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济桥、通济亭、通济殿、经堂的前世今生

 夏禾锄锄 2021-06-22

昨天施老师问起通济桥和下经堂是否在同一时间建造,我一时回答不上来。回家翻阅《兰溪市横木乡文化志》(1988年编),再联系以前和几位老人的访谈,渐渐有了一点头绪。

通济桥,是翁村人王雪培带头募集而成,动工于1905年,第一次募集的资金不够,导致拖欠石匠工资。王雪培第二次出门募集,石桥终于在1907年完工。全桥长73米,桥面宽3.62米,桥墩6个,桥栏石高0.49米。

通济桥俗称新桥头,估计之前有老桥,也许是木头桥。新桥建成之后,在桥头南向左右两侧建造通济亭和通济殿。

通济亭又称凉亭,内备有茶水,兰浦大路过往行人累了可以在此休息喝茶;通济殿内有七仙姑的佛像,占地约100平方米,后来被拆除。

除了王雪培,建桥的功劳还有下盘山人章永潘的一份。章永潘(1880--1943)医生,民国初在菩提寺设寺医所,他一生行善,曾经和他人共同赞助修建通济桥和永济桥,高背亭到下金祠堂的石板路由他一人独资修建。

“下经堂”现在是一个村的村名,因为这里有一个观音堂,俗称“经堂”。它在村的西侧,离通济亭不远,占地350平米,分上下两进,设有观音娘娘佛像,也是轿夫落脚住宿的地方。之前办过私塾,民国初年创办过初级小学,学生三十多人,下庄村的叶冬梅等人曾在此就读。1951年土改,成为农户住所。目前建造经堂的时间无从考证,但是毫无疑问比通济桥要早。

说起经堂,社何村也有一个。村里的九十多岁老人,兴辉奶奶依然清晰记得前辈留下的故事。传说何氏中的一个何光腊早年在朝廷做大官(按家谱推测或许是明末清初的何龙)。他把银子用船运回来,希望子孙为他建造气派的府堂。他派差使回来打听,却发现子孙为他建造的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经堂,希望老爷回来做和尚念经。 何光腊听后非常生气,此后他再也不回老家了。

经堂分三进,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于清朝末年拆除。遗址估计在村西的池塘边,因为现在池塘的名称就叫经堂前

正月初六,对社何人来说,是一个热闹而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是下何村独有的元宵节,主要节目是迎龙灯、演戏。从何氏宗祠(遗址在村西的经堂附近)出发,浩浩荡荡,经过下金祠堂,到通济亭、通济殿、通济桥,沿路祭拜,然后顺着兰浦大路往前,经上边店、横木畈白亭、直达横木何氏祠堂(康熙二十一年至康熙二十六年修建)下,左拐到东叶村的永济桥,绕一大圈,最后折返社何村何氏祠堂。

正月初六迎龙灯、闹元宵热闹而隆重。如今元宵节还在,通济桥荒草萋萋,畈白亭已废弃,龙灯早已消失,毕竟那是一百年前的往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