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五:贾谊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6-22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五: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168 年)是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洛阳人。他自幼" 明申、商" "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他早年受学于李斯的学生河南郡守吴公和荀况的学生张苍,二十二岁时被文帝召为博士,曾任太中大夫。他才华出众,遭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博、梁孝王太傅,郁郁不得志而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一生虽短,却写下了大量的政论文章,总结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经验教训,向汉文帝提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中央政权,削弱诸侯王地方割据势力等方面方略的建议,对汉代政权的巩固和汉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后人将他的58篇议论文章编为《贾谊新书》,集中体现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另外,贾谊还写了许多诗赋,如《吊屈原赋》、《鹏鸟赋》等,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也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

在宇宙观方面,贾谊继承并发展了黄老学派的唯物主义思想。这集中表现在《道德说》、《六术》等篇文章中。他说:" 德有六理。何谓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 贾谊认为具体万物以至仁义道德的根源是" " " " 又以" " 为本。什么是" " 呢?" 物所道(导)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德之有也,以道为本"" 道者无形,平和而神"" 道凝而为德" " 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 " 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一切变化也是从德中产生,所以又说:" 德者,变及物理之所以出也。" 这就是贾谊的" ——" 观。

显然,贾谊关于道与德的关系的论述有些模糊、混乱,但是他对" 道德" 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力图把先秦道家精神性的" 道德" 改造为物质性的道德。先秦庄子把道看作是离开天地万物而独立存在的万能的造物主,"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 贾谊的道则是尚未凝结为有形之物的无形之物,它可以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它可以分散、凝集在有形可见的德里来化育万物。《道德说》中曾举玉为例来说明" 德有六理" " 泽者鉴也,谓之道;腒如窃膏谓之德;湛而润,厚而胶谓之性;康若泺流谓之神;光辉谓之明;礐乎坚哉谓之命。" 从这个例子中可见,贾谊的德之六理,包括道与德,都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不同的侧面," (导)物有(又)载物者" ,就是道凝于德化生万物,又存在于具体的万物之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贾谊还继承、发扬了先秦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之中。他在《鹏鸟赋》中说:"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嬗。沕穆无间兮,胡可胜言!" 万物变化,就是形气转续," 未始有极"

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相互转换之中。"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这里说的" 聚门" " 同域" ,也就是统一的意思,忧与喜、吉与凶、福与祸,都是对立的双方,而对立的双方又同于一域,聚于一门,也就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这种对立统一中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他例举吴越争霸的故事说:" 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伯世。" 你看," 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 事物就是这样互相交织着,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遇到了逼使便引起振荡,不断地回旋运动,就象制陶器的陶轮那样旋转不息。即所谓" 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 " 形气转续,变化而嬗"

那么,事物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呢?贾谊也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插物兮,块扎无垠。天不可与虑,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兮,乌识其时。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这里把天地比作炉,阴阳比作炭,造化比作神工。它们无" " " " ,即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动力。因此归根结底,万物是在那里自然变化着,无须任何其他力量去推动。在这一点上,贾谊坚持了唯物主义,又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贾谊还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运用到社会伦理的考察上,分析了五十六对相反的品质,如慈与嚚、孝与孽、忠与倍、惠与固、友与虐、悌与傲、恭与媟、敬与嫚……等等,较之先秦关于人性善恶对立的分析更加深入细致了。

在认识论方面,贾谊朦胧地提出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又继承了韩非的" 参验论"。他说,认识事物要" 清虚而静,令名自命,令物自定,如鉴之应,如衡之称。" 意思是说,心要像平静的水,像明镜一样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要像天平一样反映事物的轻重。贾谊的这种反映论是机械的、消极的、被动的,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但这毕竟是一种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贾谊进一步指出人心对物的反映正确与否,要经过" 参验" ,即"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这样才能"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才能" 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这种" 参验" 的理论,是韩非法家的重要观点,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是对贾谊机械反映论的一个重要补充。

贾谊坚持了进步的历史观。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他并且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因果可循、条理可找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任务就是要透过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探寻社会发展的因果、条理,找出兴衰成败的道理,以供统治者审疑定势," 备患于未形" " 治之于未乱"

他研究历史的目的就是"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也就是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供新王朝的统治者参考,以调整统治政策、措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的要求,实现长治久安。他对历史持进化论的观点,《过秦论》突出表现了他的历史观。他在这篇文章中客观分析了秦的兴起、强大、衰亡的全过程,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进步性,指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中国,根本原因在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革新变法,"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的结果;他充分肯定秦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结束了" 近古无王" " 兵革不休" " 士民罢弊" 的混战局面,"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 元元之民,虚心而仰上" ,指出秦始皇统一中国," 甚得民心"。贾谊的这个总结评价应该说是客观公正的,体现了他的历史进化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接着贾谊又总结了秦" 二世而亡" 的教训,认为秦的失败主要是没有区分开" " " " 的不同统治术而不施仁义。他说:"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上》)他批评秦之暴政曰:"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守不同术也。" 这里所说的" " ,意思是得天下,也就是攻,是进行兼并战争,因此必须通过诡诈和暴力;" " 则是巩固政权,单凭暴力,是不能奏效的,而必须" 施仁义"。也就是陆贾所提出的" 马上得之安能马上治之乎" 的命题。在这一点,贾谊基本上是沿着陆贾的" 攻守不同术" 的思路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指出了与陆贾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与治国方略。

贾谊政治思想的基点是继承发扬了先秦儒家的"民本" 思想。特别是他深刻考虑了强大的秦朝被人民起义所推翻的历史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为" 民本" 思想作了很好的注脚,使他得出了" 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 的结论。他指出"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他举战争的例子,说明民心是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他指出:" 故夫灾与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可见其民本思想是与其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在一起的。他进一步提出:" 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他坚信这是从古至今的一种必然性,也就是历史的规律。

贾谊对民的认识当然是有局限性的。他认为"夫民之为言也,暝也;萌之为言也,盲也。" 他们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是愚昧的。但是," 故惟上之所扶而以之,民无不化也。" 人民是可以教化的,而且是不可欺侮的。" 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 这种认识虽有局限性,但在那个时代已是难能可贵的进步思想。

基于对人民力量的上述认识,贾谊分析秦代速亡的原因在于不施仁义,暴虏天下而失掉民心。他告诫新王朝的统治者" 守成" 必须用" 仁义"。所谓仁义主要是安定人民生活,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他认为:" 凡居上位者,简士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也就是说聪明的统治者对待人民应该尊重、宽厚。他还引用管仲的话说:" 管子曰:'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至今,未这尝闻"。这种足民然后才能治民的主张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政治观。

贾谊所处的时代为汉兴二十几年后,情况与陆贾所处的汉兴最初几年不同。贾谊根据形势的变化,主张" 有为" 的政治,认为无为只能是暂时的过渡政策,时间久了会导致" 不敬" " 无等" " 冒其上" 等社会问题。因此他主张放弃" 无为" 之术,把行仁义和用礼制结合起来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强调了礼制的重要性。

他着重论述了礼与法的关系:"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日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所以礼是道德教育,它可以使"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至也。" 礼又有保民的作用,能够" 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 他认为只要仁义和礼制结合起来,国家就可以稳固,社稷就可以安定,等级秩序就可以保全,天下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贾谊强调仁义礼制,认为礼义可使"民和亲" ,刑罚能使" 民怨背" ,因此礼制胜于法制。但是他又认为法制也是统治者手中必要的武器,不能完全放弃。" 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 就像一个善于屠牛的人,屠刀的锋刃要顺着肉丝割,遇到大骨头就非用斧头不可。如果对大骨头也不用斧头而用刀锋。那刀锋就要受损伤。所以他主张礼法并用,以礼为主,各适其度。

他针对当时诸侯王势力滋长强大危及中央集权的情况,及时指出必须及早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势力。他建议文帝先用表面上的" 仁义思厚" ,允许诸侯把国土再分封给他们的子弟,使原来的大国分化为小国,叫作"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也就是用" 分而制之" 的办法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但是仅用仁义笼络的办法还是不够的,对那些搞独立王国,图谋叛乱的诸侯王,必须用" 权势法制"这把板斧,实行" 割地定制" ,化大为小,化整为零,使" 下无背叛之心(实则无力——引者),上无诛伐之志" ,做到" 法立而不犯,令心而不逆。" 这样,中央政府就可以象伸展手臂、手指一样自如地控制诸侯王了。贾谊能够认识到仁义和法制都是一种统治工具,是很深刻的。他对" 削藩" 问题的建议也是很有远见的。到景帝时实践了他的这些主张,对巩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贾谊的思想成份比较复杂,他重仁义礼制,又肯定权势法制的必要,他大设道德六性,又主张" 改正朔,易服色" ,可说儒、道、法、阴阳兼有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 颇通诸子百家书"。他的思想不是对某家思想寻章摘句的简单继承,而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他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立论依据的。但他思想的主导面毕竟是行仁义、重礼制,因此,从思想体系上看,应该说是以儒家为主而兼采道、法、阴阳诸家。他的哲学观点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并且把先秦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从陆贾到贾谊的思想,反映了汉初20多年社会情况的变化。陆贾提出" 仁义" " 无为" 相结合的主张,奠定了汉初统治思想的基调,与汉初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相吻合。贾谊后陆贾20几年,国情有了一定变化,贾谊继承了陆贾仁义治国的基调,放弃了" 无为" 的一面,主张有为,强调礼制,加强中央集权,这是符合地主阶级建立封建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的趋向的。

但是,汉初崇尚黄老的开国重臣还在,无为政治仍在堆行,他的改革主张未被完全采纳,虽然文帝对他非常赏识,但他还是被排挤出朝廷,悒郁不得志,33岁便英年早逝。当然,他的思想无论对当时还是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预示了后来封建统治思想发展的方向,可以说他的思想是从陆贾到董仲舒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过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