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旭升 | 夏收见闻忧思录

 时光捡漏 2021-06-23

“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民以食为天,粮食的珍贵不言而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耕地面积达18亿亩,农业是立国之本,三农问题更是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事,不容小觑。然而今年夏收,我却看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农村之忧


进入六月,广袤的西府大地到处翻滚着金黄色的麦浪,空气里弥漫着麦子即将成熟的味儿。夏收即将开始了,周五下午下班后,我急匆匆地去超市买了些生活必需品,想天黑前回家,打扫卫生,做一些夏收前的准备工作。谁曾想还不到六点,就没有公交车了。一打听才知道,由于农村人口锐减,公交车也调整了车次,由原来的每隔十五分钟发车一次变成了间隔半个小时,最后一趟也原来的六点一十调整到了五点四十,只好扫兴而归。
第二天早晨起了一个大早,赶忙回家,打扫完卫生,发现家里连一包卫生纸都没有,就去村里的小商店买纸。谁曾想三百多人的村子里竟然连一个商店都没有了。无所事事,就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发现竟然有许多人家的大门前荒草萋萋,大门紧锁。偶尔遇到几个人,也多是年逾花甲的老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古人笔下描绘的美丽田园景象,而如今的农村的凋敝情景真的令人瞠目。
在我的记忆里,以前的乡村很热闹,早晚都能听到鸡鸣狗吠、猪哼羊咩、牛哞鸭嘎嘎。吃饭时节,炊烟袅袅。大忙季节,田地里到处流动着忙碌的背影,而孩子们则打打闹闹,哭的哭,喊的喊,骂的骂,充满着生气。而如今这种景象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偶尔出现。
通过走访得知,现在的农村不只是商店等服务业凋敝,就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令人担忧。调查发现,偌大的一个学校,中小学生加在一起才八十多人。而学校建的相当漂亮,硬件设施齐全,每个教室里也都配齐了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诸如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等功能部室多达二十多个,可是软实力不足,学生少了,没有了人气,师生的教与学缺乏竞争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没有了热情,这样的教育,效果能好到哪儿去呢?
             

农业之忧


今年夏收,我全程参与,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不易。去年由于三伏天降水偏少,埋在土壤中的秸秆没有充分熟化,滋生了大量害虫,致使麦根被咬断,大部分田块缺苗严重,导致减产。而 今年小麦在生长期遭遇低温天气,打花期又遭遇多日的连阴雨,后来又遭到了冰雹虐杀,熟化时又滋生了条锈病,导致大面积减产。由于生病,小麦提前进入收割期,一夜之间,整个西府地区的小麦齐刷刷的黄了,导致割麦机紧缺,为了割麦,把粮食看做命根子的农人,龙口夺食,连饭都顾不上吃,紧紧跟在割麦机后,拿出儿女们平时孝敬他们的高档烟,陪着笑脸,央求司机割麦,有的一跟就是一整天。即使这样,还有大量的小麦没有来得及收割,再次遭遇连阴雨,小麦都发芽了。辛辛苦苦等了一年,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真是欲哭无泪啊。
当然,今年的现象只是个案,但近年来农业收益持续低迷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在丰年,辛苦一年的所得还不如在外打一个多月的工,在物价翻了好几倍的情况下,小麦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一元一左右,面对天价房价、彩礼等,谁还敢把全部的赌注压在农业收入上啊?所以进城务工就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首选,因此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
                   

农民之忧


这次回家夏收,我发现常年在家种地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青壮年很少看到,他们即使回来,也是迫于父辈的压力不得已违心的回来。他们不是来夏收的,更像是一次野外旅行,后备箱里备足了弹药,应有尽有。夏收对于他们来说无非就是帮父母支付了割麦款和三轮车的拉运费。大忙季节,晚上唱歌、吃烤肉、喝啤酒成了他们消遣的主要方式。当然,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这样做本无可厚非,相反还可以看做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从深层次上分析,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对土地缺乏认知,对农业缺乏感情,不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表现。
老一辈农民之所以坚守着这最后的阵地,是因为他们挨过饿,受过苦,种地是一种守望,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们从祖辈那里就知道,地荒了会遭天谴的,撂荒土地就是忘本,所以即使再富有,也明知种地亏本,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耕云种月。
如今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新一代的农民改变了固守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经济观念,离开了生养他的土地,来到了陌生的城市打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虽然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工作辛苦,但他们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月底还能领到足够的工资,一年的收入比种地不知强了多少倍,所以他们或租房暂居,或买房住进高楼大厦,心安理得的过起了城市人的生活,不愿回农村,不愿再与泥土打交道,这是农村人口锐减的根本原因。
然而,当老一代农民逐渐老去,他们想种地也没有力气在种了,他们的子孙从小就被送到城里读书,根本不知道他们吃的面粉是哪里来的,自然就对土地,对农村失去了感情,再过几十年,谁是种地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的进城务工,农村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爱,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教育,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极为不利。那些留守老人也由于长期得不到温暖,发病时不能及时就医,无人照顾,导致悲剧发生。
对于三农问题,国家也一直很重视,多年来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比如减免农业税,粮食实行保护价,加大农业投入,兴修水利,铺筑公路,改善民居环境,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学生实行营养餐等,但是农村为什么还是留不住人呢?我想,其主要原因城乡差别,这一条暂时无法填平的鸿沟。
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已迫在眉睫。对于农业,政府应不断加大投入,监管和控制化肥、种子、农药、农机等的质量和价格,降低农民在生产资料上的投入。同时继续执行粮食保护价,实行粮食补贴,稳定并逐步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在政策上更应立足我国农业实际,为农业大开绿灯,不要再出现像河北邢台割麦喷水降尘等这样的奇葩事了。
对于农村,新农村建设配套设施要软件和硬件兼顾,在改善民居环境时,要注重绿化,要有活动场所,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对于乡村医院,要加大设备投入,鼓励名医坐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对于乡村公办学校,国家更应采取保护措施,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制度,控制城区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以及挖优秀生源的现象,配齐师资力量,平衡城乡教育,缩小城乡差距。
对于农民,要进行多方面的专业培训,科技下乡,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实行多种经营模式。对于确实不愿再种地的农民,要动员他们摒弃小农意识,流转土地,鼓励社会精英来农村建庄园,当农场主,实行大片耕作,让现代化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其作用,减少人力投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国际社会的形势变幻莫测,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记得国家领导人曾说过,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因此,绝不可忽视三农这一立国之本,因为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是国家的命脉之所在。

END


作者简介

卢旭升,网名永不言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在闲暇之余,徜徉于文学殿堂,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描写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聊以自娱,倍感开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