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七:扬雄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6-24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七:扬雄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卒于王莽新朝天凤五年(公元18年)。他是西汉末年有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少壮时以善赋闻名,并为进身之阶,得到皇帝赏识,在朝廷作了个品级很低的" " ,也就是皇帝的守门或随从。在盛行察举制的汉代,扬雄出自寒门没有什么政治靠山,又不屑阿谀奉迎巴结权贵,因而官场上总不能显达,郁郁不得意。中年以后,他潜心著述和理论研究、醉心于教授门徒,在学术上取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太玄》和《法言》,集中体现了扬雄的哲学思想。

扬雄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由盛转衰,王莽篡政,天下大乱的时代,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社会阶段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深,外戚幸臣相继专权,刘氏皇朝风雨飘摇。扬雄目睹朝政混乱、国是日非,渴求改革弊政,中兴汉室。但是,出身寒门庶族,靠写文章跻身低级官位,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扬雄深知力量不足。因此,他不谙政治,只是托圣以言改制,借古以论时政,假天道以明人事。他以当代孟子自喻,模仿《周易》作《太玄》,模仿《论语》作《法言》,以古文经学为武器,批判今文经学的神学迷信,力图把儒教恢复为孔子的儒学。他的哲学思想比较复杂,其基本内容是唯物主义的。他在宇宙观、社会观、认识论、辩证法、人性论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神学、经学的批判,推动了我国认识史的发展。

1.扬雄的唯物主义和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扬雄的哲学表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倾向。他批判地吸取了汉人讲《易》的许多观点,对汉代的" 象数之学" 加以改造,并注意研究和利用了当时先进的天文学新成果,创造了一个世界图式,形成了独特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同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经学分道扬镳。

扬雄《太玄》中的世界图式,形式上模仿《周易》,又不同于《周易》。《周易》是从阴阳对立出发,基本上按二分制发展的,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玄》则是从天、地、人3 道出发,按3 分制发展,即1 玄分3 方,1 方分3 州,1 州分3 部,1 部分3 家,共有3 方、9 州、27部、81家。81家又名为81" " ,相当于《周易》的64卦。每首都有相应的符号,有" 首辞" ,相当于《周易》的卦辞。每首再有9"" ,共729 赞。相当于《周易》的爻辞。杨雄认为,这1 3 9 2781家,以及由此构成的81首、729 赞,就构成了一个世界图式,这个图式包含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公式,是事物发展、运动的纲领。

扬雄用这个图式来说明一年四时的变化,将81首分配于四时之中。他把一年四季分为9 段,1 段称为1"" 1 年共9""。他又将81首分为9 节,分别与9"" 相配。每" " 9"" 40日,每首主4 天多,9"" 81首,主360 日。即所谓一年" 始于十一月,终于十月,罗重九行,行四十日。" 扬雄还以阳气消长状况和万物盛衰状况来说明9 天的变化:阳气闭藏于内是为中天;植物萌生是为羡天;云雨滋润万物是为从天;植物生长是为更天;茂盛结果是为睟天;植物变得外强中干是为廓天;植物衰退是为减天;植物降落覆藏是为沈天,万物完成结束是为成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天象、自然的变化和当时历法、农学知识的认识。他还指出:四时变化主要是阴阳五行的作用,81首只是阴阳五行运行过程中的标志。在这一点上扬雄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

" " 不仅是一个世界图式(哲学体系),而且是杨雄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它是世界的最高本原,是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本,相当于道家所说的" "。关于" " 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扬雄没有明确说明。人们对此评说不一。但从他的整个体系来看,相当于当时流行思想中所说的" 元气"。扬雄在《檄灵赋》中说:" 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 可见他认为" 元气始化" 是世界的开始,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他说的" " 也具有始化万物的性质。他说" 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其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揆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 可见" ""幽摛万类" ,分化出阴阳,阴阳判合生成天地、生命等等,与始化万物的元气是一个东西。

这里所说的" " " 不见其形" ,似乎是虚无的,是阴阳未分前的混沌状态。它又是超越阴阳对立的矛盾的统一体,阴阳从其中分化出来。作为" 元气" ,它又生发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聚散又生成万物。因此玄是万物之本源,扬雄在对《太玄》这本书作说明时讲到书中" 大者含元气,纤者入无伦"。这里清楚地表明了扬雄认为他的《太玄》一书中所写的最大的东西就是" 元气"。也就是玄。

扬雄所讲的作为世界始基的玄,是一种物质性实体,是汉代流行的元气说的一种。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扬雄肯定玄的永恒性,是最根本的,天地万物都是从玄中分化出来的。这与《淮南子》" 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 的说法是不同的。扬雄所说的玄没有意志,没有喜怒哀乐,他所说的元气不是纬书系统的人格神或神造物。因此,尽管他对玄的描述夹杂了许多神秘的辞句,但他的哲学体系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扬雄依据其唯物主义观点,对西汉末年流行的天人感应说、谶纬迷信观念进行批判与官方哲学形成尖税对立。他批判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认为天是无为的," 吾于天与,见无为之为矣。" 他认为万物都是自然形成的,并不是天的雕刻。他所说的" " 也就是自然。他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人事的成败得失在于人而不在于天。他以楚汉战争为例,说明楚败汉胜的原因是汉能依靠群策群力。楚则不能。这完全是人事所然," 天曷故焉。" 这是对唯心主义天命观的有力反驳。

扬雄坚持无神论的观点,批判当时盛行的鬼神迷信和长生不死等谬论。他说,神怪茫茫,谁也没有验证过,因此圣人不谈鬼怪。他明确指出,"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他举古代圣贤为例,说明世上从来没有长生不死的神仙。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文王周公都死了,孔子眼看着自己的独生爱子死在自己前面,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不是人力所能及的,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扬雄在西汉末年神学经学占统治地位、谶纬迷信盛行的情况下,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宗教迷信观念,力图恢复儒家的本来面目,是非常可贵的,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扬雄的辩证法思想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扬雄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体,以阴阳对立为基础的矛盾普遍存在,正是这种对立面的依存和交错,推动着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如他说的" 玄者,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台,天地备矣;……一生一死,性命莹矣"" 立天之经曰阴与阳,形地之纬曰纵与横,表人之行曰晦与明" (《玄莹》。这与《老子》、《周易》中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扬雄强调物极必反,认为对立双方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发展到一定限度时就要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极寒生热,极热生寒,信道致诎,诎道致信"。扬雄强调" " 是转化的条件," 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芽" (《太玄摛》)这是对《老子》、《周易》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扬雄认为事物的存在是一个过程。他用"罔直蒙酋冥" 来描述事物从生到灭,从无形到有形,到消逝的过程。" " " 未有形" 之时,但已包含形成个体的因素或元气。" " 是个体已成雏型,但形态不确立,不成熟," " 是事物"修长" 之时," " 是事物" 成象" 之时,个体成熟,结出果实。" " 是事物毁灭之时,个体分化," 复于无形"。任何事物都是这样一个" 出冥入冥" 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由萌芽,生长、成熟到消亡的过程。

扬雄还分析了事物因循革化的发展规律。指出:"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这里所说的因和循,就是继承;革和化就是改新,他所论述的是继承与改革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有继承传统的连续性的一面,又有改革创新变通性的一面,因循是合乎规律,革化是合乎时宜。因循与革化结合起来,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否则,没有继承事物不能凭空而生;没有改新,新事不能代替旧事物,事物的发展便不能成立。扬雄还进一步论述了因循必须遵守基本原则,革化必须审时度势,认为这是国家成败的" 矩范"。扬雄的这些论述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既讲继承传统,又不泥古不化,并把它提到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是对董仲舒"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尖锐批判。

扬雄还对" 五百岁而圣人出"的形而上学观点进行了驳斥。他指出:" 尧舜禹,君臣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于数百岁而生。因往以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 意思是说,历史上尧舜禹君臣相继,文王武王周公父子相序,他们几乎同时,都是圣人。而商汤到孔子则相隔千年。因此,机械地讲五百年出一个圣人的说法是荒谬的。

当然,扬雄的辩证法并不彻底。他的发展观没有跳出循环论的圈子,而是"一判一合" " 一生一死" " 出冥入冥" 的循环往复。扬雄也没有摆脱阳尊阴卑论的影响。特别是在涉及到封建宗法制度的问题时更认为天地不可易位,上下尊卑等级也不可转化。另外,他企图用数字来说明宇宙万物的变化,也暴露了其理论思维形式化的流弊。

3.扬雄的认识论、人性论和政治思想

扬雄的认识论有反映论的因素。他首先肯定世界是可知的,人有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能力。他说心就是神明," 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 天地人事都是可知的。他要求儒者应该去认识天地自然,也应认识人本身," 通天地人日儒"。他认为,人们的认识也就是要探求自然的法度和规律。也就是" 遵天之度" " 遵天之术" ,以通" 天道" " 地道" " 人道" ,兼通三道便是掌握了最高的自然规律。

扬雄主张,人们的言论、著作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要有权威性经验的根据。他说:" 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 著作也是一样,必须遵循客观情况,客观事物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不可随意增减," 不攫所有,不强所无。" 这些观点反映了扬雄在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态度。但是具有明显的简单化,表面化的局限性。

在人性论方面,扬雄抛弃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调和孟荀性善、性恶论,提出性善恶混的学说。他指出:"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就是说,人性之中有善也有恶,关键看后天怎样修身和学习。"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意思是说,视听言动思这些功能是人所天生的," 性所有也" ,但是,人所视所听所言所思所动的内容性质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学习正确的便可正视正听正言正思,否则便会邪视邪听邪言邪思。正则为善,邪则为恶。扬雄的人性论决不是对孟荀两家的简单折衷,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对善恶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性质,超越了前代水平。

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扬雄主张法治,注重教化,反对法家的重刑思想。他认为" 民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刑,觌德则纯,觌刑则乱。" 他批评" 申韩之术,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 他抨击申不害、韩非的法家主张是把人当作牛羊一样对待。

扬雄主张政治改革,他认为因袭成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及时革除不合时宜的弊政,是治理国家的" 矩范。" 关系到国家的成败兴衰。在西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扬雄要求革除时弊,挽救危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扬雄对当时神学经学的权威大胆地提出挑战,并构造了新的哲学体系,企图取而代之;他捍卫儒学正统的战斗精神对后世儒者有很大影响;他的无神论倾向给桓潭、王充等人以直接的启迪;他的《太玄》标志着汉代哲学家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对魏晋玄学有深刻的影响,是秦汉哲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桥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