酶,故坏血病应属于一种遗传缺陷病。只因食物中含有维生素C,弥补了人类的缺陷,才幸免于难。

  实际上,早在1720年,人们就知道用柑桔类水果治坏血病。此病早期症状为疲倦、贫血、体重减轻、伤口愈合迟缓,对感染抵抗力弱。此后逐渐发展至牙龈肿胀出血、牙齿松动、关节痛、易骨折、皮下出血……等。病变几乎都发生在骨、牙、软骨组织、结缔组织等来自间质的支架组织。其主要特征是不能形成细胞间质以维持其正常功能,故发生出血、牙松、骨折等典型症状。

  维生素C所以能治愈上述症状,是因为它可以和脯氨酸羟化合成结缔组织内胶原蛋白中的羟脯氨酸。如果没有维生素C,则羟脯氨酸减少,胶原生成发生间隙,就会影响细胞间质的生长。维生素C的重要生理功能与它的强还原性质有密切关系。在体内它可以进行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

  维生素的重要性人所共知。迄今,科学家发现,不但人类和哺乳动物需要维生素,而且低等生物如细菌等也都有各自的维生素。就人类而言,有十多种必不可少的维生素,维生素C仅是其中之一。虽然人类对维生素在人体内的作用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至今还有不少维生素的生理作用未被揭开,是个未知数,人们称它们为神秘的维生素。现代科学的进展,使维生素的功用日益明显,其应用范围也愈来愈广。近年来维生素抗癌就是一个热门话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布林就曾提倡用维生素C抗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