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庙】江苏昆山文庙:校改车场,将欲复建(上)

 真友书屋 2021-06-25

昆山乃江南有名的古县,因其处在娄江中游,故其被称为娄邑,秦朝时在此设立娄县,南朝梁大同二年改名为昆山县。当地文治较早,在唐代时,就已有了文庙,《全唐文》中收有梁肃所撰《昆山县学记》,此记中有如下段落:

昆山,吴东鄙之县。先是,县有文宣王庙,庙堂之后有学室。中年,兵馑荐臻,堂宇大坏。方郡县多故,未遑缮完。其后,长民者或因而葺之,以民尚未泰,故讲习之事,设而不备。大历九年,太原王纲以大理司直兼县令。既而释奠于庙,退而叹曰:“夫化民成俗,以学为本。是而不崇,何政之为?”乃谕三老主吏,整序民,饰班事,大启宇于庙垣之右,聚五经于其间。以邑人沈嗣宗躬履经学,俾为博士。于是遐迩学徒,或童或冠,不召而至,如归市焉。公听治之暇,则往敷大猷以耸之,博考明德以翼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揭而厉之,使自趋之。故民见德而兴行,行于乡党,洽于四境。父笃其子,兄勉其弟,其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

Image

丽泽桥

梁肃在唐建中元年考中进士,授太子校书郎,贞元五年,召为监察御史,转右补阙,他拜独孤及为师,乃是古文运动先驱,韩愈、柳宗元等人受其影响。唐贞元八年,梁肃协助陆贽主持考试,推举韩愈、欧阳詹等登第。可见梁肃是唐朝重要的文史大家,而他能给昆山县学写一篇记,也足以说明该县学在唐朝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梁肃没有说昆山县学创建于何时,但他明确地写出昆山县有文庙,庙后有学堂,可见唐代的昆山庙学乃是前庙后学的格局。此后因为战争和灾荒,昆山庙学有些破败。唐大历九年,王纲兼任昆山县令,他前往文庙祭奠先圣先贤,看到庙宇破败,为此叹息不已,他与昆山的其他几位官吏协力予以整治,很快使得昆山庙学修缮一新。漂亮的学校、严整的教规,使得当地人纷纷送学子前来就读,昆山的社会风气也为之改善。

Image

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昆山文庙遗址

关于昆山文庙历史沿革,万历四年刊刻的《重修昆山县志》有如下简述:

儒学在县治西南二百九十步,旧有文宣王庙,在县东,以兵火废。唐大历九年,大理司直王纲为县令,始建学于庙垣之右,设博士以训导学徒。历五代,庙学俱毁。宋雍熙四年,县令边倣因旧址重建。元丰四年,坏于风雨。元祐初,知县杜采迁今县治西南,作庙堂斋庑。绍兴二十八年,知县程沂辟垣墙外门,郡守蒋灿名堂曰“致道”。隆兴间,知县李结、叶子强、周承勋、李稠相继修茸。庆元间,章万里又修之,改堂曰“明伦”。嘉定间,巫似修构大成殿。淳祐初,徐闻诗修、袁玙增建直舍斋凡六,曰“居仁”、“由义”、“教忠”、“履信”、“致道”、“成德”。咸淳间,林佳发又建学厅。元元贞初,升为州学,设教授一员。延祐元年,州移太仓,学随之。至正十七年,州复旧,知州费复初仍建于此。国朝洪武二年,改为县学,设教谕一员,训导二员,定为两斋。东曰“居仁”,西曰“由义”。又辟射圃,立观德亭。成化十九年,巡按御史张淮购地拓基,鼎新增建。弘治五年,知县杨子器建尊经阁;嘉靖中建敬一五箴亭、启圣祠。知县杨逢春移改号舍。万历三年,巡按御史邵阶、知县申思科重修殿堂、斋廡、尊经阁,增筑殿前露台。

此处所载昆山庙学早期的情况如梁肃所言,但从前几句的叙述来看,昆山县是先有文庙后有县学,县学就建在文庙围墙的右侧,到五代时期,文庙与儒学一并被毁。从宋雍熙四年之后,有多位当地的父母官予以复建和扩建。

Image

小花园

清雍正二年,昆山分为昆山县和新阳县两县,拆分之后,相关部门派一名教谕去管理昆山学务,派一名训导去管理新阳学务,两县各有文武生员,故记录和讲述昆山之历史,需将昆山与新阳一并述之,因此在乾隆年间,当地刊刻出版了《昆山新阳合志》。该志卷四为《学校》篇,此文起首谈及:

昆山在唐时始有庙学,历宋元明而教养兼备,人才之出为极盛。

国朝尊崇先圣,典礼綦隆,乃远来弦诵之声或少替焉。岂上之所以教,与士之所以学,向有未盖欤?详考古今,谨书原委,作兴鼓舞,庶有望于来者。

正是因为昆山创建庙学较早,使得当地出了很多人才,万历版《重修昆山县志》中称昆山当地人“好学而知礼,尚孝而先信”,并且“家知读书,人知尚礼”。当地出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人,早期的有陆机、陆云兄弟,宋元时有范成大、刘过、顾瑛、叶盛等,明清时有顾鼎臣、梁辰鱼、归有光、顾炎武、徐乾学等。

Image

沿桥一侧无门

徐乾学的哥哥徐元文考中状元,徐乾学本人和弟弟徐秉义均为探花,三兄弟并称为昆山三徐。他们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与其母亲顾氏的严教有直接关系,顾氏是顾炎武的妹妹,《徐氏家乘》说顾氏“训子极严”,并且具体描绘了她督促儿子们读书时的情况:“4所读之书,必令背诵,师或他出,即亲为训读;常潜至书室听子谈论,如讲经史则喜,间或语博塞游戏事,则怒而责,至加忧楚。”

在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下,徐家不但三子登科,到徐乾学的子弟时,又实现了五子登科,由此也印证了昆山一地文风之盛。徐乾学的舅舅顾炎武年轻时也在昆山县学读书,为此他写过一篇《书孔庙两庑位次考后》,他在此文中写道:“予居苏之昆山。崇祯初,先师庙东西两庑坏。予时为博士弟子,一日过之,见神位在瓦砾中,与同学二三生拾取,命工修完,奉之东斋,告于邑之长官。越二年,始复其故。”

Image

顺此路前行

明崇祯初年,昆山孔庙大成殿两侧的两庑因年久失修坍塌了,某天,顾炎武进文庙内探视,他在瓦砾中看到了一些先贤神位牌,顾炎武觉得这种状态有失对先贤的崇敬之心,于是他招呼几位同学从中一一捡拾出来。他们将破损的神位修补完好,而后把这些牌位放到了县教谕的办公室内,并且把文庙两庑倒塌的情况报告给了当地的父母官。过了两年,两庑得以修复完成,牌位归于原处。

顾炎武写此文的意思主要是谈牌位的顺序,他在此文中说:“因考《史记》《家语》及今代《阙里》之书,多有不同,以《大明会典》为定。而友人归生庄作《两庑位次考》一通,受而藏之几五十年。来关中,得郃阳宁生浤《丁祭考义》,亦崇祯中作,大略相同。”

Image

终于进入停车场

因为入两庑的先贤历代有增减,排前排后有一定的变化,故历史书中所载略有不同。顾炎武说他的朋友归庄写过一篇《两庑位次考》,专门研究两庑先贤的排座次问题。该文稿藏在顾炎武家近五十年之久,后来顾炎武前往关中地区,又得到了宁浤的《丁祭考义》,此文也作于崇祯年间,文中所讲位次与归庄所作基本相同。但顾炎武还是在该文中对排次问题提出了质疑:“然两庑位东西相对,以次列及门弟子毕,而后及左氏、公羊、谷梁三子暨汉以下诸儒,此旧制也。嘉靖九年,采诸臣之议,有黜者,有改祀者,于是东庑之弟子三十三,而西庑二十九。左丘明跻秦非之上,伏胜跻颜哙之上,孔安国跻谷梁赤之上,而自此以下,时代先后大率倒误。当日东西之位仍如旧次,虽有阙者而不复更移,盖亦知二郑、贾、服诸儒传经之功不可没,而有待于异日之重议,此秉礼者之微意也。”

Image

古树

因为嘉靖年间对哪些前贤能文庙陪祀做了重大改变,改变后剩余的先贤却没有按照时代进行位次排列,但顾炎武在文中没有提到昆山文庙两庑牌位的排序方式是怎样的,否则在复原昆山文庙时,就多了一份可靠的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