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鸟——白眼潜鸭

 新用户0016a70X 2021-06-23

白眼潜鸭(学名:Aythya nyroca)属中型潜鸭,个体比红头潜鸭小,和凤头潜鸭差不多。体长33-43厘米,体重0.5千克以上不到1千克。雄鸟头、颈、胸暗栗色,颈基部有一不明显的黑褐色领环;眼白色,上体暗褐色,上腹和尾下覆羽白色,翼镜和翼下覆羽亦为白色,两胁红褐色,肛区两侧黑色。雌鸟与雄鸟基本相似,但色较暗些。

   描述:中等体型(41厘米)的全深色型鸭。仅眼及尾下羽白色。雄鸟头、颈、胸及两胁浓栗色,眼白色;雌鸟暗烟褐色,眼色淡。侧看头部羽冠高耸。飞行时,飞羽为白色带狭窄黑色后缘。雄雌两性与雌凤头潜鸭区别在于白色尾下覆羽(有时也见于雌凤头潜鸭),头形有异,缺少头顶冠羽,嘴上无黑色次端带。与青头潜鸭区别在两胁少白色。 虹膜-雄鸟白色,雌鸟褐色;嘴-蓝灰;脚-灰色。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为地方性常见至罕见。繁殖在新疆西部,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新疆南部零散湖泊,也可能于中国西部的一些地方。越冬于长江中游地区、云南西北部,迁徙时见于其他地区。迷鸟及至河北及山东

习性:栖居于沼泽及淡水湖泊。冬季也活动于河口及沿海泻湖。怯生谨慎,成对或成小群。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大的湖泊、水流缓慢的江河、河口、海湾和河口三角洲。

属迁徙性鸟类。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中旬从繁殖地开始南迁。迁徙时成群,常成十多只至几十只的小群,很少有上百只的大群。

习性白眼潜鸭是古北界南部典型的淡水潜鸭,极善潜水,但在水下停留时间不长。常在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水面活动,并潜伏于其中。性胆小而机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仅在繁殖后的换羽期和迁徙期才集成较大的群体。

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为各类水生植物的球茎、叶、芽、嫩枝和种子。也食动物性食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蠕虫以及蛙和小鱼等。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

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白眼潜鸭迁到繁殖地时已基本成对,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水边浅水处芦苇丛或蒲草丛中,属浮巢,通常漂浮于水草丛间或半固定于水草上,可随水面涨落而起落。也营巢于水域附近草地上。巢由干的植物茎叶构成,内垫有大量绒羽。

每窝产卵通常7-11枚,偶尔有多至14枚的。刚产出的卵淡绿色或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淡褐色,大小为44.8-47.9mm×35-37mm,平均47mm×36.2mm。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前往换羽地换羽,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在雌鸟抚育下经过50-60天即能飞翔。

白眼潜鸭在中国内蒙古和西北地区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潜鸭,但已经很少见。据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仅见到1040只。

文字参考网络,图片2017年5月拍摄于澳大利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