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到高研院校友读书会107期第1/2篇文章
编辑 上海7期 春流 各位读书会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以书为伴,宁静致远。我是王静静,杭州1期学员。我的三个标签:民航从业者、读书会组织者、写作爱好者。大家平时有写作习惯的同学请在留言区打一个1,我来认识下今天咱们有多少同学是同道中人!正如黄老师所言,我也梦想有一天能写一本自己的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从2019年1月17日开始,我每天都在简书上日更,期间几乎没有间断过,累计写了46万字。写作确实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在职场中,写作能力成了我一件特别称手的兵器,平时工作中需要动笔的地方,我明显感觉写作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通过不间断的写作,我能感觉到我的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当我把自己写的东西讲给别人听,就会讲的特别流畅,这不就相当于咱们分享前写逐字稿嘛。因为每天都在记录生活,我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也似乎变好了,一年前发生的事至今还能回忆起来。但是,我越写就越觉得距离我出版一本书的梦想越来越远了!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太散,我个人无比信奉黄遵宪老先生提倡的“我手写我口”,所以我的写作风格多是以“形散神也散”的随笔见长。另一个原因是太短,通常篇幅只有几百字,基本不会超过1000字,而且我目前的工作状态极其忙碌,我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只有上班前的半小时,根本做不到像牛人那样每天写2500字。就在我越写越迷茫的时候,我有幸读到了张凯老师的新书《写作训练课》。可以说,正是这本书为我指明了写作的方向。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第一个心法叫“心里有底”,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有价值。我不知道多少人跟我一样,总感觉自己写的东西没有价值。以前,我很少主动去和别人分享我的文章,我用文字记录当下的所思所想以及我个人的成长历程,但我不认为这些东西对别人来说有什么价值。直到有一天,我一个小学同学给我发了一条信息,我这个同学是一个全职妈妈,一个人带着俩娃,每天都处在崩溃的边缘。她告诉我,她在简书上看到我写的文章,一直看到凌晨4点钟,还舍不得睡去。听她这么一说,我特别惊讶。她说:“你写得真好,解开了我不少心结和困扰,心情豁然开朗平和起来。”我真没想到,我平常随手写的这些文字,还能帮别人解开心结。用张凯老师的话说,写出给别人带来启发带来改变的文字,这就是写作的价值。你懂得的知识不是每个人都懂,没有人完全复制你的经验和经历,和别人分享你的所思所想,一定是有价值的。明白这一点特别重要,它帮我完成了心态上的转变:我开始相信写作不光是对自己有价值,对别人也是有价值的。从此,我开始主动去投稿,希望我的文字能被更多人看到。我学到的第二个心法叫“眼里有人”。这个心法是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读者是谁。张凯老师把写作比作创业,他说创业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客户是谁。写作也一样,在动笔之前,你要知道自己在跟谁说话,你的目标读者到底是谁。我以前写东西都是自顾自的来写,那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目标读者是谁,大部分时候是自己跟自己对话。为了打破这个魔咒,我曾经尝试用书信的方式来写作,写给我的家人,写给我的朋友,写给我的老师等等。但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书信只能是针对一个人,而不是某一类人,这个受众群体就会比较狭隘。自从我那位小学同学告诉我,她读了我的文章之后给她带来的一些改变。从此,我就把我的这位同学作为我的目标读者中的其中一类,现实生活一地鸡毛,急需一些正能量的激励。在下笔之前,我会想象我的文字正是为她写的。我在写作的时候,我想象着她正在屏幕前方阅读我写的文字。在写作的时候,你想象着你写的东西有人看和没人看,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如果你觉得你写的东西没有人看,那你很可能就写成意识流风格的文章。如果是你写的东西,你有一类特定的读者,那么在文字遣词造句和表达观点方面也会更加的严谨,更有交付意识。这是我第二个认知上的转变,我现在几乎很少写意识流的文章,而是侧重于帮助特定的人群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现在心里也有底了,眼里也有人了,这样就够了吗?还不够!我从这本书里还学到了第三个心法叫“过程有序”。写作也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流程。书中将写作分为六个步骤,分别是:确定主题、收集素材、整理素材、深度思考、设置框架、开始落笔。我才发现,原来写作不是只要下笔写就行了,而是像做菜一样,先确定菜品,然后是准备食材,洗菜切菜,把菜配好,最后是按照工序把食材下锅。可以说,想做好一道菜品,中间的步骤一步都不能省。我过去写作都是想到哪写到哪,几乎很少有规划,也不去查资料。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改变,通过大量主题式阅读,把一类问题吃透。从目前来看,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一是让我带着问题去阅读,二是让我带着目的去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不会太散,逻辑也会更加严谨。2. 眼里有人。写作要有明确的对象感,知道自己是为谁而写。3. 过程有序。写作要遵循正确的流程,要像做菜一样去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