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玮、杨文广的筹边和安远城的修筑

 新用户0334swDy 2021-06-23

    曹玮在西北积极筹边,稳定和开拓西部边疆,对大宋王朝的边疆稳定和开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曹玮在西北筹边的经历从太宗淳化三年(993年)19岁兼任渭州知州的992年开始,一直到去世前,除了1021年至1025年几年时间不在西北任职,将近四十年的军事生涯大部分都在西北

       曹玮生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六月二十日(7月22日 ),为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第四子 ,曹彬任武宁军、天平军节度使时,曹玮都在军中任牙内都虞候。他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尤精于《左氏春秋》。咸平二年(999年,这一年杨文广生),曹彬病重,真宗亲自前往看望,并向他询问后事,曹彬回答说:“臣无事可言。”在真宗追问下,才说:“臣的两个儿子才能可用,臣如果要荐举亲故,他们都堪为将。”真宗问他们谁优谁劣,曹彬回答说:“曹璨不如曹玮。”曹彬去世后,曹玮请求为父服丧,真宗不允,改任他为阁门通事舍人,又调任西上阁门副使,转知镇戎军。从此开始为宋王朝镇守西部边疆,是宋王朝著名将领之一。镇戎军治所在今固原。辖境相当今宁夏固原一带。金大定中升为州,蒙古改名原州。宋庆历初西夏败宋军于此。和议后宋在此置榷场,与西夏互市。

    曹玮在西北的军事经历如下:景德元年(1004)至天禧五年(1021年)八月,曹玮徙任镇定都部署景德元年(1004年),李继迁死后,曹玮立即上奏朝廷,希望能乘此机会攻灭李氏,但其子李德明非常狡猾,假意卑躬屈膝讨好朝廷,而朝廷想以恩惠来招抚,丧失了大好机会,酿成日后的李元昊叛乱。当时河西大族延家、妙娥、熟鬼等不少当地部落都企图归顺北宋,但诸将十分犹豫,怕得罪李德明而不敢接纳。曹玮亲自率兵进入天都山,将延家妙等接纳归降,削弱了李氏的力量,李德明也摄于曹玮威名不敢挑衅。不久,曹玮又和另一位名将秦翰合作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于是陇山诸族皆来献地。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曹玮被征召还朝,任西上合门使、邠宁环庆路兵马都钤辖兼知邠州。 同年,真宗东封泰山,曹玮因而调任东上合门使。真宗因他熟知河北事物,便任命曹玮为高州刺史、真定府定州路都钤辖。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三月,调任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 曹玮曾绘制泾原、环庆两路的山川城郭、战守险要之处进献朝廷,真宗留一份在枢密院,把另一份交付这两路保存,让诸将出兵都按此图来商议。同年八月,调任泾原路钤辖。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西祀汾阴,调曹玮为四方馆使。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曹玮上疏,请求真宗按照旧例,另派他人知渭州,真宗不允。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十二月,曹玮发兵夜袭违命的原州界藏才族,斩获甚多。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十一月,加引进使,建威远寨。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七月,曹玮请求暂回京师看望母亲,真宗同意。  九月,曹玮升任领英州团练使、知秦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及泾原、仪、渭州、镇戎军缘边安抚使,真宗命另铸安抚使之印赐给他。次年七月,曹玮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但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九月二十四日,曹玮率军在伏羌寨三都谷与李立遵作战。宋军“斩首千余级”,“擒七人”,宋军追奔20里至沙洲而还,缴获马牛、杂畜、器仗三万三千计。

    同年曹玮增修弓门、冶坊、、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洛门、威远等寨,浚壕凡三百八十里。

    天禧元年(1017年),建来远寨。

    天禧二年(1018年),建安远寨。三年,建宁远寨。

      天禧三年(1019年),李德明率兵攻柔远砦,都巡检杨承吉战败,死伤甚多。真宗得知后,立即任命曹玮为华州观察使、鄜延路副都总管、环、庆、秦等州缘边巡检安抚使。委乞、骨咩、大门等族听说曹玮到任后,有一千多落率众归附。 同年七月,曹玮长兄曹璨在东京去世,曹玮闻讯后请求暂赴京师,真宗优诏不准。

      天禧三年(1019年),李德明率兵攻柔远砦,都巡检杨承吉战败,死伤甚多。真宗得知后,立即任命曹玮为华州观察使、鄜延路副都总管、环、庆、秦等州缘边巡检安抚使。委乞、骨咩、大门等族听说曹玮到任后,有一千多落率众归附 。同年七月,曹玮长兄曹璨在东京去世,曹玮闻讯后请求暂赴京师,真宗优诏不准。

       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曹玮受拜宣徽北院使、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签书枢密院事,开北宋签书并兼领藩镇之例。同年,宰相丁谓等人诬陷寇凖而使其罢相,连遭贬谪。丁谓厌恶曹玮不依附自己,便诬陷他是寇凖党羽。曹玮遂被改为宣徽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兼管勾秦州兵马。当时边境都上言多言称唃厮啰又作文法,害怕其再为边患,只有曹玮上奏称其文法已散,没有什么好忧虑的。

      天禧五年(1021年)八月,曹玮徙任镇定都部署。从此离开西部,但是天圣四年(1026年),知永兴军,负责边防,但因病未成行,又拜昭武军节度使、知天雄军。 次年,因病守河阳军,数月后,任真定路马步军都部署、定州都总管。

天圣七年(1029年),又改任彰武军节度使。

       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甲戌(2月21日),曹玮逝世,享年五十八岁,仁宗闻讯后,为他辍朝二日 追赠侍中,谥号“武穆”。

       曹玮是北宋著名的御边将领,他不仅在当时威震西北边疆,而且对后代的筹边防御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他所制定的备边措施,大多为后世所沿用,成为一代备边之法。他的筹边措施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内容:

       一、修筑城寨:北宋西北边防地区的宋军以步兵为主,和游牧民族骑兵交手比较吃亏,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曹玮到任后修筑堡垒,开挖战壕,防御为之改观。曹玮在边境修了很多防御工事,对巩固边防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宋哲宗时,名将章楶评论他修建的防御工事“捍蔽坚全,至今蒙利”。

       二、疏浚堑壕:针对北宋西北马源不足、西北精锐骑兵无几而边防无险的状况,曹玮在知镇戎军时,从军界始,循陇山而东,刳边濠数百里,将边濠与古长城堑连为一体,以阻止善射的西夏骑兵驱驰而下。后在秦州,又“浚濠三百八十里”、“深广丈五尺,山险不可堑者,因其峭绝治之”,虽工程浩大,而“工费不出民”,受到宋廷嘉奖。秦州镇边濠的修成,实际上等于又在秦陇一带筑起了一道长城。

      三、招置弓箭手屯田:曹玮重视当地民兵建设,招募“弓箭手”,按武功好坏给其土地,官军几乎很少给他们给养,但这些人因为有了土地,一旦敌人入侵,事关切身利益,作战时候最为勇猛,甚至超过了禁军。对于蕃军原来宋军对其管理比较混乱,曹玮对他们的编制、官衔、军饷做了制度化,正规化,提高了蕃军战斗力。其后范仲淹、种世衡等组织蕃汉弓箭手获得成功,在御夏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绥抚夷落:曹玮久镇西北,虽功勋卓著,但他对入侵民族及周边部落并不是全以兵威相服,主要还是以恩德绥抚,笼络羁縻,以争取周边民族及部落的诚心归附。自五代以来,秦州一直纷扰多事,而吐蕃部落与北宋在边疆上冲突不断。至曹玮至秦州时,吐蕃部落犯边更加频繁,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吐蕃宗哥族首领唃厮啰、李立遵、赏样丹、鱼角蝉等不断“聚为文法”,入寇秦边。曹玮一方面积极备边粉碎吐蕃入侵阴谋,另一方面不断对周边夷落施以恩惠,对于愿意归顺的蕃部待遇亦优。对待沿边熟户,曹玮则更注意笼络,使之成为屏障西陲的藩篱。他采取措施一方面禁止边民收买熟户田土,另一方面将边民所买之田退还,使熟户有安身立命之地。对待叛逃西夏的熟户,边将多行杀戮,曹玮知秦州时,却以招安的形式“令入马赎罪”,使大量叛羌得以返回家园。曹玮的这一系列举措收到了很大的效果,熟户蕃民都对他十分感戴。他每到一处,就有大量蕃民归附,就连一向与宋为敌的李立遵在曹玮的感召之下也上言:“愿罢兵,岁入贡,约蕃汉为一家”。自此之后,秦州之西数十年无吐蕃之患,蕃汉行甥舅之好,边境无风尘之警,以致秦民“愿刊石颂功,以信不朽”。

     综合《宋史*曹玮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提供的资料,看看曹玮在秦州修筑堡寨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安远寨的修筑时间和明确是谁主持修筑了。大中祥符九年(1016)知秦州曹玮增修弓门、冶坊、穰、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洛门、威远等寨,浚壕凡三百八十里。

     天禧元年建来远寨,天禧二年建安远寨。曹玮在赛州实际建立的寨堡在10至17座之间,

    我们再来看看杨文广在西北御边的经历。 杨文广也是北宋名将,据《宋史 杨文广传》记载,杨文广的主要经历如下:。 

       杨文广生于咸平二年(999)卒于熙宁七年(1074),白寿彝认为他是杨延昭的第三子(曾巩《隆平集》云:“诏录其子传永、德征、文广有差。”),以父因入官,任侍卫亲军龙卫(骑军)。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文广父亲杨延昭在高阳关副都部署任上去世,杨文广以父荫得入官,任侍卫亲军龙卫(骑军)。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次年正月,范仲淹罢相,出任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在此期间,范仲淹和杨文广有过交谈,对他的军事才能感到惊奇,将他置于麾下。

      杨文广从庆历六年(1046年)至皇祐四年的几年时间里仕途任职不详。宋仁宗赵祯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征讨盘据邕州(今广西南宁市)的蛮族首领侬智高的叛乱。狄青挑选陕西兵马赶赴广南两路助战,杨文广跟随狄青征讨,一说因功升迁为德顺军(今宁夏隆德县)的知军(州官为知州,府官为知府,军官为知军),一说就是顺德军知军,关于任广西钤辖(即广西临时战区的统兵官),曾任宣州(今广西宜山县)知州、邕州知州之经历,史学界也有争议,此不赘述。(参见《岭南学报》2000年10月刊何冠环文章《北宋杨家将第三代传人杨文广事迹考》)

       宋英宗赵曙继位后的治平年间(1064-1067),朝廷评议各地将领,赵曙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宋史*杨文广传》)将其擢升为成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这是京师禁军侍卫司步骑兵的指挥官,曾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武官职位,领兵超过一万人,然而英宗时,却只是个武将虚衔,并无实际权力。后来,杨文广升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宋设置的诸州防御使,无职掌、无定员,不驻本州,仅为武臣之寄禄官。后任秦凤路(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部及南部)副都总管。这是个带兵的高级将领,每路的军事统率机构有两个,一个是马步军都总管司,长官为都总管(由节度使充任),副职为副都总管。相当于现在大军区的副司令。

      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年)陕西经略使韩琦奏请修建城堡,保护秦州西北边境的居民,防范西夏党项人的入侵,朝廷准奏。七月,韩琦派时任秦凤路副都总管的杨文广前往离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大约一百八十五里的地方修筑筚篥城。由于先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党项人都会出兵破毁工程。于是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策略,扬言要到某地修建喷珠城,西夏军队前去破坏,杨文广即率部急奔筚篥,全面部署防务,次日清晨,上当扑了个空的西夏军终于赶到筚篥。然而见到宋军防守严密,无法推进,只好退兵。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杨文广改任鄜州(今陕西 富县)权知州——代理知州。以后又自西北边防移向河北边防,任定州路(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候——又回到了当年他的祖父和父亲效命的地方。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约三十年辽宋边境又其争端——早在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1042年),辽兴宗耶律宗真见宋朝屡为西夏所败,乘机要挟,要求宋朝割让晋阳及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这个晋阳并不是今山西太原市所在地,因为假设的确是该地,则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两者相距何止千里,又怎止十县?然而《宋史》及《续资治通鉴》都如此说:“晋阳及瓦桥以南十县”,今疑“晋阳”应为“高阳”,高阳在今河北雄县南五六十里,正是河北边关所在地,附近有雄州、高阳、莫州、博野、保州、容城、保定军、安肃、望都、遂城、霸州,方圆约一万平方公里,估计辽朝所索之地应该为该地。仁宗赵祯急命大臣富弼前往交涉,又增加“岁币”二十万(银十万,绢十万),终于再得到三十年的“和平”岁月。如今,辽朝遣使到宋朝,争河东地界。定州路副都总管杨文广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朝廷还没有来得及审批和回复,当年的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享年75岁。他死后,朝廷追赠为同州观察使。

       明确了曹玮和杨文广的经历,特别是在秦州的经历,我们再来看看安远寨的修筑情况。

    宋代的城寨堡屯,即是一种防御设施,又是一定级别的行政单位和军事组织,城寨建制相当于当时的县,其所辖范围较广,人口也多。堡、屯的规模很小,多以百人为额外(如却敌御边、收复失地、安辑边民、从事生产、争夺边地熟户藩部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补给问题而进行的屯田、护耕和保护运粮通道的安全。

    宋代堡寨异地同名较多,名为安远寨的就有两处,一处在延州,一处在秦州。秦州安远地处秦州一百二十五里,《元丰九域志》:“(秦州)寨七,......安远,州西北一百二十五里。”《宋史*地理》卷87记载:“秦州又有安远等五寨,定边、绥远二寨,熙宁八年,废为镇,属陇州,其后复为寨。”又卷191载:“秦凤路,......安远寨,二十三门,二十三大部族,一百二十六姓,一百二十六小族,总兵马五千三百五十。”宋天禧二年(1018年)曹玮任秦州知州时置安远寨,以西夏常北来入侵,取“安其远方”之意。

从以上曹玮和杨文广的军事生涯就可以看出,曹玮和杨文广都曾经在秦州任职和修筑堡寨,但是安远寨修筑的天禧二年(1018年),秦州知州是曹玮,当时的杨文广还只是十八岁的一个无名小卒,根本不具备修筑寨堡的条件。现在许多介绍甘谷文史的文章都把安远城说成是杨文广所筑,或者说成是杨文广的部下所筑,从曹玮和杨文广的经历中,我们就可以认定,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安远城绝非杨文广或者杨文广的部下所筑,而是曹玮所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