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六经辨证思想及方法有助于我们一步一步接近疾病的本质

 经方人生 2021-06-23

作者:张佳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但是也正是这两个特点在临床上为学习者带来很多困惑。

胡希恕胡老提出六经辨证思想,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马家驹老师进一步归纳提出“两个病性、三个病位”的辨证思想,进一步为学习者理清思路,正如《医宗金鉴》里所言“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这种辨证体系执简驭繁,具有事半功倍之效。下面通过一病案分享自己经方学习的实践及思考。

患者张某,男,55岁,昨日夜间受凉后出现恶寒、流清涕、打喷嚏、有汗、无发热、声音嘶哑、咽痛,无口干口苦,二便正常,舌略红,苔黄腻。

处方:

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15g生石膏25g

颗粒3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

按:临证先辨病性,再辨病位,两个病性三个病位,确定六经,继辨方证。本患者中年男性,形体壮实,受凉后出现恶寒、流清涕、打喷嚏、汗出,六经辨证为太阳病,患者有汗属桂枝汤证。同时患者声音嘶哑、咽痛,舌质红,苔黄腻,为入里化热,无大便干,属阳明经证,整体辨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以桂枝汤加生石膏。

患者服药第三天,恶寒、流清涕、声音嘶哑及咽痛好转,仍有汗,出现咳嗽,咳痰,痰多,黄色黏痰,无口干口苦,二便调。

处方:

麻黄5g炒苦杏仁9g生石膏30g甘草9g黄芩10g柴胡10g金银花10g桑白皮10g桔梗9g

颗粒3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

按:患者第一次服药后表证减轻,恶寒、流清涕、声音嘶哑有明显好转,但仍存在表证,同时里热内阻于肺,肺热雍盛则咳嗽咳痰,咳黄色黏痰,仍属太阳阳明合病,太阳表证较轻,阳明里热重,故以麻杏石甘汤为主,佐以黄芩、桑白皮、金银花等药,辛凉宣泄,清肺止咳,患者服药3剂而愈。

通过应用经方对此患者进行治疗,更加增加了应用经方治病的信心,同时对本病历也存在一些疑问及思考:

①患者首诊时已咽痛明显,是否加大生石膏用量或者增加清热药会有助于恢复,或许里热就不会进一步加重。

②患者第二次就诊时恶寒、流清涕、打喷嚏等表证较前好转,但仍有汗出,麻黄是发汗峻剂,那么此处用麻黄是否合适?

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伤寒论》(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性子甘草石膏汤。

两条文均有汗出,但仍用了麻黄,这体现了麻黄和石膏两个药的配合,麻黄辛温,属发汗峻剂,石膏辛甘微寒,其辛能发散,寒能清热且约束麻黄的发汗作用。此处用麻黄5g合生石膏30g,既可以辛散解表,又不至于发汗太过。

③通过学习胡希恕先生经方辨证思想,自己亲自应用经方治病,体会到六经辨证的精髓,即胡希恕先生强调在临床应用中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有是证用是方,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强调方证相应。而马家驹老师归纳的两个病性、三个病位有助于我们更精准辨六经、辨方证。

运用六经辨证思想及方法有助于我们一步一步接近疾病的本质,但是要精确的把握这种辨证思想及熟练的应用经方及相应药物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