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月,杨梅

 古典书城 2021-06-23



六月末,
滚烫的夏天已经来了,
隔着玻璃看外面的景色,
万里无云,阳光刺眼,
是不用出门都能感受到的炎热。
 
这时若能从冰箱里拿出一碗冰杨梅,
拈起一颗放入嘴中,
冰凉又酸甜的红色小球,
在口中滚动,
仿佛解暑的仙丹,
酸酸甜甜,冰爽消汗。


01
杨梅,至味

渰历三家市,梅垂万颗酸。
烽池看火树,嵝室试金丹。
风露盈篮重,冰霜透齿寒。
它杨应不类,留与子云看。
——岳珂《杨梅》

杨梅和西瓜一样,
是属于夏天的水果,
后者是酣畅淋漓的舒爽,
前者则是酸甜精致的清凉。
 
李白曾在《梁园吟》中写:
“玉盘杨梅为君设, 吴盐如花皎白雪”
拈一撮白盐撒在杨梅上,
中和酸味,更显清甜。
谁说诗仙不食人间烟火?
在食杨梅这件事上,
太白竟也是个行家。
 


苏东坡这个“吃货”词人,
曾写“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尝到杨梅之后,又即时作词:
“闽广荔枝,西凉葡萄,
未若吴越杨梅。”
吃一个爱一个,
果然是东坡。
 
这些词句只是听来,
自然没什么感受。
须得把这红彤彤的小果放入口中,
一口咬下,果浆在口中喷薄,
连嘴唇上都挂着些紫红色的汁水。
这时再读起杨梅诗句,
才真正是感同身受,亲尝其味。
 


02
杨梅,记忆
 
杨梅是南方的果子,
每到成熟时,
满树或红或紫的果子缀在枝头,
一路走一路摘,
正如周瘦鹃所说:
“一路杨梅摘,无须问主人。”
 
对于北方人来说,
杨梅是千山万水奔赴而来的稀罕果子,
而对于南方人来说,
杨梅则是记忆里的味道。
 


浙江小说家王鲁彦
曾作一篇《故乡的杨梅》,
写杨梅的味道与形态,
句句在写杨梅,
却字字透着惆怅:

“没有十分成熟是酸带甜,
成熟了便单是甜。
这甜味可决不使人讨厌,
不但爱吃甜味的人尝了一下舍不得丢掉,
就连不爱吃甜味的人也会完全给它吸引住,
越吃越爱吃。 ”


味觉总是很奇妙,
明明世间只有酸甜苦辣咸,
却能记住千种万种的不同。
每当尝到一个熟悉的口味,
哪怕仅有一丝回味,
也能瞬间记起当时的画面。
 
顺着这条味觉的线,
回味起那年那日的欢笑与悠闲。
正如游子惦念母亲的饭菜,
虽今日处处可买到杨梅,
食杨梅再不是难事,
或许对于浙江人来说,
故乡的杨梅,
永远带着记忆里独特的酸甜。
 


03
杨梅,佳酿
 
邑有杨梅,大如杯碗,
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
以酿酒,号梅香酒,
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
——《林邑记》
 
中国人好酒,
故而万物皆可入酒。
酸酸甜甜的杨梅泡酒,
不仅味道极佳,
梅香四溢,生津解渴,
还有着治腹泻的奇效。
 
杨梅在酒中泡了许久之后,
味道不似新鲜时的酸甜浓烈,
吸饱了酒味,赶走了酸涩,
软烂甜美,酒香充盈。
 


泡好的杨梅酒是清亮的红色,
把杨梅内里的鲜红照单全收,
酒水红的自然而漂亮,
超越色素添加剂的小心机。
所以大人也不阻拦娃娃的馋嘴,
果酒而已,醉了就睡一觉,
万不会喝坏了身体。
 
人们常说如今的社交没有灵魂,
或许,一坛杨梅酒便是灵魂。
闲时约上两三好友,
对坐笑谈,畅饮佳酿。
比起尘世中的喧哗吵闹,
寻一安静处,对饮梅香酒,
才是真正的放松与治愈。
 


04
杨梅,佳果
 
素手不晶盘。垒起仙丸。红绡剪碎却成团。
逗得安排金粟遍,何似鸡冠。
味胜玉浆寒。只被宜酸。
莫将荔子一般看。色淡香消僝僽损,才到长安。
——王观《浪淘沙·杨梅》
 
人有百境,而生顺逆;
果有滋味,造化酸甜。
杨梅将酸甜融于一体,
是独一味二的消暑佳果。
或许因二者都熟于盛夏,
又同为圆润精致的可爱小果,
人们常把杨梅与荔枝并谈。
 
一个产自闽乡福建,
一个生于吴郡浙江,
荔枝甜美,杨梅酸甜,
的确难较高下。


故而古人有这样一句联句:
“闽乡玉女含冰雪,吴郡星郎驾火云。”
玉女星郎,冰雪火云,
化干戈为玉帛,
变竞争为美事佳谈。
 
即便没有荔枝为比对,
杨梅本身便是矛盾的个体,
聚酸甜为一体,却并不显违和。
若心情不佳,
则可尝到杨梅的蜜甜,
可口美味,治愈身心。
若生活顺遂,
则可品其甜中酸津,
给平凡琐事添些趣味。

 
生活便是如此,
酸甜相伴,福祸相依,
若平凡无起伏,
便也毫无乐趣。

须得有一些小小波折,
平添几分酸甜味道。
若此时生活不尽心意,
便多食几颗杨梅吧,
尝一点酸甜,享一刻清凉,
给心情以治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