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皇室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

 风中不凌乱rsmb 2021-06-24

唐朝皇室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

                张念瑜

【提要】唐朝长安的宫殿建筑群庞大,皇城、宫城、大明宫、兴庆宫占地5544518平方米。明清的北京故宫占地只有它们的13.07%。这体现着盛世的气势和奢侈。

为皇帝工作生活服务的机构是参照国家的三省六部行政体制设置的,人员编制16667人。后宫内官人员编制为300-500人,编制是逐步减少的,但后宫围困了数以万计的女人。唐代后宫是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腌臜之地。

国家的军队和皇帝私人的军队共同警卫着京师和皇室,但可能是由于君臣互不信任,导致警卫京师的兵力不足,安禄山、吐番曾攻占长安,皇城最终没有抵抗黄巢的进攻而导致唐朝灭亡。

 唐代的君权、皇族力量与政治的盛衰关系密切。前期,皇位继承依靠武力竞争取胜;中期政治平稳,皇位由长子和平继承;晚期,皇位继承由宦官操纵。宫廷政治如困兽犹斗,野蛮残酷,无公开、正当的规则。中外的封建主义宫廷政治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的方式才能彻底改变,政治文明建设才能步入正轨。

长安(今西安)是古城。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今洛阳)迁移至此。隋朝开皇元年于此建设大兴城,唐朝易名为长安城。由图1-1)可见,皇城为长方形,皇城297820.8平方米;宫城(包括掖庭宫、太极宫、东宫)在皇城北,179159.04平方米。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在长安北侧的龙首原建设大明宫,龙朔三年(663年)建成。大明宫占地251942.4平方米[1]。大明宫和隋朝建筑的西内太极宫、唐玄宗建设的南内兴庆宫[2]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是唐皇室和中央机关所在地[3]。

   唐朝皇室机构与人员编制是君主专制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重点介绍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为皇帝工作生活服务的机构;二是皇帝的后宫;三是京师和皇宫的警卫机构;四是为太子服务的机构;五是诸王府公主邑司。整理此文目的是想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皇室到底有多大规模,其内部的结构如何。

  一、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

唐朝以三省六部一台为核心形成了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其中“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也在皇城办公,内侍省在宫城。但它们不是国家行政机关,是直接为皇帝个人工作生活服务的事务性机构。

秘书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4]。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秘书省为兰台,咸亨元年(670年)复旧;武则天天授(690-692年)初又将秘书省改为麟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旧。秘书局下辖著作局、太史局。“著作郎掌撰碑志、祝文、祭文,与佐郎分判局事。”太史局“掌察天文,稽历数”[5]。武则天时称太史局为浑天监及浑仪监,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太史监。开元元年(758年)建置司天台,不隶秘书省,成为独立的国家天文机构。

   殿中省“掌乘舆服御之政令,总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六局之官属。”[6]

内侍省“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制令。惣掖庭(掖庭局)、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五局之官属。”[7]掖庭局“掌宫人簿帐、女工”;宫闱局“掌侍宫闱,出入管钥”; 奚官局“掌奚隶、工役、宫官之品”; 内仆局“掌中宫车乘。皇后出,则令居左、丞居右,夹引。”;内府局“掌中藏宝货给纳之数,及供灯烛、汤沐、张设。”[8]。

二、内官及宫女的人数

内官也是嫔妃[9]。实际上,内官是与外官相对应的。《周礼》《礼记》记载周代后宫制度的有关规定是:“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10]。“后”为正妻,其余的为妃嫔。隋朝开皇二年制定内官制度,参考《周礼》,省减其数。唐初沿袭隋制。“唐制:皇后而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是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是为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合二十七,是代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合八十一,是代御妻。”[11]。皇后与皇帝并列,皇后没有官级。唐高祖武德初年沿袭隋制,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制,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再次改制(见表1-2)。

内官制度在职能上参照“外官”制度来设计。皇后与皇帝并列,“以听天下之内治”。在官级上讲,若依初唐内官品阶论,夫人(四妃)位同外官三师、三公,九嫔位同尚书令,婕妤位同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诸卫大将军,美人位同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但从职能上讲,“夫人”相当于“三师”;“九嫔”相对于“三公”(见表1-2 )。“宫官”相当于外官的“尚书省”(见表1-3 )。

    宫官管辖尚官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每个局有四个司,共24个司。同时,设置“宫正”。

“宫正”相当于御史台,“宫正掌戒令、糺禁、谪罚之事。”[12]但是,皇帝们搜罗了多少女人在后宫,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根据史料,汉代皇帝有大量搜罗天下女人到后宫的记载[13]。唐代皇帝搜罗女人到后宫的记载就更多。据记载:“高祖率大军自下邽西上,经炀帝行宫园苑,悉罢之,宫女放还亲属。”[14];唐太宗也不例外:“八月癸亥,高祖传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癸酉,放掖庭宫女三千余人。”[15];唐中宗 “乙巳,则天传位于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宫……出宫女三千。”[16]。唐玄宗时期宫女人数达四万人。有关记载:“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宫禁,中官稍称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得门施棨戟。开元、天宝中,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品官黄衣已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馀人。”[17]

几千女人被困在后宫,必然造成人道主义灾难和后宫的斗乱。唐代统治者也采取放宫女的办法。唐肃宗曾放出宫女三千人[18];唐代宗永泰元年也外放出宫女千余人[19];宝历二年十二月敕:“在内宫女,宜放三千人,愿嫁及归近亲,并从所便,不须寻问。”[20]。白居易的《长恨歌》说:“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三、京城和皇宫的警卫机构

     唐代的兵役制与田赋制是紧密相关的。唐代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庸制,相应地实行府兵制[21]。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时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时自备武器和马匹,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随着均田制的衰败和瓦解,府兵制也走向衰落。723年 (开元十一年),府兵壮丁已逃亡殆尽,唐玄宗不得不下令停止府兵“番上”[22],并采纳了兵部尚书张说的意见,实行募兵制,建立“彍骑”(guō,qí)部队,用以解决京师的宿卫问题。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推行“两税制”,“方镇之兵”或“节度使之兵”普遍发展[23]。

在唐代前期,警卫京师长安和皇宫的军队为禁军。“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24]。南衙诸卫是府兵,是唐中央宿卫京师的主要武装力量,隶属于尚书省兵部,分隶十六卫;北衙禁军指的是屯驻于皇宫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的皇帝私兵,由皇帝和太子直辖。

南衙十六卫,唐初时称之为十六府。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改百官时正式定称为十六卫。在中央设十六卫,其中“十二卫”为府兵的领导机构,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又在全国范围设置“折冲府”;“十二卫”遥领天下657个折冲府(士以10人为火,50人为队,300人为团;1200兵为上折冲府,1000兵为中折冲府,800兵以下为下折冲府)[25],分领诸军府到长安“上番”(轮值)宿卫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十六卫”另外四卫是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也没落。738年,李林甫下令制止府兵来京服役。各折冲府虽然有兵额,但军士、戎器、粮食“并废”,“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十七日。畿县折冲府阙官。本县令摄判。其手力每府不得过一人。”[26]。十六卫仅作为仪饰之用,唐朝廷依恃的是“北衙禁军”。“十六卫”只剩下名号。

北衙禁军的基础是羽林军。唐前期,北衙有六军,即左右羽林军(662年)、左右龙武军(738年)、左右神武军(757年),由皇帝直辖。唐后期,北衙六军又与左右神策(765年)[27]、左右神威(786年)[28]合称左右十军。

北衙禁军的发展壮大是与府兵的衰落同步的。北衙禁军是永久服役的,又是皇室私军。这与国家的府兵有本质性的差别。唐建国后,高祖以太原从龙之兵3万作为皇宫宿卫,称“元从禁军”,又称父子军。他们终身为皇帝亲兵、子弟相补、待遇优厚。公元662年 (龙朔二年)置左右羽林军;685年(垂拱元年),“置左右羽林军。领羽林郎六千人。至天授二年(691年)二月三十日。改为左右羽林卫”[29]。在武后时期北衙禁军得到了加强,唐中宗期间 (656-710年),北衙禁军兵员超过10000人。738年(开元二十六年)置左右龙武军,左右龙武军官属同羽林军之制[30]。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置左右神武军。肃宗、代宗时,六军势力颇盛。“自肃宗以后,北军增置威武、长兴等军,名类颇多,而废置不一。惟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神威最盛,总曰左右十军矣。其后京畿之西,多以神策军镇之,皆有屯营。”[31](参见表1-4)。但“左右神策军”由宦官为统帅、并由其完全控制,因而,这些宦官在中晚唐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根据《唐六典》规定,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都设大将军各1人,正三品。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初置十六卫上将军[32],是虚职。其中左右卫掌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令,总诸曹、亲勋翊五府及折冲府。另外,北衙的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各设大将军1人,正二品,比南衙十六卫大将军的官级一级。

725年(开元十三年),开始以“彍骑”分隶十二卫,每卫一万兵,长安(京兆)六万六千兵,实行6人宿卫轮值“上番”[33]。但自天宝年(742-756年)以后,“彍骑之法又稍变废,……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34]。

四、太子东宫机构及人员编制

  东宫及东宫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治的基本内容之一。王朝皇帝的继承问题是产生东宫制度的根源。在唐朝不同时期,东宫制度变化很大。实际上,皇子被确立为皇太子并不等于就必须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前期,皇位是通过争夺而取得的;中期,皇位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和平继承的;晚期,由宦官拥立继承皇位(唐任伍,1990)。这种制度的变迁对唐朝的盛衰的影响是巨大的。

    太子东宫机构设置及官属人员编制是参照中央机构设计的,但规模要小得多。

 (一)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

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相对于皇帝的三师三公、三省六部(见表1-5)。

1.太子的三师、三少。

太子的“三师三少”相对皇帝的“三师三公”。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道德辅教太子者也,至于动静起居,言语视听,皆有以师焉。”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师之道德而教谕焉”;太子宾客,“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而先后焉。” [35]。

2.詹事府。

太子詹事府相当于皇帝的“尚书省”。詹事府詹事相当于尚书令与仆射之职。《唐六典》规定:“太子詹事之职,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举其纲纪,而修其职务;少詹事为之贰。”[36]太子詹事官级为正三品(《通典·职官·秩品五》),是东宫体系中的实权人物。统计显示,唐代太子詹事多北方世家子弟,不少人具有科举出身,尤以进士科为多。太子詹事作为朝廷的清要职位,也常被用为资深老臣荣退的岗位(李福长,姚波, 2018)。

3.左右春坊。

左、右春坊相当于皇帝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左庶子之职,掌侍从,赞相礼仪,驳正启奏,监省封题”;“右庶子之职,掌侍从左右,献纳启奏,宣传令言”显然,左春坊相当于门下省,右春坊相当于书省。左春坊编制64人;右春坊编制87人[37]。

(二)三寺、十率府

东宫的三寺、十率府在职能上相当于中央的九寺、五监和十六卫等事务性机构。

东宫的“三寺”为家令寺、率更寺、仆寺。根据唐制,家令寺“掌饮膳、仓储。总食官、典仓、司藏三署”[38];率更寺,“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 [39]仆寺,“掌车舆、乘骑、仪仗、丧葬,总厩牧署。”[40]

 秦朝设置率府官署,汉代沿袭。晋朝设置五率府,即左卫率、右卫率、前卫率、后卫率和中卫率。南北朝及隋迭有因革,至唐代乃有十率府。皆太子属官,掌东宫兵仗、仪卫及门禁、徼巡、斥候等事。

唐东宫十率府是仿中央的十六卫设置的。分别是:太子左右率府、左右司御率府、左右清道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此外,左右内率府统领亲府、勋府、翊府各一个,以及管辖外府即折冲府五个;左右司御率府与左右清道率府各领外府三个,不领内府,其余率府不领军府。

在东宫十率府之中,左右清道率府仿中央的左右金吾卫而设置,掌东宫内外以昼夜巡警之法;左右监门率府仿中央的左右监门卫而设置,其职能是掌管东宫门禁;左右内率府坊中央的左右千牛卫而设置,掌率东宫千牛、备身,待卫太子,并掌管兵仗、器物。

在唐朝前期,东宫十率府都有兵卒是府兵,东宫可以掌兵。但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和募兵制度的形成,东宫十率府与中央的南衙诸卫一样,成了闲散机构。

(三)太子东宫内官

太子是储君正式的封号。太子东宫内官的建制是仿照皇后制度而设置的。但其规格要低于皇后建制。

皇太子的正妻也称之为太子妃。太子妃的人选一般由皇帝为太子选定,太子妃除了身为皇太子的正妻之外,在皇太子继位之后,太子妃也将成为皇后,因此太子妃的出身和品行都是皇帝在议选时的重点。皇太子除太子妃之外,还有其他嫔妃官职,具体是:良娣2人,正三品;良媛6人,正四品;承徽10人,正五品;昭训16人,正七品;奉仪24人,正九品[41]。总共49人。

同时,东宫中也宫官,有司闺(下设掌正、掌书、掌筵三部门上,共17人)、司则(下设掌严、掌缝、掌藏三部门,共17人)、司馔(下设掌食、掌医、掌园三部门,共23人)[42]。

五、诸王府公主邑司

(一)诸王府官属设置及人员编制

 隋开皇(589-600年)中,制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至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其余废弃。唐建国后,唐高祖广封宗室从弟及侄数十人,皆封为郡王。唐太宗即位,问侍臣“遍封宗子”之事,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遍封”“不便”。并申明理由。太宗说:“理天下本为百姓,非欲劳百姓以养己之亲也。”于是,“率以属疏降爵,惟有功者数人得王,余并封县公。”[43]。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政府重新制定职官及秩品。根据《唐六典》的规定,皇帝的兄弟、儿子都封国,称之为亲王。亲王的嫡子继承者被称为“嗣王”;皇太子诸子并为郡王,亲王的继承者也封郡王;嗣王、郡王及特封王子孙承袭者,降授为国公[44];诸王、公、侯、伯、子、男的儿子犯罪了或病残了,可立嫡孙,如若没有嫡孙也可采取过继的办法[45]。外姓家族的人没有被封亲王的,但有被封为郡王的,如安禄山是东平郡王。

皇室成员不同的爵位有不同等级的食邑[46]。同时,亲王还将被封国,但中唐以后封国只是遥领,是虚职。637年(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任命荆王元景(李渊第六子)等21王为诸州都督、刺史,子孙代代承袭,非有大故,无或黜免。

但是,从中唐开始,亲王、嗣王、郡王不再有实权。唐玄宗有30子。710年(景云元年),封其长子琮为许昌郡,与真定王同封。先天元年(712年),进王郯,与郢王同封。开元四年(716年),领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十三年(725年),徙王庆,与忠、棣、荣、光、仪、颍、永、寿、延、盛、济十一王同封。十五年(727年),与十王并领节度,不出閤。琮以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47]。德宗十一子,“通王谌,始王,拜开府仪同三司。贞元九年(793年),领宣武节度大使,以李万荣为留后,二年徙河东,以李说为留后,皆不出閤。”[48]其中讲到“不出閤“。不出閤(gé),就是不离开王府,只是遥领,挂的是虚名。

按照唐制,亲王府各置官属,府官、国官,王未出阁则皆不置官(见表1-7)。

(二)公主邑司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49]。公元691年(天授二年),武太后又置皇孙官员。皇姑为大长公主,后亦谓之长长公主。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封国,视正一品。706年(神龙二年)敕:“公主府设官属。镇国太平公主仪比亲王。长宁、安乐唯不置长史,余并同亲王。宜城、新都、定安、金城等公主,非皇后生,官员减半。其金城公主以出降吐蕃,特宜置司马。”710年(景龙四年)六月,停公主府,依旧邑司[50]。

根据《唐六典》规定,公主邑司,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家财货出入、田园征封之事。其制度皆隶宗正[51]。

(三)诸王府公主官级、封地食邑

 亲王、嗣王、郡王、国公和公主们的食邑制度也是变化的。

 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庸制。亲王、嗣王、郡王、国公和公主也都分有永业田,武德元年、开元二十五和建中三年分田数量有一定差别(万国鼎,2011. p.173-174)。

关于亲王、嗣王、郡王、国公和公主的食邑问题,要理清“封食邑”、“食实封”、“虚封”等概念。在战国时期,食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秦汉行郡县制以后,食邑逐渐转变为直接由国家拨给俸禄,并且失去了其他政治、军事上的作用。汉代以后大多以“户”作为食邑分发的单位。自唐代起,食邑逐渐演化出实封和虚封,而“食实封”又成为一种政治奖励,虚封下食邑变成仅为家族荣誉的象征而无对食邑的任何权益。例如,《唐六典》规定:“亲王为正一品,食邑一万户”[52],这是虚封。《唐六典》指出:“然户邑率多虚名,其言食实封者,乃得真户。”[53]。在唐朝前期,食实封就是由州县与国官、邑司执帐共同收取“食邑”地租等赋税。三分之一的地租归亲王、嗣王、郡王、国公和公主[54] 780年实行“两税法”之后,亲王、嗣王、郡王、国公和公主们都是大地主了,不存在食邑的问题。

自至德二年(757年)至大历三年(768年),食实封者265家,食44860户[55]。但是,《新唐书》认为唐制的规定是:亲王封户800户,增至1000户;公主封300户,长公主止600户。高宗时,沛英豫三王、太平公主(武后所生),户始逾制。垂拱中(687年),太平至1200户。圣历初,相王、太平皆3000户,寿春等五王各300户。神龙初,相王、太平至5000户,卫王3000户千,温王2000户,寿春等王皆700户,嗣雍、衡阳、临淄、巴陵、中山王500户,安乐公主2000户,长宁1500户,宣城、宜城、宣安各1000户,相王女为县主,各300户。相王增至7000户,安乐3000户,长宁2500户,宜城以下2500户[56]。

我根据《新唐书》所提供的资料统计,唐一代有皇子230人,减去20个皇帝,有亲王210人,公主206人。无论是虚封还是实封都不是一个小数字。

六、结束语

唐朝皇室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皇室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宫中的男女老少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我花了几个星期,将唐朝皇室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等宫廷有关制度做了一个疏理。这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运作,正确认识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有帮助的。

    第一,唐朝宫殿建筑群庞大,体现着盛世的气势和奢侈。

唐代长安是由隋文帝杨坚修建的。唐建国后将隋大兴城易名为长安城,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在皇城,左宗庙,右社稷,内置百僚廨署。唐中央的三省和秘书省、殿中省、六部、九寺、五监、十六卫等军政机构都在皇城办公;宫城(包括掖庭宫、太极宫、东宫)与皇城是相通的,在皇城的北面。东宫和太极宫是太子的后宫和官属机构办公的地方,詹事府、三寺、三坊、十率府都在此办公。掖庭宫是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入宫劳动之处。掖庭宫北为太仓,南为内待省(宦官机构)。

皇城占地297820.8平方米;宫城占地179159.04平方米,大明宫占地251942.4平方米,兴庆宫占地4815595.8平方米,四者合计5544518.04平方米。明清的北京故宫占地只有1087亩,约724670.29平方米,只相当于唐代长官城的宫殿所占地面积的13.07%。实际上,隋唐实行的是两京制,长安为西京,东京为洛阳,洛阳还有宫殿。同时,唐朝官员达18805人(《文献通考》卷四十七),唐政府不为京官提供免费住房,但异地任官者的住宅及配套家具器物由政府提供,退休、离职号必须退还。这种做法基本上为以后各王朝所继承。也是就是说,唐政府建设的公用建筑和“公务员住宅”也是巨大的。

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率军攻入长安,与唐军交战三年,使得长安城“宫、庙、寺、署,焚荡殆尽”[57]。很多宫殿的面积、功能需要考古做进一步的证实。

第二,为皇帝工作生活服务的机构是参照国家的三省六部行政体制设置的。

唐朝内设的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相当于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宫官六尚相当于尚书省的六部。三省六尚人员编制16667人。

第三,唐朝按照《周礼》设置嫔妃和内官制度,但后宫总是导致人道主义灾难的腌臜之地。

唐朝借鉴隋朝,参照《周礼》制定内官制度。嫔妃和内官人员达300-500人。从唐初到盛唐,内官人员编制是逐步减少的,但皇帝病态性地搜罗女人进后宫的人数是不断增加的。唐太宗时放掖庭宫女3000多人,唐中宗时放出宫女3000多人,唐玄宗时期宫女人数达四万多人。显然,唐代后宫是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腌臜之地。

 第四,京城和皇宫的警卫机构设置是唐朝的一大败笔。

  唐代的兵制比较复杂,历史典籍记载也不是很详细,很多数据无从获得。

    唐代前期根据均田制和租调庸制,建立了府兵制。唐代府兵有内府和外府之分。内府即“三卫五府”,即亲卫、勋卫、翊卫,而勋卫、翊卫又分为一、二两府,内府卫士负责宫廷宿卫,外府即各折冲府。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府。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5府。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 800人。每军府管辖4-6个团(或称营),每团管辖2个旅,每旅管辖2个队,每队分为5个伙,每伙10人。但是,全国有多少折冲府,典籍记载不同。南宋陈傅良指出:“唐本志:置府六百三十四,关内二百六十一。苏勉《会要》:府六百三十四,关内二百六十一。《通鉴》从此数。而陆贽奏议诸府八百余所,而在关内殆五百。杜牧《罪言》:外开果毅、折冲府五百七十四。《通典》:折冲府五百九十三,镇二百,戍三百九十三。此其数之不同也。”[58]。全国府兵大约60-80万人左右。

警卫京都和皇室的武装力量包括诸卫府兵和皇家军。府兵是国家的军队,由尚书省兵部管辖,称之为南衙禁军;皇帝私人的军队称之为北衙禁军,由皇帝直接管辖。南衙禁军衰败与北衙禁军发展壮大是同步的。由于府兵制也是兵农合一体制,农民轮值宿卫。公元725年,警卫京都的“彍骑”府兵65000万,实行“六番”轮值,实际轮值的人数也就1万人左右。北衙六军的数据可得性差。我们根据表1-4估计为2万人。两者合计3万人左右。因而,唐朝京都是空虚的。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763年,吐番攻占长安并立了皇帝。这种情况,不仅仅是策略问题,也是君臣不信任造成的结果。到晚唐,左右神策军掌握在宦官手中,不但不能抵抗黄巢的进攻,而且凭借兵权左右朝政。

第五,唐代诸王、公主与宫廷政治。

皇帝的兄弟、儿子、皇太子诸子分别被封为亲王、嗣王、郡王。亲王不封外姓。皇帝的姑姑、姊妹、女儿分别被封为大长公主、长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等。被封为亲王、公主的,都有一定的官级、食邑,并配置相应的官属。

同时,亲王是封国和任职的。亲王被册封为州(府)的牧或剌史。在唐朝前期,亲王是有实权的,但中唐以后,亲王被封为州(府)剌史,只是遥领,为虚职。《新唐书》记:“唐自中叶,宗室子孙多在京师,幼者或不出閤,虽以国王之,实与匹夫不异,故无赫赫过恶,亦不能为王室轩轾,运极不还,与唐俱殚。”[59]

唐朝维系289年,共24任皇帝。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两度登基,除去李渊和武则天,实际继承皇位的只有20人,占全部皇子230人的8.7%;儿子继位的有14人,占实际继承人的70%,但嫡长子继位的只有6人,占实际继承人的30%。唐前期,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六帝,均非长子,都是通过军事武力的竞争方式取得皇位的;中期,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 除了穆宗为宪宗第三子外(长子夭,次子母贱),其余五帝均为长子,基本上属于长子继承;后期,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废帝、哀帝, 其中只有懿宗为宣宗长子, 其余6 帝均非长子,都是在宦官的操纵下继位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准备另立专文来疏理。从整体上讲,皇子是积极参与政治的,他们在建立唐王朝和平定刘黑闼叛乱以及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皇子们积极谏诤、奏疏议政,遏制宦官权力膨胀,维护王朝统治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政治上使用皇子是一把双轫剑。

 公主们在政治中心是不能离开政治漩涡的。她们养尊处优的生活是家族政权给予的。她们的婚姻大多是为政治服务的。在唐前期、中期和晚期,唐公主们的婚配对象的群体是不同的。在武则天称帝以前,一些公主卷入了宫廷权力斗争;中宗和睿宗时期,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公然干预朝政;玄宗即位后,公主干政局面结束。但公主们的命运基本上与政治密不可分。

注释:

[1]长安宫殿面积。“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皇城长千九百一十五步,广千二百步。宫城在北,长千四百四十步,广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龙朔后,皇帝常居大明宫,乃谓之西内,神龙元年曰太极宫。大明宫在禁苑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长千八百步,广千八十步,曰东内,本永安宫,贞观八年置,九年曰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百官献赀以助役。高宗以风痹,厌西内湫湿,龙朔三年始大兴葺,曰蓬莱宫,咸亨元年曰含元宫,长安元年复曰大明宫。兴庆宫在皇城东南,距京城之东,开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广之,谓之南内,二十年,筑夹城入芙蓉园。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灞岸,右抵澧水,其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广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万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新唐书》卷37《地理一》)。

[2]西内太极宫。它是一座古代宫殿建筑。建于隋初。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京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宫城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南内兴庆宫是唐玄宗做藩王时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后大规模扩建;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兴庆宫是中国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与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之后,兴庆宫失去了政治活动中心的地位,成为太上皇或太后闲居之所。

[3]皇城。它是中央军政机构和宗庙社稷的所在地,所谓“左宗庙,右社稷,百僚廨署列于其间。凡省六、寺九、台一、监四、卫十八。东宫官属凡府一、坊三、寺三、率府十)”(清代徐松(1781-1848)撰《唐两京城坊考》)实际上,内待省在宫城。

[4]《唐六典》卷十《秘书省》。

[5]《新唐书》卷47《百官二》。

[6]《唐六典》卷十一《殿中省》。

[7]《唐六典》卷十二《内官宫官内侍省》。

[8]《新唐书》卷四十九上志第三十九上《百官四上》。

[9]《左传·昭公元年》:“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晋代杜预明确指出,内宙就是嫔御,即嫔妃。《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韦昭注:殖,蕃。

[10]《周礼·天官·内宰》郑玄注及《礼记·昏义》。

[11]《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上》。

[12]《唐六典》卷十二《内官宫官内侍省》。

[13]汉代后宫女人数量的记载。《汉书》记载:“古者宫室有制,宫女不过九人,秣马不过八匹;墙涂而不雕,木摩而不刻,车舆器物皆不文画,苑囿不过数十里,与民共之;……。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节俭,宫女不过十馀,厩马百馀匹。”(《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但汉桓帝(公元前132-167年),“帝多内宠,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驱役从使复兼倍于此,而邓后恃尊骄忌,与帝所幸郭贵人更相谮诉。”(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五十五《汉纪四十七》);“(桓)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驱役从使,复兼倍于此。”(《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

[14]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

[15]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二。

[16]《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

[17]《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

[18]《旧唐书》卷十·本纪第十。

[19]《旧唐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20]《唐会要》卷三。

[21]府兵制。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丁男有服役的义务。“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马。凡火具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锸、凿、碓、筐、斧、钳、锯皆一,甲床二,鎌二;队具火钻一,胸马绳一,首羁、足绊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新唐书》卷50《兵制》)。

[22]番上,是指轮番抽调府兵到其所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番上由兵部负责组织。每年番上次数依各军府离番上卫府的距离远近确定。“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若简留直卫者,五百里为七番,千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亦月上。”(《新唐书》卷50《兵制》)。

[23]《新唐书》:“盖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新唐书》卷50《兵制》)。

[24]《新唐书》卷50《兵制》)。

[25]折冲府数量。《唐会要》说“至贞观十年。改统军为折冲都尉。副为果毅都尉。凡府以卫士一千二百人为上府。一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在赤县为赤府在畿为畿府。卫士以三百人为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三十人为火。”(《唐会要》卷72《京城诸军》)。

[26]《唐会要》卷72《京城诸军》。

[27]唐代后期主要的禁军。神策军原为西北的一支戍边军队,唐玄宗时哥舒翰击败吐蕃,在天宝十三载(754年)置神策军于洮州(治今甘肃临潭)磨环川,以成如璆为军使,统兵戍边,防遏吐蕃。此“神策军”为地名,系军事据点。安史之乱起,成如璆军将卫伯玉率千余人赴中原参战。参加了干元二年(759年)攻围安庆绪(安禄山子)的相州之战。九节度兵败邺城后,卫伯玉与宦官观军容使鱼朝恩退守陕州,防备安史。这时神策军故地已被吐蕃占领,卫伯玉所统之军仍沿用神策军的名号,伯玉为兵马使。伯玉入朝,此军归陕州节度使郭英乂;英乂入朝,神策军遂属鱼朝恩。在这期间,鱼朝恩把陕州节度使所辖军队并入神策军,使其扩大为万人以上的大军。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长安,禁军溃败,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此军护卫代宗,京师克平之后鱼朝恩便率神策军归于禁中。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军队再次进攻关中,神策军于是屯苑中,分为左、右厢,正式成为天子禁军。

[28]肃宗时选精于骑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分左右厢,号称左右英武军。代宗曾以“射生军”入宫平乱,故又称之为宝应军。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九月改称殿前射生军,次年四月改为左右神威军。设大将军二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职田、俸钱、手力、粮料等,同六军诸卫。

[29]《唐会要》卷72《京城诸军》。

[30]《唐会要》卷72《京城诸军》谓:“开元二十六年析羽林军置左右龙武军,以左右万骑营隶焉。”

[31]《新唐书》卷50《兵制》)。

[32]《新唐书》卷四十九《百官四上》。

[33]彍骑。“始以彍骑分隶十二卫,总十二万,为六番,每卫万人。京兆彍骑六万六千,华州六千,同州九千,蒲州万二千三百,绛州三千六百,晋州千五百,岐州六千,河南府三千,陕、虢、汝、郑、怀、汴六州各六百,内弩手六千。”(《新唐书》卷50《兵制》)。

[34]“自天宝以后,彍骑之法又稍变废,士皆失拊循。八载,折冲诸府至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其后徒有兵额、官吏,而戎器、驮马、锅幕、糗粮并废矣,故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言侍卫天子;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而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新唐书》卷50《兵制》)。

[35]《唐六典》卷二十六《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

[36]《唐六典》卷二十六《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

[37]《唐六典》卷二十六《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

[38]《新唐书》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

[39]《新唐书》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

[40]《新唐书》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

[41]《唐六典》卷二十六《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二》。

[42]《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二》。

[43]《通典》卷第三十一《职官十三》。

[44]《旧唐书》卷四四也称“亲王国”有国令、国尉、国丞等。

[45]《唐六典》规定:“皇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皇太子诸子并为郡王。亲王之子承恩泽者亦封郡王,诸子封郡公。其嗣王、郡王及特封王子孙承袭者,降授国公。诸王、公、侯、伯、子、男若无嫡子及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已下亦同此。无后者,国除。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至郡公,有余爵,听回授子孙。其国公皆特封焉。”(《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

[46]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一万亩,郡王五千亩,国公四千亩,郡公三千五百亩,县公二千五百亩,侯一千四百亩,伯一千亩,子八百亩,男五百亩。

[47]《新唐书》八十二《列传第七·十一宗诸子》。

[48]《新唐书》八十二《列传第七·十一宗诸子》。

[49]《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盖周事也。”

[50]《通典》卷第三十一《职官十三》。

[51]《唐六典》卷二十九《诸王府公主邑司》。

[52]《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三曰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四曰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五曰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六曰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七曰县伯,正四品,食邑七百户。八曰县子;正五品,食邑五百户。九曰县男,从五品,食邑三百户。”

[53]《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

[54]宋代《天圣令》所附唐《赋役令》第七条是:“诸应食实封者,皆以课户充,准户数,州县与国官、邑官执帐共收。其租调均为三分,一分入官,二分入国。公主所食邑即全给。入官者,与租调同送;入国、邑者,各准配租调远近,州县官司收其脚直,然后付国、邑官司。其丁亦准此,入国、兼(通)计麦田为分数。”戴建国(2002)认为此令是唐开元二十五(737年)刊定(戴建国;关于唐食封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通典》记载:“凡諸王及公主以下所食封邑,皆以課戶充。州縣與國官、邑官,共執文帳,准其戶數,收其租調,均為三分,其一入官,其二入國。公所食邑則全給焉。二十年五月敕:'諸食邑實封,並以三丁為限,不須一分入官。其物仍令封隨庸調送入京。’”(《通典》卷三十一《歷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屬》)。

[55]《通典》卷第三十一《职官十三》。

[56]《新唐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宗诸子》。

[57]《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

[58]南宋陈傅良撰《历代兵制》。

[59]《新唐书》八十二《列传第七·十一宗诸子》。

参考资料:

杜文玉,2010.唐代宫廷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

(英)崔瑞,2016.剑桥中国隋唐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唐任伍.唐代皇位的继承方式对国势兴衰的影响[J].史学月刊,1990(05。

李福长,姚波.唐代太子詹事仕进途径蠡测[M].唐都学刊, 2018(02)。

万国鼎,2011.中国田制史[M].商务印书馆。http://zhangnianyu.blogchina.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