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婆城文学》总第260期

 卧仙书斋 2021-06-20

《婆城文学》总第260期(2021.06.20)

目录

婆城小说

一玄长篇旅游言情小说《穹窿八部》之《古砦迷雾》(连载之12)

婆城诗词

本期上刊诗人:钟泽民、唐贝

婆城散文

一玄:狮子山文化公园之文化意蕴(四)

崔海斌:第三故乡


《穹窿八部.古砦迷雾》第#一百四十章 头砦 (3

 文/一玄

从腰砦门进入虎头砦,顿觉碧野舒心,花香四溢,鸟语如歌。

余水淼道:“虎头砦如今是座荒砦了,早些年还有国有林场的人在守场巡山,这两年巡山的任务交给了无人机,国有林场的人除了防治病虫害与清明节巡查护林防火的时候来一趟之外,平日里几乎不上来了。你们要是从虎头砦到放生河的话,必须穿越国有林场的茫茫林海,原先的大路都被荒草遮盖着,一不小心就有掉入陷井的危险……所以,我不希望你们冒险。”

焦集芳道:“余老师,我们年轻人就是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到了虎头山,如果不穿越林海,怎么显得出我们的英雄气慨!”

王仪涵道:“我们还是抓紧时间先去找翼王石达开之子石定础比武招亲的擂台吧!”

余水淼道:“王组长不用担心,比武招亲的地点就在我们余氏宗祠那儿。当年石定础的师傅太医孙敬阳带着翼王石达开余部进入穹窿八砦的时候,占据龙头砦作为根据地,招兵买马,准备东山再起。对于石定础更是悉心教导,除了兵书战策之外,武功方面也请名师教授,20岁时候就已经完全掌控了军权,在江湖上形成一股不可低估的新势力;我们余氏家族则居住在狮头虎头二砦,姑婆余木兰是穹窿八砦暨穹窿世界的一枝花,文武双绝,余氏为了找一位好女婿,在虎头砦的余氏宗祠外设比武招亲擂台,广发英雄帖,在余氏入蜀始祖诞辰五百周年的庆典前,召开比武招亲英雄大会,石定础为了反清大业,参加了姑婆的比武招亲擂台,纯粹从武功上说,石定础不是我姑婆的对手,但姑婆对石定础一见钟情,在比武过程中有意相让,两人大战三百回合,最终石定础成了我的姑公……”

三人来到余氏宗祠前,当年比武招亲的擂台原址依然在,擂台早就没有了。只有一堆瓦砾残渣……王仪涵看了沉默,焦集芳则一边问余水淼一边照相:“余老师,在这个擂台比武招亲的时候,观众肯定不少吧?石定础肯定十分帅,才会赢得美人归,对不?”

余水淼道:“据说石定础姑公确实是比较帅的,不但人长得帅,还有帅才与帅志。自古美女难过英雄关……不然,我姑婆也不会故意输给他……”

王仪涵道:“翼王石达开兵败泸定桥之际,四面楚歌,前无去路,后有追兵,自顾不暇,怎么有余力来安排自己的儿子逃难到这里?”

余水淼道:“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的家眷及亲人全部被杀,1857年5月,石达开避祸离京后,转战数省,1863年5月,在大渡河山穷水尽被俘之时,携带5岁的长子石定中进入清营;之前,妻子刘王娘抱着次子石定基由两名剃发士兵护送,冒充难民逃出紫打地,后被土司王应元俘虏;还有一个孩子被奶娘和他老公即御医兼家庭教师孙敬阳带走,辗转流浪,最后隐居在穹窿世界的龙头砦,但清军仍不停歇地抓捕石达开余部及流落在民间的翼王后人,如果小孩姓石就太过于敏感了,孙先生便以石达开的封号翼王的翼的音为姓,改姓易,名易定础。也就是我的姑公,后来曾经多次组织反清斗争,虽然影响不大,但毕竟算是为翼王报仇,也为翼王留下了后。此事在我们家族中也一直秘而不宣,所以外面知道的人非常少……”

焦集芳道:“哦,秘密就是秘密,说明了你们的保密工作做得扎实啊。难怪史书上都找不到这个孩子,原来有这样曲折的故事啊!”

王仪涵道:“既然你姑婆和易定础是比武招亲成亲的,那易定础知道不知道自己的武功其实不如老婆呢?”

“当然知道啦,所以,才有后来老公拜老婆为师学功夫的武林佳话……据说新婚燕尔的石定础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觉得自己很牛,比平时更加自负,觉得在穹窿佡境内他就是第一高手,慢慢产生了骄傲情绪,为了让他认识到比武招亲的时候是故意相让的,余木兰姑婆找了一个借口,和姑公在虎头砦的拜师洞里重新比赛了一次,结果姑公连输两场,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实力,不得不拜姑婆为师,虚心学习我们老余家的绝世武功,为后来统领穹窿世界各路英雄奠定了坚实基础。”余水淼和王仪涵、焦集芳三人边走边聊,来到了拜师洞外。

所谓的拜师洞其实就是一个可容纳百十人居住的山洞,洞口很开阔,有十余丈,进深五六丈,非常干净,也很清静,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适合在此练功修行什么的。余木兰自幼就深受姑母余金凤喜爱,得到了余金凤峨眉剑派的全部真传,也获得叔叔余金狮、余金虎的部分绝学,武功之高,在余氏家族的女孩子中肯定是第一,就算在整个蜀南武林,也是一等一的高手,能与之相提并论的除了几个隐世高人之外,年轻一辈的就屈指可数了。有了这样的老师教授武功,易定础进步很神速。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夫妇俩在这里每日除了练功之外就是恩爱相伴,你侬我侬,直到余木兰怀孕之后,才停止了每日的习武操练,但易定础的武功已经进入一流高手之列了。

余木兰道:“阿础,结婚之后我们多数时间都住在我娘家,我们的孩子快要出生了,我看咱们还是回自己的家去住吧?”

易定础不知道义父义母孙敬阳夫妇和自己家是什么关系,但明显对自己的亲爹亲娘十分敬重,对自己也非常疼爱。自小孙先生对定础的要求就很严格,所以,结婚之后,余木兰说要住在娘家,定础也就非常乐意,感觉是学生终于可以离开老师,自由自在地生活。

孙先生博学多才,是远近闻名的神医,利用他神医的身份,结交了不少的绿林好汉和江湖朋友。加上翼王派来保护定础的精壮兵士,还有那些没有被清军抓捕到陆续前来投奔的翼王部下,龙头砦已经聚集了近千人马。只等定础回砦就将议定山砦防御事情。

易定础带着余木兰回龙头砦,拜见了义父义母,定础的义母得知余木兰即将生产,说漏了嘴:“感谢上帝,翼王有后了……”

易定础才明白自己原来是翼王石达开的后人:“义父,义母口中的翼王是不是我的父亲?”

孙先生道:“是的,孩子,你本姓石,叫石定础,你父亲翼王石达开和你的大哥石定忠是被清朝杀害的。你二哥石定基和你母亲化妆成难民逃走,至今音讯杳无。我和你义母带着你在亲卫队的护送下杀出重围,目的就是为了给翼王留后……”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穹窿八部.古砦迷雾》第#一百四十五章  放生河(1)

 父爱如山

文/钟泽民


父亲撑起一片天,
遮风挡雨一把伞。
夏天给我送凉爽,
冬天为我保温暖。
养育子女费心劳,
东奔西跑流血汗。
全心全意爱家人,
无私无畏作奉献。
老来子孙满堂福,
其乐融融比蜜甜。
欢度夕阳展风采,
健康长寿比南山。


祝父亲们:节日快乐!

父爱如山(三 首)

/唐贝

七绝.衔环赋

一盏香茶味万千,

柔怀宠贝似流泉。

今生厚爱须当报,

来世衔环再续缘。

七律.父爱如山(平水韵)

谁赐天颜桂月羞?

画堂乳燕乐悠悠。

洞箫宛啭来金凤,

水榭清凉失信鸥。

风静兰芽晶露润,

日长萱草玉泉收。

同尊五岳情难老,

再颂南山福万秋。

 七律.父爱如山

谁赐沉鱼落雁容?

展舒罗袖舞芳丛。

寥寥数语激心魄,

闪闪微光照碧空。

父爱由来深似海,

亲情自古固如松。

柔怀恩宠儿堪立,

白发膝前捧玉钟。

 笔于2021.6.20仲夏父亲节有感怀语

第三故乡

作者 崔海斌

“第三故乡”是我杜撰出来的。本来知道用这个词太过庸俗,可“情到深处不由己”啊,不用该词实在是难以表述自己的情感。

说的是2020年7月我与妻子到云南昆明安宁市太平新城去装修房子。

好多朋友都知道,上个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我曾在云南当过20年兵。在云南当兵时间久了,对当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此,自然把那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当成第二故乡也不奇怪啊,怎么又弄出来个“第三故乡”呢?这个问题还得慢慢道来:

具体地说,我当兵的地点是在云南省楚雄州的南华县。长期以来,由于工作及生活原因,与当地党政部门及普通百姓都结下了较深的情谊。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一次部队与共青团南华县委共同举办的联欢活动中,我演出的节目就是原创作品——诗朗诵《我爱南华》!声情并茂的诗朗诵赢得了全场观众非常热烈的掌声及喝彩。可见,那时我就把南华当成了第二故乡。

南华与昆明有什么关系呢?那是因为当时工作性质等原因,常去昆明出差,所以对昆明较为熟悉、了解。更主要的是后来我有很多战友的家就在昆明、在安宁,可以说到那里是人熟地也熟,再加上那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所以就到那里去买了一小户型住房,准备到那里与战友团聚、谈天说地、休闲养老。

装修房子起码要用几个月时间,这几个月得有个地方住啊!这事说难也不难。去昆明之前,我知道有个以前的战友家住地离我装修房子处不远,若住他那里很是方便,即打电话与他商量借宿一事。战友听明意图后非常兴奋,热情邀我去他那里住,并让我到他那里后再看情况,他家房屋很宽敞,还有他在临近一座水库上班做管理,那里也有几间空余的房屋,我如果喜欢住他家就住他家,要是喜欢住在水库就住在水库。

月余后我到了战友说的水库一看——买买闪(云南人惊叹语“哎呀呀”的意思),龙房坝水库!龙的房屋,那不就是龙宫吗!再看看可住的房屋和周围的环境,那分明就是人间仙境啊!

你看看,这两栋二层楼的小屋!

 

这屋前的水库大坝!

这大坝内的湖光山色!

还有那西山上的晚霞金辉!

哦!真是美得“不要不要的”!

我迫不及待地对战友说:就住这里!就住这里!我就住这里!

从7月至12月,我整整在此过了4个月的“神仙日子”。

在这里,前有小溪清水沟,后有靠山“老爷子”,左有公路通城乡,右有水库绕山梁!吃的,有屋前战友种的瓜果蔬菜,玩的,有湖光山色密林高岗;喝的,是战友每天送来的山泉水,品的,是水库生态鱼熬煮的鲜鱼汤……

时间稍长一点,与周边的环境和老乡越来越亲近,更觉如鱼得水、似鸟归林、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悠闲时,夫妻俩走近屋后的林荫道,沿水岸看看湖光山色、望望蓝天白云、欣赏龙舟竞渡;

兴起时,去坡脚挑一担山泉水、买两只散养鸡、看一看老酒坊、转一转农家乐,有说有笑,一路清风一路歌;朝迎东山红霞、午赏天穹云飞、晚观夕阳西下、夜看彩云追月……

这里是红土高原,气候条件非常好,不仅四季如春,而且天空特别的干净。那蓝天,蓝得深邃醉人,那白云,白得玉洁冰清。特别是西山傍晚的云霞,简直美丽得无以言表!

    对于一个摄影爱好来说,到这里就像是到了天堂。也正因为如此,经常独自爬山涉水去摄影,摸了不少林间夜路,遭了不少暴雨狂风,仍乐此不彼、没完没了。居于青山绿水之间,人的心绪、神经很快松弛下来,连语言、行动都变得越来越斯文、舒缓、自在、悠闲。如若没有特殊安排,早上起床,到水库大坝上去迈迈方步、伸伸懒腰、吸吸新鲜空气、看看水面山间朦胧的薄雾、远处挺拔的高楼,以及早起的白鹭,还有那夜渔者辛勤的收获;饭后,夫妻俩端盆提桶,漫步到湖边洗洗衣服、看看鱼群、打打水漂,引来过往泳者羡慕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

看见山间婀娜的丛丛翠竹,惹翻了我这“竹痴”青年时代的“竹瘾”。从战友家借来手锯砍刀,重操旧业,花篾破竹编起了提篼!

原本编编篾货只是想开开心、过过瘾,谁知一上手就惹上了麻烦。自己的战友、周围的老乡,一见着就爱不释手,就叫——我要一个!给我编一个!给我也编一个哈……

盛情难却,只好辛苦自己,白天黑夜加班加点,仍然供不应求!

请看,这就是我的作品。虽赶不上工艺商品店里卖的那么精致,但还是相当抢手的哦!

这种形状的一共编了6个,可自己竟然还两手空空!最后,我阴到藏到再为自己编了一个特殊形状的:

你看,就这个,还不赖吧!

转眼在这里已住了整整四个月,意念中不经意间已把此地当做了自己的家。其间老家朋友们多次在微信中开玩笑说:崔老师,你已经“乐不思蜀”了!其实,当初我真实的心理是:住在这里如此安逸快活,我还思什么蜀哦!

房子装修好了,老家有些事情也需要我们回去了。虽说编提篼是觉得有些恼火,可当我们真要离开那里时,心里还确实是恋恋不舍。

再见了,龙房坝,我的“第三故乡”!下次来昆明时,我一定还要来住住这里!

                    此文共10页、13张手机图片、 1879字

                                 成稿于2021年6月15日中午

 一玄:狮子山文化公园之文化意蕴(四)

四、儒家文化

狮子山文化公园的儒家文化主要体现于前后大门的门额。其中,前大门的门额为观澜,后大门的门额为明德。均出自儒家经典。

(一)狮子山西大门门额——观澜

观澜风行水波成文曰澜。(《释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狮子山在清溪河之东岸,远远观之,溪水西来。此非寻常水也,威远人的生命之源——说是母亲河之水,后者说是滋养威远人之乳汁,也未尝不可可。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尽心上》),故前门额为观澜

可为之配联曰:

有容乃大方为智者;

无欲则刚即是仁人。

(二)狮子山东大门门额——明德

明德,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若以“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中之大用,显中字的体性,则有中庸末章之旨,自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依此,经文自为贯串相注,则学庸孔孟之言,恰如佛说并无二致,何则?无声无臭为天之载体,此谓之至善,则原为“诸法空相”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谓之明德,则为法界重重无尽藏也,以此比类发明,则阐扬古代儒学,当尤胜于理学家所发见。(《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孔子死后,他的心法弟子是曾参,曾子著《大学》,我前几年出了《原本大学微言》就是讲这个。“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讲身心修养的。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纲要,是身心修养的“三纲”。下面接着讲修养阶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为什么要静坐。我叫它七个阶段: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个修行不一定要静坐,不一定要盘腿,随时都可以修养,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养心性的宁静。

《大学》接下来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

《南怀瑾: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瞭望东方周刊)》

古今之变化,有经书一以贯之;经书之博大,有《大学》一以贯之;大之次第;明明德一以贯之。颜子问仁,告以克己复礼。礼即适周所问。曰天下归仁,即明明德于天下之旨。颜子即卒,恸一贯之道不传,惟曾子其庶几也。呼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之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厥后作传。始以毋欺,忠也。终以洁矩,恕也。明明德之小乘也。家国天下一以贯之。传至子思,乃作《中庸》。“天命之谓性”,为《大学》探其原也;“率性之谓道”明明德真谛也:“修道之谓教”,亲民真谛也。书末终以“无声无臭”者,为至善穷其妙也。(段正元《阴阳正宗略引》)

可为配联曰:

日行一善止于至善;

福泽万民常在亲民。

《大学》是讲大人之学的,这是传统的看法。朱熹在《大学章句注》一开始就把“大学”说成:“大学者,大人之学”。那么什么是“大人”呢?《易传·乾文言》对“大人”这样解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就是说,大人应该有与天地相契合的德性,有与日月相契合的光明,有与春夏秋冬相契合的时序,有与鬼神相契合的吉凶。……只有知道进退存亡而又不迷失自己的正道者,才是唯一具有大智能的圣人。孟子也曾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又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朱熹注云:“大人,德盛而上下化之,所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者。”由此可知,大人就是圣王。但是,但孔子以后圣与王不再合而为一,后世《大学》倾向于圣道的一路演变为师儒之学,倾向于帝道的一路演变为帝王之学。汉唐政治儒学多讲帝王之学,宋明心性儒学多讲师儒之学。

段正元认为《大学》之道是先天后天、天人一贯、性命双修之道,他说:

《大学》之真道乃是先后合一、内外一贯、性命双修之学。《大学》一书,明明德一节,穷理尽性,先天之学也(后天中之先天)。知止一节,炼凡身,了凡命,后天之学也(先天中之后天)。后天炼净,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本末交修,还我本来真面目,性命合而为一(性中有命,命中有性),完全先天中之先天。《大学》能事毕矣。

今日讲《大学之道》一章书,须先要知道,首节“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句,是先天之道,性分中的事,所以躬行实践,完性功之量也。“知止”一节,是后天之法,命功上的事,所以保凡躯,了凡命。此章书系孔子问礼于老聘,老子举以告之者。至则近道矣,都凡五十八字,由先天说到后天,由后天说到先天,包罗万象,涵盖一切,道蕴无穷。

然后,由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层层升华的过程。造学初功即从“明明德”着手。“明明德”三字,是由先天做到后天,由后天返还先天的功夫。“头一'明’字,是明先天。次一'明’字,是明后天。先后天合明,即是两而化,一而神之实德。自能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充足《大学》之分量矣。”[37]因为“明明”把先天后天贯穿起来了,所以重要的“德”就可以配天地,贯古今。“明明德”三字包孕无穷的道理,讲起来是说不易说尽。

他还揭示了《大学》中的儒家性命之学,并借鉴道家道教的性命双修发挥《大学》性命双修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三句是道,即是性功。人之凡躯,是物质假和而成,难免生老病死苦,故《大学》又说养生之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习此法,可以却病延年,可以出幽入冥,通天达帝。“知止”是初功口诀,诸弟子入门时,我所传授者即是。能按我所传授实践知止之功者,自然有定,定之至极乃静,静之至极乃安,安之至极乃虑,虑之至极乃得。历一层有一层之境象。但此境象,非言语文字所能显著。……定、静、安尚在身内,不出身外,属静存之范围。虑则非思虑,乃不思而虑,虚极生明,顿开大觉,照见本来面目,身内身外,通同无碍,属动察的范围。得,是一得永得。程度至止,则本末始终贯彻。故无论在何时何地,无有退转。此五句是法,即所谓命功。

段正元认为《大学》前三句就包含了儒道佛三家的精神,和合三教为一。仅就《大学》首三句而言之:“在明明德”,儒家之范围也,人道也。人道重躬行,必遵道而行,有得于身心者,斯谓之德。“在亲民”,佛家之范围也,性道也。朱子解“亲民”为“新民”,以人既能明德,必使他人亦能明德,取咸与维新之义,是从理中臆想测度耳。讵知三个“在”字平列,各有其道。故亲民者,即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慈悲为怀,物我平等,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止于至善”,道家之范围也,天道也。天道无心而化成,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无所不善也。若但拘泥文字,偏执理解,则《大学》一书,命意布局,前后实不相贯,既云在止于至善,是至当恰好,何以复言“知止而后有定”?由定而静、而安、而虑、而得,结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语意气脉,反觉点到错乱,所以读书要求善解,读得多不如悟得多,悟得多不如行得多。

(按:段正元乃威远县人,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本文吸收了不少其关于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讲解内容,特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