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图——三位一体整体平衡逻辑思维模式图

 立体哲学 2014-09-19
   太极图——三位一体整体平衡逻辑思维模式图
                            
                                     文/ 何新备
 
 
理疗养生音乐(吴慎中国音疗全集)

 

 
 
 
   说到“太极图”,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个圆滑欲动的图案。“太极图”以圆周为界,内含一白一黑鱼形状样以示阴阳,阴阳之中又各隐一点,含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之意,有形无字,含意深广;其大无边,包容天地,罗列万象;其小至微,仅言是“气”。就是这一极为简单但又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图案,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发展史上,引发并记载着历代贤哲志士们智慧的发明和创造,衍生出古代多学科独成体系的科学内容。诸如:天文、地理、数术、历法、乐律、气象、军事、医学等,使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古老文明著称于世。神奇无比的太极图,是“周易”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易理的高度概括,其以元气为根本,元气与阴阳二气三气相合互为一体的整体形态,代表着是宇宙间万千事物发生、形成、运动、变化发展的缩影,其蕴含的高深哲理,足以堪称为“天下第一图”。

 

   太极图有形有意,形态简单直观,意义博大精深,“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几句话是直接引用于易经,意思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者阴阳也,无非是动和静的玄机,当静止的时候是和合在一起的;动的时候就阴阳二鱼竞相互逐,世上万物无不在阴阳二鱼间竞相互逐而生生化化变易而出,易学之意就是简单告诉人们"太极图"这个名词的来历和道理的解释。


   “太极图”可以说是由东方远古时期智慧的先民们,以独特的抽象思维能力,创立的一个意象性圆滑欲动的图案,其间含有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内容。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太极”是气,气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周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相合,万物华实”。“天地相参,万物自生”。在中国哲学术语中,还有与“太极”意思基本一致的“太一”之说,“太”是至高至极、“一”是绝对唯一的意思。老子将太极理喻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天下》将“太一”理喻为老子之学——道。称老子之说“主之以太一”。《吕氏春秋·大乐》更明白地指出:“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并提出:“太一生两仪,两仪生阴阳”的说法。《孔子家语·礼运》“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隋代名医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知砭石》注:“从道生一,谓之气也;一分为二,谓之天地也;从二生三,谓之阴阳和气也;从三以生万物······ ”。古代先哲们对太极的理解,还有的认为是“道生一,一为元气。一生二,就是产生阴气、阳气。二生三,即产生天地人气”。北宋·张载在《正蒙·参两》中曰“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正蒙·太和》中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一物两体,一故神,二故化,此天之所参也。”北宋·邵雍认为“心是太极”。南宋·朱熹在《朱子·语类》曰:“总天地之理便是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明·王延相《慎言·道体》曰:“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之间,动化之机也……。二气感化,群象显立,天地万物由于生也。”古人还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生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化生五行者”。中国近代伟人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说:“元始之时,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认识和理解先哲们那些古朴自然辩证观和论理方式,使我们从中感悟到,历代贤哲们在认识自然、理喻自然界万千事物形成的过程中,无不紧贴太极之理,站在哲学思辩的高度,辩析万物生存之根本、变化之规律。在“太极是气”的自然辩证观中,言“太极是气”;“太极是道”;“太极是理”。这从人类认识自然的理性上表明了,“气”是万物生存的本源;“道”是阐说自然规律的轨迹;“理”是表明自然规律的论据。自然界中,万物得气而生,得道而成,得理而治。反之,失气则亡,失道则败,失理则乱。“气、道、理”三位一体不可分割,互依互存,协调配合,才能保证事物在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相对有序与平衡发展的内涵状态和表象形态。使“太极是气”这一古朴的自然辩证观,易化为气、道、理三位一体整体相互为用的逻辑思维形式,从人类认识事物的理性上,以哲学思辨的方法论,使古朴自然的唯物辩证思想,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由此,赋予“太极图”充满着人类灵性无穷变易的神奇力量。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太极图”是以元气为主体,阴阳为配体,元气代表事物的本质,阴阳代表事物的基本动力,元气赖于阴阳所在,阴阳本于元气所存,三位一体,涵三为一,互根互立,互依互存,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深悟“太极图”之理,以此作为我们认识自然、理喻事物发生和运动与变化的方法论,可以称谓是“太极——三位一体整体相互平衡逻辑思维模式图”。由此形成三位一体整体相互平衡观念并以此去认识和演绎人们所追求的诸多事物之所以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推动和把握事物在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相互平衡的内涵状态和表象形态。


    三位一体整体相互平衡的观念,源自于我国古代《易学》太极哲学思想。著名的中医理论家,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杨力教授,在比利时世界太极金奖颁奖大会上演讲时指出:“太极是科学思维之母”。“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的世纪,太极科学必将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焦点。西方科学以实验科学来证实,当西方实验陷入困境的时候又每每转向于寻找东方思维科学的启示。至今世界上受易理启导而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有四名。”“展望21世纪,古老而又悠久的太极理论,必将焕发出新的魅力,并以势不可挡的威力登上世界科学舞台,去为开拓新的科学领域而再次展示它不朽的生命力。”


    太极哲理,民族精髓,亘绵数千年,在中华民族科学发展史上,起着坚实的奠基作用。祖国医学理论就是在太极哲学思想引导下所形成的系统理论知识。历代医家多有以“太极”之理论人身之说。朱丹溪、张介宾、张志聪、孙一奎等十分强调以太极论脏腑,高念祖以太极论药性,郑钦安以太极论病机,费启泰以太极论气血,赵献可以太极论命门,如此之类多不胜举。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为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内经》,而变化莫乎于《周易》,故天人一理者,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因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至,可以医不知易乎?。”历代以医为道的贤哲们,将人生之理紧贴易学之理,得出“易启医之端,医蕴易之秘”之高论。


    哲学是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从哲学论理的角度思悟哲学的内涵意义,每一门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与展现,都是围绕以人为主体、服务于人的系统知识。人是自然与社会的主体,人为万物之灵,又为万物之一,万物源乎于气,人与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一体构成整体宇宙观。人类——自然——社会三位一体整体相互平衡观,用太极哲学思想加以论证或概括,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万物孕始与形成、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


    中国哲学思想将“太极”作为一种至上的哲学概念加以定论。言“太极是气”,“太极是道”,“太极是理”。万物源乎于气,得气而生,得道而成,得理而治。反之,失理则乱,失道则败,失气则亡。这种古朴自然的哲学意义上的逻辑思维形式,将人意识作用下的精神世界与宇宙间万物生存的本源物质“气”有机相合,远取诸物,近取人身,以古朴自然唯物主义辩证观,推理与演绎各类事物发生与转化的根本规律,展现出中国远古时期思想家缜密的思维与精辟见解,在社会实践中以此为基本观念,广泛地用于军事,天文、地理、农艺、乐律等多学科理论探讨与实践中,同时也一直作为认识和诠释人体生命科学理论基本要点,具体应用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


    “太极”哲学思想内容,具有如此神奇的化易能力,是人类理性在远古时期的智慧结晶,即使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理论所形成的逻辑思维形式,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纵观世间万物,用太极哲学逻辑思维模式去认识和分析,理解或演绎其运动发展规律,仍不失为一种大道至简的认识论。


    “太极”哲理,大则可论及天地、自然、社会,小则可论及人体生命物质的各个部分。人是具有生命感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高级生命物体,在物质世界里,人对物质的追求,在精神与意识活动的主导下,具有着无限创造力。精神世界中的七情六欲是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属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多元性生命活动现象观范畴,是一个难以诠释的精神世界,而这精神世界又源自于人体物质世界。说到这些,就是说现代医学不仅要了解人体生命形成的物质形态,还要深入研究其与物质同在的精神世界,将人的生理与心理辩而有别、合而论之。未来人类的医学模式定格为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模式上,其目的可能就在于此。而中国哲学思想指导所形成的中医学理论,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将医学模式定格在人体——社会——自然三位一体整体相互平衡模式上了。中医理论与实践,是以主体自然人为中心的医学理论模式,将自然的风、寒、暑、湿、燥、火作为外因,将人的精神方面的喜、怒、忧、伤、悲、恐、惊作为内因,将介于两者之间的其它致病因素作为不内不外因。这简单的“三因”致病,从宏观上包容各类致病因子。在具体实践上以元气为根本,以阴阳学说作为辨证施治的重要论理工具,其整体医疗模式都是在太极哲学理论指导下而形成的逻辑思维模式。在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养身等各环节中,无不紧贴“太极”哲学原理而产生出许许多多、灵活多变的方法与手段。数千年的祖国医学发展史,充分地证明了“太极”哲学思想在人体生命科学领域里,具有至简至繁、无穷变易的运用价值。它从宏观上,以自然、社会、人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观,证明“太极”哲学思想的超巨包容性;也从微观上,以人体生理组织为单元,阐明“太极”哲理具有无所不在的至微作用价值。“太极”哲理,大至无限,小能至微,深而思之可繁,浅而用之可简,实乃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至上之学。


    将“太极图”理喻为三位一体逻辑思维模式图,意在提示人们在认识事物或追求事物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合乎事物正常存在与发展的逻辑思维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祖国医学理论模式,就是建构在“太极”——三位一体整体相互平衡观念上,由此而形成人体、自然、社会三位一体整体相互平衡的自然逻辑医学模式。没有合理的逻辑思维程序,仅凭经验的总结与归纳,是很难形成系统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笔者意悟“太极图”,曰之谓“三位一体整体相互平衡逻辑思维模式图”,立意以此作为所研究人体经络穴位的基本理论要点。人体的穴用体系是一个穴用超巨体系,笔者经20余年的研究与探索,认为在人体穴用这一超巨体系中,存在着三种有规律可循的人体穴位运用框架模式,表现出人体体表客观存有着多元化的穴用方式。这对于针灸临床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运用价值,故谓之曰《三位一体平衡针刺穴用框架模式》,即:传统穴用示意图;脏象穴用示意图;形态穴用示意图。临床运用,三图相参,相互为用,异图同功,从多方位、多层次、多环节体现了人体穴位在运用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原有的经络穴用示意图,立意深广,穴名古奥,非只读医书所能全然释之。现今时期的经络穴位研究,实有必要探本求源,返朴归真,紧贴太极哲学原理,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立足于中医理论思维,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归纳和总结新的穴用内容,使古老而神奇的中国针灸尽快地迈上科学化、规范化、通俗化的坦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