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太极拳学》出版发行100周年

 hys128 2021-06-24
图片

1919年孙禄堂完成了他的《太极拳学》这部专著,并于1921年6月22日出版。该书有何意义,在该书出版100多年后还值得人们去纪念呢?

对此,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简介:

1.《太极拳学》成书与出版发行的时间。

2.《太极拳学》对中国武学的开拓意义。

3.《太极拳学》留给今人的思考。

一、关于《太极拳学》成书与出版发行的时间

关于孙禄堂这部《太极拳学》的成书与出版发行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其一,1915年孙禄堂出版的《形意拳学》与1917年孙禄堂出版的《八卦拳学》,孙禄堂这部《太极拳学》是前面这两部拳著的延续,三者共同构成孙禄堂的武学体系的文本框架。

其二,1919年,孙禄堂完成了他的这部《太极拳学》的编著,根据孙禄堂自序落款的时间,是民国八年10月,即1919年10月,故该书完成时间应该在1919年10月以前。此外,根据陈微明为该书所写序文的落款时间,是1919年11月,可以作为旁证,陈微明在序中明确写道:“禄堂先生作太极拳学成命为序文……”,落款是己未年冬月,己未年即1919年。

图片

《太极拳学》孙禄堂自序

图片

《太极拳学》陈微明序

关于该书初版发行的时间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头是1921年6月22日北洋政府内务部510号批文,批文是对孙福全(字禄堂,世以字行)呈送的《太极拳学》发行的批复:应准注册并发给执照。当时内务部总长是齐耀珊,批文上盖有他的官印。

此外,台湾逸文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学》即是以这一版重印的。台湾逸文出版社重印的《太极拳学》中对此有说明:“太极拳学,1921年6月初版,本书据此重刊。”

另一个源头是据孙剑云所述,民国9年(1920年)日本柔术家板垣在看到这部《太极拳学》后上门找孙禄堂比武。

图片

1921年6月28日《政府公报》

孙剑云讲《太极拳学》这两个初版她原来都有,但没有保存下来。最早的那个版本是由蒲阳孙寓发行。大概属于私自发行,没有注册。这两个版本的《太极拳学》内容一样。

无论是1920年在蒲阳孙寓出版发行,还是1921年6月22日由北洋政府内务部批示出版发行,孙禄堂的《太极拳学》都是武术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太极拳著作。因此在太极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即太极拳从此跨进了通过媒体公开进行传播的历史阶段。

二、《太极拳学》对中国武学的开拓意义

人们今天依然研究《太极拳学》这部拳著,绝不是仅仅因为这是武术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太极拳著作,而是因为该书显豁的武学思想、哲理以及技理技法在太极拳发展史乃至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鼎革意义。

1、孙禄堂这部拳著是如何站在一个着眼于对中国武术进行拳与道合的体系性建构的宏大背景下鼎革、重构太极拳理法与技术结构的?

前面讲了,探讨孙禄堂这部《太极拳学》对中国武术及太极拳的鼎革与建构,要从他的另外两部拳著说起,即1915年发行的《形意拳学》和1917年发行的《八卦拳学》。

原因有二:

其一,孙禄堂这部《太极拳学》与他此前出版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虽然各自独立成书,但三者的理论基础与技能基础同一,相互构成一个统一的武学体系。如三部拳著的基本原理都是孙禄堂始创的内劲原理,基本法则都是极还虚之道,其技能基础都是同一个无极式和三体式。

其二,孙禄堂在《太极拳学》、《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常常对同一技理或同一个式子的论述具有相互补充论述的特点,如对内劲原理,如对无极式练法与状态等,如果要全面了解其要义需要相互参照。

那么,为什么说孙禄堂是站在一个着眼于对中国武术进行与道同符的体系性建构的宏大背景下重构了太极拳的理法?

因为不仅在孙禄堂的几部武学著述中对此皆有明确的阐述,而且孙禄堂以他的武功造诣印证了其说。他在《形意拳学》自序中写道:

“余于形意一门,稍窥门径,内含无极、太极、五行、八卦、起点诸法。探源论之,彼太极、八卦二门及外家、内家两派,虽谓同出一源可也。后世渐分门类,演成各派,实亦势使之然耳。”

由于实际上在孙禄堂武学体系形成之前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以及内家外家两大派别,并非同出一源。故孙禄堂所云虽谓同出一源可也,实际遵循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古语境,如孔子的述而不作,其实际之意是孙禄堂通过他建构的“无极、太极、五行、八卦、起点诸法”为中国武术建构了统一的理法架构,由此对中国武术进行整体性、体系性的建构。

如在陈微明为孙禄堂《八卦拳学》所作序中,记载了孙禄堂的一段话:

“余读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见其论理精微,因往访之,先生欣然延见,纵谈形意拳之善,并授以入手之法,言'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

由此可知,实际上不要说内家外家两派,即使同为所谓内家拳的形意、八卦、太极拳三家,在孙禄堂之前也是各不相谋,三者之间在基本原理与技理技法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基础。这里孙禄堂总结、提炼出的直中、空中、变中这三类技击法则,事实上涵盖了格斗制胜的所有状态,孙禄堂据此通过其“无极、太极、五行、八卦、起点诸法”构建了他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合一的统一的理法基础,表明孙禄堂构建的三拳合一武学体系实际是他在对中国武术进行全面总结与提炼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性建构,其着眼点涵盖了技击制胜的所有可能。

那么在孙禄堂建构的三拳合一与道同符的武学体系中,这个“道”指什么?

何谓道,老子讲这是不可言说的,但老子还是留下了《道德经》。若借用现代语境去阐释,从现象与本体这个层面讲,道可以看作是宇宙生命的本体。与道同符就是与宇宙生命本体同符,这在孙禄堂《拳意述真》自序中对此有极深刻的阐述: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

所以,孙禄堂构建的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是从宇宙生命本体的层面对中国武术及太极拳进行了鼎革立新式的重构,其落脚点如前所述,是以其极还虚之道来开启和完备内劲。

极还虚之道是孙禄堂始创性的方法论建构,在孙禄堂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曾有这一提法,也是孙禄堂之前的武术史上未曾出现的认知。这是孙禄堂武学独到的方法论贡献。

2、孙禄堂的《太极拳学》是如何定义太极,如何对太极拳的原理、技理技法进行全面鼎革立新式的建构?

孙禄堂指出“道”作为宇宙生命的本体在拳中就是内劲,孙禄堂将其表述为太极。如他在《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和《太极拳学》中将虚无一气、中和之气、先天真一之气及内劲等统称为太极,这些名称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性状,对这个性状孙禄堂皆以太极或内劲一词来表述。孙禄堂在《太极拳学》第二章中写道: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

孙禄堂根据其自身的体认指出太极不仅仅是一种阴阳自然演化的状态,而且是具有生命体特征的性体,其性体如孙禄堂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所揭示的那样,既是宇宙生命的本体,也是人的性体和生命存在的基础,并可以通过他所构建的武学体系来充分体用、发挥其能。

关于孙禄堂对太极的阐释,如果用最通俗的话来比喻,太极就是人们常说的身体免疫力的作用机制,生理学叫内稳态,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1932年提出的,比孙禄堂用内劲、太极来描述同一性状晚了17年。在这种现代生理学语境下,包括孙氏太极拳在内的孙氏武学体系就是使这种免疫力的作用效能与机制得以提升并拓展到技击格斗领域里发挥作用的武艺。

那么,将身体内的免疫力机制拓展到人体的技击行为机制中,有科学依据吗?

2015年,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几位生理学家发表了“人类中枢稳态网络的结构连接”一文,该文通过实验揭示了脑干中涉及稳态自主控制和心肺功能的区域与前脑中涉及自我平衡调节区域之间有连接。即脑干中涉及免疫力的内稳态区域与涉及身体自主平衡区域存在着连接结构。说明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至此,从生理科学角度证明了某种特定的行为可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同时人体的免疫力机制也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拓展到技击行为的机制中。

综上,孙禄堂对太极和太极拳给出如下定义:

太极的本体——中和之气——内劲——金丹。

运化太极的法则——极还虚之道。

体用太极的途径——开启并完备内劲。

太极作用的原理——一点子之作用——发生于动静交变之机——呈现在圜研相合之中。

太极作用效能——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

孙禄堂将同时具有上述这五个特征的功能态定义为太极,而他的太极拳就是体用太极的拳术。

孙禄堂以他对太极原理的这一新的揭示来构建其武学体系。就孙氏太极拳而言,其身法身势是以孙氏三体式构建其身法身势,该式特点是将浑圆一气之意与六合整劲之势融合一体。

孙氏太极拳的运行特征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圜研相合,动静一体。由此将其身法身势形成劲路、劲意与劲势。

三、《太极拳学》给当代发展太极拳的启示

通过这些年对孙禄堂的《太极拳学》及其太极拳体系的初步研究,对当代如何发展以太极拳为媒介的太极文化有如下几点启发:

1、眼界。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孙禄堂对太极的立意是站在道——宇宙生命本体的层面,提升人的存在能力与生命价值的高度,建构其武学体系。即使仅就技术体系的层面而言,孙禄堂也是着眼于对整个中华武术技术体系进行重构,使之与道同符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形成了宏观太极、人文太极的理念。我以为这是今天发展太极拳文化应该继承并进一步深入的路径。研究太极拳不应拘泥于缠丝与抽丝、沾粘绵随与缠拿摔靠这些表象去看待太极拳。

何谓太极拳正宗?其拳与道相合者为正宗。

2、人本,孙禄堂宏观太极这一武学体系的重要意义就是通过武学实践构筑人的自主、自由与自在的实现途径。主要体现在两点:

1)自我发现与自我创生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提出通过对其拳术的研修,能“复人本来之性体”。也就是说无论你的技击造诣达到何等程度,首要的是通过研修技击来发现你真实的自己。

武术应该还于人本,使之生机勃勃,诚如孙禄堂所说:“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为发挥人的生命价值构建基础。研究太极拳的发展也是如此。

2)自在与自主。如何得以自在?

孙禄堂说:研修拳术旨在“复人本来之性体”,“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意指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入自在与自主的境域。

只有当人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得以自在。

自在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自主创生,使自己进入到属于自己的新的生命境界。

为了创生那片属于自我的天地,自我发现、自在与自主三者互为条件,呈现出一个自主完善自我的过程。研修武学不仅是提升自身的格斗能力,而且是通过认识自我本来之性体进行自在的自主创生这样一个过程,行进在一个不断自主完善自我的旅途中。

研修武术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自我创生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彼(通过研修武术)及己(认识自我),又由己(根据自我意志)及彼(创新属于自我的武艺)的过程。

何谓自主创生?自主创造一个合乎自性的生命过程。

今天一些习武者似乎缺失的就是这种自我认知和精神境界。

3、理性。太极文化是一种以实践为第一性的理性文化。如前所述,孙禄堂重构太极及太极拳的定义即基于此。而实践性和理性必然使这一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能贯通中西的哲思,如孙禄堂提出的内劲与后来坎农的内稳态,孙禄堂的极还虚之道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孙禄堂武学体系中形意、八卦、太极之间的逻辑关系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之间的逻辑关系所呈现的逻辑上的平行性以及孙禄堂提出的成就“全知全能”完人武学境界与尼采提出的超人这二者对人生价值的追索等都昭示着东方武学圣哲与西方哲学家之间在哲思上的相通与呼应。因此孙氏太极拳的这一文化特征将使太极文化为中西文化之间的互镜与相通做出独到的贡献。

4、多元。2001年我曾撰文指出武术包括太极拳的发展必然走向多元化。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因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国(大陆)社会环境的诸多特殊因素(文化、政策等)使得社会大众对实战武技即无限制格斗这类武技的需求降到近乎冰点。但是这一时期对源自实战武技的附带功能如健身等方面的需求却不断滋生、发展——于是进入到对实战武技解构的历史阶段,从其格斗制胜的功能中逐渐解构出修身、健身、养生、娱情、竞技、表演、交友活动、商业运营、医疗保健等诸多功能。

如今从实战武技本体中滋生出的这些附属功能已经发展为多元的文化形态。其原因就是武术包括太极拳的发展必然要迎合社会的多元化需求,这是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5、鼎革出新。武术及太极拳的多元化发展是时代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必然性。如何健康有序的多元化发展,其关键就是作为多元的各个维度要逐步建立适合自身文化特征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并由此逐渐丰富各自的文化形态与内涵。例如,无限制格斗与擂台搏击竞技的价值标准是不同的。不同门派内部的推手试劲与擂台竞技推手的价值标准也是不同的。修身、健身、养生、娱情、竞技、表演、交友活动、商业运营、医疗保健等皆是各有各自的价值标准,这些需要当代太极文化推广者去不断丰富、充实。但所有这些又都要万象归一,合乎于人的身心健康与提升,即太极拳道。

以上五个方面——眼界、人本、理性、多元与创新发展是一百年前孙禄堂的《太极拳学》对当今太极拳人的启迪。

100年前《太极拳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孙禄堂完成了对其武学体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的阐发。孙禄堂的《太极拳学》与其《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既是迄今为止中国武学成就的巅峰,也是中华文化成就的一个里程碑,具有融通中西哲思,铸造人的精神与自信的作用。因此值得今人深入研习与研究。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孙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

2021年6月11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