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卢宗仁/长豆角短豆角

 潇湘原创之家 2021-06-21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长豆角短豆角




作者:卢宗仁

老同学送来自家菜园的豆角,有青嫩直溜的也有发黄老态的。青嫩的匀称有重量,老态的瘪凸显轻飘。
这是一样好菜,可我平时基本不买。非要有乡下亲友自种自吃的放心豆角,才欣欣然接受,带回家亲手烹制,吃得嗒口嗒嘴,唇齿生香。
豆角好吃,除了新鲜的清炒或焖煮,还有焯水晒白的卜豆角炒肉,与茄皮白椒紫苏等腌制的酸味加腊味合蒸,这些都是最好的下饭菜。小时候过夏,让人开胃打嗝的浸水坛酸豆角,更是酸爽顺气、消滞解气。如今的餐馆凉碟中,最为色诱引人流涎的要数酸豆角。
我今天剥着豆皮沟出豆子与掐断豆角时,脑海里突然雷电爆闪,一个短语惊到了我:短豆角!这是妈妈的声音,这是儿时的劳动。短豆角,并不是与长豆角对应的短豆角。这里的“短”不是形容词,而是掐断的意思,是动词,是“把豆角掐短一些”的缩写。放学回家,妈妈在厨房里忙前忙后,人要饭菜,猪要潲食,鸡鸭要进埘……妈妈恨不得长出千只手。这时候,我们兄弟姊妹都会成为小助手,烧火,洗菜,摆桌椅,铡猪草。起先,非要妈妈叫唤与吩咐才行动,慢慢的,我们养成了“见情眼快”的敏感与习惯。“短豆角”,就是一项有点技巧的劳动。豆角为什么要手掐而不用刀切?老人说这样好吃一些,理由是菜刀有铁腥气,砧板有木屑味。我现在想来,并不尽然。豆角易生虫,多有虫眼与虫屎,虫子就躺在豆皮中。用手去掐豆角,就能剔除被虫破坏的残败部分,还有可能发现潜伏的敌“虫”,纵是这样,也有可能出现漏网之“虫”。吃饭时发现了虫子,老人就会悄悄将它丢掉,而小孩子发现了,尖叫着不肯再伸筷子了,父母就会轻描淡写:“虫子也是肉,味道鲜呢。”后来我在湘西吃到蚕蛹,眼前就浮现豆角里的虫子来,更想起父母说的“味道鲜呢”。短豆角,除了选优弃劣,还是为了去筋抽丝。嫩豆角只需掐头去尾,而半老的豆角就得撕去脊腹上粗老的筋丝。不撕去,吃起来就会咯牙,必然留碴,严重影响口感。而抽筋有讲究,须利用豆角头尾导出筋丝,轻轻一拉,再将豆角按寸长左右反折,又往下拉,让豆皮与筋丝分离,两边反复,有点像袋装米拉开线封。手笨的,一根豆角要不断反复折腾,而手溜的,只需两下,两根长筋完整如线。

忆起短豆角,眼前便是双手麻利动作连贯的影像。尤其是那个年代,一些普通的食品衍生出副食零食,比如红薯变茴片,大米变爆米花,豌豆变兰花豆,不变是粮食是主食,变了就是美食是零食。吃豆角,小孩就盼着老豆角里的豆豆子。稍嫩的浅青色,成熟的褚红色,匀称的猪腰形,细看更像是一个胚胎一粒鸡肾。衔在嘴里,叮在齿间,轻嚼如柚瓣,细磨似橙粒。倘如能奢侈的塞满一口,那便是小鱼小虾卷进了猫舌,抑或是泡发的黄豆灌入了磨眼。
从豆角碗里翻找豆子,与捞白菜碗里挑寻油渣,以及红薯饭里抢选锅巴,这些都是不堪回首的儿时典故。然而吃豆子,我还是喜欢。短豆角时,母亲就会看着我,我的心蜷缩如豆。恰如一粒种子。

     

作者简介

卢宗仁,平江人,现供职于岳阳市人大教科文卫委。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      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严树林专辑

何贵专辑            夏四文专辑         逸仙散文专评

高三九专辑         赵光专辑              卢从正专辑

长寿采风专辑      彭盼兮专辑         熊业民专辑

李细田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