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2021年06月21日 B08版 陈其弟 周复俊(1496—1574),字子吁,号木泾。初名复辰,字子枢。明昆山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官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四川提学副使、云南副使、云南左布政使、南京太仆寺卿。居官清介,三十年如一节。精研理要,学问赅博,于书无所不览,独不喜释氏之说。著有《泾林集》(一作《太仆集》,一名《六梅馆集》)8卷、《太仓文略》6卷、《东吴名贤记》2卷等,这些著作都属于地方志范畴。 《全蜀艺文志》是周复俊在四川提学副使任上,为四川编著的一本著述书目,可以认为是一部专志。另外,从史志资料中我们还得知,他还曾为《[嘉靖]霸州志》9卷撰叙。 可见,周复俊是一位修志人。说到编写志书,周复俊似乎与之有不解之缘。在他幼年时期,师从《[嘉靖]昆山县志》的主编方鹏。刚成年,便与《[弘治]昆山志》的作者周潜的儿子顾梦圭、《昆山续志》的作者王同祖并称“昆山三俊”。 到云南为官时,周复俊偶遇了《越绝书》的《篇叙外传记》中一段文字,分析“隐语”而得出该书作者是东汉初年会稽人袁康、吴平的杨慎。因此,对于志书这种体裁,周复俊是最熟悉不过了。 周复俊的著作中有一种叫《泾林集》,《四库存目》云:“《泾林集》八卷一名《六梅馆集》,凡诗三卷、杂文五卷,其诗皆有杨慎评语。” 《四库存目》为什么特意指出“其诗皆有杨慎评语”?杨慎与周复俊有什么特别关系呢? 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大家一定不陌生,这首歌的歌词作者就是杨慎。杨慎是大学士、正德年间首辅(即宰相)杨廷和之子,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他自幼警敏,人称“神童”。正德六年(1511),获殿试第一,即状元。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他的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杨慎、解缙、徐渭三人最强,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而后世学者大多认为,其中以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 杨慎虽然才华出众,可是不谙官场世俗。因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市)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慎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首词被杨慎作为他的著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又将它放在《三国演义》的卷首。王扶林执导19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时,觉得没有比这首词更适合作为片头曲的歌词了,于是《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词被谷建芬谱上曲,经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绎后传遍了大江南北。此是后话。 杨慎在滇南一耽就是三十年,在杨慎戍守云南期间,正好周复俊到云南为官。有一次,两人偶遇于仙村草堂,交谈甚欢,甚至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他们在仙村草堂“剧谈七昼夜”,成为知己。在以后的交往中,杨慎为周复俊诗集逐首评定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周复俊的另一部人物专志《东吴名贤记》,按朝代编排,辑录商、周、汉、三国、晋、宋、齐、梁、唐、宋、明诸朝吴中名贤,共47人,又附传10人,总57人。书后有张文柱《序东吴名贤记后》。《东吴名贤记》在周复俊为官云南时已成稿,并且请杨慎看过,杨慎当时就建议他付印出版,但是周复俊觉得有些地方还需要核实,因此直至退休归家后,又用了几年时间修改完善,才定稿的。这部书的传世本子为民国26年娄东周氏冰壶堂影印周愨辑《娄东周氏丛刊补辑四种》。2013年10月,收入广陵书社版《吴中小志续编》点校本。 《东吴名贤记》每篇传记传主都冠以头衔或最高职务,如吴宽的“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之类。传记最后均有一个“赞曰”,有点像司马迁的“太史公曰”的味道,而且每篇都是工整的32字,比如高启的赞曰“高子峨峨,清裁雅调。本无宦情,丘中长啸。缶鸣凫藻,千首新诗。开元正始,今复见之”,把个人的生平浓缩成32个字,堪称高度概括。 《东吴名贤记》的卷首有个自序,是纵向对于所列传人物的评价,诸如“泰伯让王,子称至德。比其入吴,沿俗丕变。越数十传,而裔孙札,翱翔上国,流观周乐风雅颂,密加品藻,衡悬不失”,是对泰伯、季札的综合评价。也有集体评价的如“仆射顾公众、仪同陆公纳、侍中张公敷、常侍简子张公绪、太常陆公慧晓、常侍温子顾公协,名行不齐,皆酝藉醇明,雅量邃远,清贞倬类矣。愚不意晋齐梁浊世而有斯人”。 周复俊还在嘉靖年间编过《马鞍山志》一卷,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山志,传世本子为民国26年(1937)娄东周氏冰壶堂影印周愨辑《娄东周氏丛刊补辑四种》。此书成为历代志书记述昆山境内唯一的山——马鞍山时的重要依据。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方志、笔记、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