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见就想,见面就吵”,亲子关系怪圈如何破解

 静听涛声依旧 2021-06-24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孩子上了高中、大学,或者参加了工作,一家人进入聚少离多的时候,很多家长会感觉陷入了一个怪圈:

孩子好长时间才回家一次,不见面的时候,家长想孩子,孩子也想家,大人孩子在微信电话里聊得不亦乐乎。孩子从远处回家后,刚开始还行,还感觉亲不够,一起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大人孩子幸福得不要不要滴。

过不了一两天,有的可能到不了一天,家长和孩子就开始发生冲突,本来其乐融融的氛围被打破,有的家庭甚至吵得不可开交,闹得鸡飞狗跳的。本来应该享受不可多得的亲情的时候,却整日别别扭扭。最终,孩子到了返回的时候,一家人不欢而散。

过了些天,冷静下来之后,再开始进行新的循环,又开始嘘寒问暖、母慈子孝,家长牵挂、孩子想妈,直到下一次回家。

有些人把这种状况视为正常,以为孩子大人之间有代沟,有观念冲突,有习惯差异,发生争吵是正常的。一家人打了亲、亲了打,反正不记仇。

其实不然,如果这样想的话,就会损失很多本该有的享受亲情的美好时光,如果任其发展,矛盾冲突越来越多,也会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孩子会对家庭感到疏离,父母会渐渐对孩子感到寒心,影响了家庭和谐,严重的还会酿成悲剧。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

简单来说,是家长还没有真正长大。

我这样说,有些家长会不服气,先不要着急上火,且听我慢慢分析:

很多家长的苦闷在于,我对孩子这么好,为什么孩子不领情?我数落你,是为了你好啊!别人谁会管你啊?

孩子内心则会想:我都这么大了,已经是成年人(接近成年)了,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吗?整天就知道训我,一点都不理解我。你们老脑筋,跟不上时代潮流,明明是自己落后了,还死不承认。

有心理学家分析,每个人在每个年龄段都有需要完成的成长任务,如果某个阶段的成长任务没有完成,那么,在以后的人生阶段就要付出代价来补课。很多家长就是处于需要补课的阶段,而这个代价,就是牺牲了与孩子的和谐与亲情,甚至更多。

那么,家长需要补的是哪一课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复杂,其实归结到一点,就是家长在自身的成长中,没有完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什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我们还是用案例来分析:

有一对母女相依为命,母亲把女儿的成才当做了自己唯一的目标。为了陪女儿读书,把房子卖了,在女儿就读的高中附近租了房子。后来女儿长大了,她就对女儿进行各种控制,跟着女儿参加同学会;女儿交男朋友她百般审问;女儿回家稍微晚一点,就会不停打电话,女儿感到没有自由,母女俩经常吵架。

每当有人说她对女儿看得太紧,她就反驳说女儿还小、自理能力差,心智还不成熟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女儿还需要妈妈照顾。但是,女儿并不这样认为。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母亲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她难道就没想到,如果她继续这样控制女儿,女儿会更加成熟不起来吗?为什么她逃避这一点,因为她的思维方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她自己离不开女儿,而不是女儿离不开妈妈。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一样,要懂得课题分离的原则。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来的。

什么是课题分离原则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家长要学会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事情),什么是我的课题(事情),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去看待,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事情)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课题(事情)做好。

说到这里,有的家长会很困惑,那么到底怎么区分是谁的课题呢?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也有答案:区分的依据是:要看行动的直接后果谁来承担,谁承担直接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比如:孩子作业完不成,直接后果当然是孩子承担,那就让孩子自己负责。有的家长会说,如果孩子自己能负责,我早就放手了。其实,如果家长不放手,孩子就会一直依赖家长,做作业就变成了家长每天需要督促指导的任务,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再比如:已经成人并参加工作的女儿从外地回来了,妈妈看到曾经减肥成功的女儿又胖了,就满脸的不高兴,指责还未找对象的女儿不注意保持体型;女儿则反过来嫌弃妈妈不注意穿着打扮,娘俩因此闹得很不愉快。

在这里,母亲可以提醒女儿注意形象,但是不要反应那么激烈。这是典型的违背“课题分离”原则,母女俩都越界了,女儿的越界是母亲越界后导致的本能反应。

成熟的家长是怎样的呢?这里也有一个母子之间的经典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家长是如何坚持“课题分离”原则的:

单身妈妈的儿子长大了,在离家的时候:

儿子问妈妈:“妈妈,我走了,你会孤单吗?”

妈妈说:“你走了,我会孤单、我会寂寞。”

儿子说:“那你孤单的时候,谁来安慰你呢?”

妈妈说:“那不是你考虑的问题,即使找不到人安慰我,我也不能把自己的困难,作为阻止你外出闯荡的理由。”

这个妈妈是真正成熟的母亲,她明白自己的课题是什么,也知道孩子该去完成他自己的课题。

当然,现实可能远比这要复杂得多,但是,希望这个“课题分离”原则可以对各位家长和孩子有所启示,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够走出“不见就想、见了就吵”的怪圈,充分享受人间亲情的美好,建立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