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味中药,泻热除瘀

 当归与地黄 2021-06-20

明代医家薛立斋治一人,四十多岁,因发怒,胁内作痛不止,数日后胁上结一肿块,三寸多,色不红,按之微痛。薛立斋诊为怒气伤肝,致血伤气郁为患。

此中医名为胁上生痈,又名穿胁痈、胁疮

,指气血被毒邪壅堵,久之腐败溃烂化脓。

胁,指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肝居其下其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痈常因心情不佳而起,肝胆经火毒郁结而成。治宜清热解毒,疏肝泻火。

西医病名之肝脓肿,发病原因常和胁一样,属于“肝痈”、“肋痛”等范畴。可因肝郁而气结血瘀,久而成痈。也可因外感湿热,心情不佳,跌倒闪伤,饮食内伤所致。

表现为不规则的脓毒性发热,肝区持续性疼痛,随深呼吸及体位移动而剧增,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不及时治疗,有致命危险。

无论胁痈肝痈,常采用清肝泻火、开郁运脾、解毒排脓的治疗方式。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洞天奥旨》:

锦草汤,治胁上生痈,并治肝痈。数剂可愈。

组成:

白芍1两,当归1两,炒栀子3钱,生甘草5钱,锦地罗1两。(清代一两约30克,一钱3克)

本方最后一味锦地罗不常见。其为茅膏菜科食虫植物,常生长在草地或潮湿的岩面,沙土上。获得了性味苦淡凉的性味。叶呈莲座状平铺地面,宽匙状,边缘长满腺毛。待昆虫落入,腺毛便像网般将虫体包围,带粘性的腺体随即分泌,粘住昆虫,并分解虫体,然后由叶面吸收。

这种强大的分解功能,医家用来解疮痈,不仅能去疮痈的热,还能去其湿,并解其毒。同时,饮食内伤所致的疮痈,锦地罗也可因分解虫的能耐,而治一切饮食诸毒。入药部位为去花茎的全草。


前四味则均常见。白芍和当归直入肝中滋肝血,炒栀子清火,甘草缓急。

心情不佳的人,要么肝郁要么肝火旺,所以肝最喜欢被温柔对待。白芍可谓柔肝的代表,以其酸收,柔肝养血,缓脾止痛。

肝还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能手。当归入心行血,入肝藏血,补血活血受肝欢喜。且其还入脾温中,散寒止痛,对虚寒诸痛、风湿痹痛、瘀血作痛、痈疽作痛等,有活血排瘀止痛之妙。

二味合用,白芍养肝阴,缓脾止痛。当归散肝寒行心血,温中止痛,既能互相帮助调和药性,又共达开郁运脾,活血散瘀之功。

炒栀子苦寒,心、肺、三焦经全是它的办公室。升升降降清热泻火凉血。升可散上焦之伏火,降可泄下焦之邪火,中可清泻中焦湿热。是众多清热药中唯一一味横扫三焦,令各种热邪湿邪藏无可藏的尖子生。而湿热易生脓肿。

生甘草清热解毒,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众药。
四味配上锦地罗,就像一张方子获得了激活码,也像提升药效的灵草,让方子获得了进级加分的能量,共达治胁上生痈,并治肝痈之效。

陈士铎大人曰:水煎服。数剂愈。

若是没有锦地罗,也可以用解毒排脓的金银花代替,这个同样是陈士铎大人的方子,方名化肝解毒汤,用于治肝痈。

组成:白芍(三两) 当归(三两) 炒栀子(五钱) 生甘草(三钱) 金银花(五两) 水煎汁成一碗,饮用。(清代一两通常为30克)

方下曰:一剂而痛轻,二剂而痛又轻,三剂而痛如失。减半再服数剂而全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