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氏太极常见错误,童旭东老师直播讲座01

 逸心茶舍 2022-01-15

图片

长期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武术界对孙氏太极拳存在着一些基本认识上的谬误,其中最流行的谬误是以下二者:

其一,认为孙氏太极拳源自武式太极拳,或说是在武氏太极拳的基础上融合形意拳、八卦拳的某些特点而成。这个认识是十分错误的。

其二,认为孙禄堂学习太极拳是因为太极拳比他以前练的形意拳、八卦拳高明。这个认识同样是非常错误的。

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练习孙氏太极拳者无法正确的掌握和理解孙氏太极拳的技理技法,因为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人们搞不清孙氏太极拳技理、技法的根本原理和技能基础是什么。因此,长期以来看到的无论是正式比赛场上的国家竞赛套路的孙氏太极拳表演,还是民间武术活动中的传统孙氏太极拳表演,大多不伦不类,乃至被业界戏称为“广场舞”式太极拳。其根源之一,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孙氏太极拳的形成历史存在诸多误识造成的,导致人们不清楚其核心理法及其技能特征是什么。所以,有关孙氏太极拳的历史问题在练习孙氏太极拳前,就不得不谈,因为这已极大的影响了如何正确的掌握孙氏太极拳。

所以,在第一讲中要首先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1)       孙禄堂为什么要研究太极拳?

2)       孙禄堂与杨氏太极拳和武氏太极拳传人的关系?

3)       如何理解孙氏太极拳的技能特征“虚中”?

——

1孙禄堂为什么要研究太极拳

这就是因为1900年庚子之乱后,因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武术在社会上声名狼藉,习武者被认为是匪类。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孙禄堂感到他所体悟到的武与道合这一崇高的武术文化将被由义和团运动泛起的污垢所淹没,那么如何重新建立中国武术的社会形象、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地位是那时有责任感的武术人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那时孙禄堂思考和关注的重点。

孙禄堂感到要改变武术的社会形象、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需要三箭齐发,那三箭呢?

其一,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品质,以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武术,并大力阐扬。

其二,通过提升中国武术的技击能力,显豁他所赋予的中国武术的文化不是牵强附会、涂脂抹粉,而是对提升武术的技击能力具有实效,因此属于武术的本体内涵。

其三,就是需要得到社会主流尤其是要文化阶层对武术的认可并让他们参与到武术研修中。所以,就需要有吸引并适合文化人练习的拳种,于是从1901年开始孙禄堂把目光回到了太极拳身上。

所以,孙禄堂为了改变武术的社会形象、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采取了方法是三箭齐发。

那么,为什么说孙禄堂又把目光回到太极拳身上呢?

按照孙禄堂在1931年致柔拳社成立6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他在20多岁时,即1890年之前就与杨健侯有过接触,曾与杨健侯一起研习过太极拳。但是后来孙禄堂并没有把杨健侯的太极拳纳入到自己的武学体系内,原因就是,那时孙禄堂关注的重点是提升实战技击能力,而杨健侯的太极拳与孙禄堂的这个目标不吻合。在1900年庚子之乱后,孙禄堂认识到太极拳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并适合文化人练习,所以他又把目光投向太极拳。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形意拳、八卦拳难道不适合文人练习吗?

由于形意拳、八卦拳练习难度大、入门的门槛高,很多人三体式一站,就练不下去了。还没有体会到拳中的理趣,很多人就放弃了。孙剑云老师说,当年三体式一摆,就把很多人都站跑了。所以那时孙禄堂开始关注研究太极拳。

孙禄堂开始关注的太极拳是杨氏太极拳和武氏太极拳。关于孙禄堂当年与杨氏太极拳和武氏太极拳传人交往的情况,长期以来存在很多讹传,对于这些讹传我们必须要予以澄清,因为已经严重影响人们对孙氏太极拳的认识。

2)       孙禄堂与杨氏太极拳和武氏太极拳传人的关系

按照孙禄堂自述,他先后与杨健侯、陈秀峰、张秀林、杨春甫、郝为真研究过太极拳。其中杨健侯、张秀林、杨春甫属于杨派太极拳,陈秀峰既有杨派传承,也有武派传承,郝为真是武派。

有人问:杨春甫是否就是杨澄甫?

不能确定,待考。

孙禄堂最初与杨氏太极拳交流时,感到自己的劲与他们太极拳的劲不相符合。

为什么会不相符合呢?

因为孙禄堂此前练的武艺都是用于生死格斗的实战技击的武艺,而杨氏太极拳并非是用于实战技击的武艺。所以,两者的劲是不相符合的。

这么说,有些练杨氏太极拳的人可能不服气,不服气归不服气,但要承认事实。实际上,不合于生死格斗技击,并非仅仅是杨氏太极拳,而是当年太极拳的一个普遍现象。

比如民国时期历次全国性的擂台大赛,练习陈杨武吴等太极拳者,从没有任何人能够进入到前10名的行列。因此这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一普遍现象实际印证了其拳艺的功效。

孙禄堂之所以要研究他们的太极拳,是因为孙禄堂感到他们的拳劲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适合文化人之间相互体认拳中的道理,容易入手,有利于吸引文化阶层参与到武术中来,因此有利于提升武术的社会形象和文化地位。这是孙禄堂当时非常看重的一点,这是当年孙禄堂要去研究太极拳的原因。

如果说,孙禄堂接触杨氏太极拳是自己主动去接触的,那么孙禄堂与武氏太极拳传人郝为真的相识,则是一个偶然。

1912年,杨健侯的弟子、在教育部任职的许禹生,筹备成立一个以教太极拳为主的体育研究社,这年郝为真来北京拜访其同乡,与他有戚谊关系的杨健侯。在这期间经朋友介绍孙禄堂与郝为真见了一次面,据《拳意述真》记载,孙禄堂与郝为真见面后,相互投契。又根据孙剑云编著的《孙禄堂武学录》记载,在这期间孙禄堂与郝为真进行了交手切磋,经过切磋,郝为真自愧不如。郝为真感叹:“真是奇了,我一句话,您就通悟了太极拳,胜过了我这个专练太极拳几十年的人。”对此陈微明在《拳意述真》序中也有记载。所以,当年孙禄堂没有提出要学郝为真的太极拳。

后来郝为真病倒在一个小旅馆里,拉痢疾甚重,且盘缠用尽,没有人照顾,情况危急。孙禄堂听说后,出于仗义,就为郝为真请医看病,将郝为真接到家中照顾。一个多月后,郝为真病愈,因为此前郝为真与孙禄堂只是一面之交,所以郝为真很感动。在郝为真在与孙禄堂相处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两人总要聊聊天,聊什么呢?自然要聊些郝为真懂的东西,这就要聊到太极拳,于是郝为真知道孙禄堂对太极拳感兴趣。郝为真感到对孙禄堂的搭救之恩无以为报,所以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太极拳心得传与孙禄堂参考。这样孙禄堂对武派太极拳也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孙禄堂之所以能成为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杰出的武术家,这与他的思想与性格是密切相关的,用现代人的话讲孙禄堂是位理想主义者,这从他的一系列文论中都显现出来,如他在《八卦拳学》自序手稿中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全知全能之完人。所以,孙禄堂对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其极。孙剑云曾经对我讲:“老先生(指孙禄堂先生)说,什么事都可以让人,唯在功夫上,前面不能有人。”所以,孙禄堂在研究了杨氏太极拳和郝为真的武氏太极拳后,并没有传承他们的太极拳,因为感到他们这些太极拳的体用功效不符合实战技击的要求,这是孙禄堂对这些太极拳不满意的地方。但同时也发现他们这些太极拳与自己的形意拳、八卦拳有相通之处,就是都重视虚无之势中虚灵之意的功用。区别是自己的形意拳是在虚无之势的虚灵之意中通过直中形成顶而不顶这一技击效能、自己的八卦拳是在虚无之势的虚灵之意中通过变中形成丢而不丢这种技击效能,而他们的太极拳贯穿始终的是在虚无之势中守中,通过守中实现不丢不顶。同时孙禄堂发现技击制胜的关键要素是在虚无之势的虚灵之意中如何拥有至大至刚的致命一击的直中能力与极变化之能事的变中能力,而这正是自己形意拳的八卦拳的优势。

后来孙禄堂把这个虚无气势中的虚灵之意称为虚中。

于是孙禄堂出于对中国武术进行体系性整体建构的目的,出于全面提升中国武术技击效能的目的,通过构建完备的直中、变中、虚中这三大技击技能,将此三者融合为一体,据此创立了自己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使技击立于不败之地并与道相合。这就是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和孙氏太极拳的由来。

孙禄堂的高明之处之一,就是为了提升技击能力不是在某一个拳种或某几个拳种里转圈子,而是着眼于技击制胜和技击过程的所有可能来建构技击能力,由此孙禄堂提炼出直中、变中、虚中三大技击技能。

关于孙禄堂的直中、变中、虚中涵盖了技击制胜的所有可能这个论点,我在《绝顶出青云武者武学武道》这部书的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中进行了相对全面的系统论证。这里就不展开了。

在孙禄堂建构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中,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将虚中——从自己所研习的形意拳、八卦拳中提取出来,构成一个专门系统的体用虚中的体系。这是孙禄堂创立孙氏太极拳的立意。

所以,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出于对中国武术进行体系性的建构,使之立于不败之地并与道相合,所建构的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三大基础之一。孙氏太极拳这个立意,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没有关系。

孙氏太极拳的核心理法是源自孙禄堂对自己形意拳和八卦拳的提炼,其技能基础也是他的形意拳和八卦拳,而不是武氏太极拳。这不仅在当年史料记载中明确印证了这一点,而且在孙氏太极拳的理法技法与技能结构中更鲜明的呈现了这一点。

据陈微明所著《近代武术闻见录》记载,1915年陈微明拜访孙禄堂,本意是要学太极拳。孙禄堂对陈微明讲:“太极拳容易,形意拳学好,学其他的不难。”此外,据1929年孙禄堂发表在《江苏旬刊·元旦特刊》上的“江苏全省国术运动的趋势”一文所述,孙禄堂认为“统一国术当以形意拳为本也。……则千门万户,各种拳术,均可不外由此理而求之。

所以孙氏太极拳也是以形意拳为本,并非源自武氏太极拳,也不是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参以形意拳、八卦拳而成,而是孙禄堂以其形意拳、八卦拳为基础的鼎革立新的独创之学。

本来这个问题到此已经很清楚了,但由于讹传已久,仍有人问: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多次,在今年纪念孙禄堂《太极拳学》出版发行100周年大会上我又专门谈了这个问题。鉴于有不少人关注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确实很重要,在这里我再谈一谈。

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指出:其无极式是孙氏太极拳的根,其太极式是孙氏太极拳的本。而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与太极式与武氏太极拳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

前面讲了,孙禄堂认为太极拳的特点是虚中,虚中是关于虚无气势中形成的虚灵之意的体用,这是孙氏太极拳的根本。那么这个虚中的状态从哪里入手建立?

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

由于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与其他各派太极拳的无极式皆不同,因此简称孙氏无极式。

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的特点是在临界不平衡状态下通过无思无意的混沌虚无状态来开启人体中和之气这一虚灵之意。由于孙氏无极式是由混沌虚无中的临界不平衡态进入自主平衡态,因此这是一种极虚灵极中和的状态。

而武氏太极拳的无极式不是这种状态。武式太极拳的无极式是在稳定平衡态下通过用意引导之法来产生气感

显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功能态。孙、武两家太极拳各自所建立的无极和太极的功能态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关于武氏太极拳对无极式以及太极状态的相关论述在武禹襄拳论、《廉让堂太极拳谱》及吴文瀚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相关论述,一经对照即知孙、武两家无极、太极存在的这种本质区别。

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强调无极式是其太极拳的根,太极式是其太极拳的本,因此,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从根子上、根本上就完全不同,即在各自所建立的虚灵之意的功能态上就完全不同,因此效能自然完全不同。

此外,就拳式结构而言,孙氏太极拳的身法、步式是三体式,而武氏太极拳的身法步式是小弓步。身法步式是拳中各项技能形成与发挥的基础,由于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所建立的技能基础不同,式中蕴含的劲路、劲意、劲势自然不同。所以,孙氏太极拳形成的效能与武氏太极拳的效能同样存在着根本性不同。

最后,在技理技法上,根据孙禄堂《太极拳学》中“太极拳之名称”一文,孙禄堂对何谓太极、何谓太极拳及其体用要义都做了鼎革立新式的立意和定义,其与陈杨武吴赵堡等派太极拳皆不在同一个维度上。相关论述见《绝顶出青云武者武学武道》一书的第二篇第八章,下面仅提纲掣领的谈几个要点:

关于孙氏太极拳的定义及其技理技法的来源,是孙禄堂以自身的技击实践和内修体验为依据,在表述上借用了刘一明《周易阐真》中的语境,在技术结构上是提取了形意拳和八卦拳的虚中。刘一明不是太极拳家,他在内丹修为上颇有造诣。孙禄堂借用其内丹修为语境从太极的本体、运化、体用、作用方式与效果这五个方面揭示了何谓太极及何为太极拳,孙禄堂揭示道:

太极本体即中和之气,亦称内劲、先天真一之气、金丹。这个太极即内劲、金丹由谁来开启呢?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中指出是由三体式来开启。

所以说孙氏太极拳是以孙禄堂的形意拳为本,其源流主脉是孙禄堂的形意拳,而不是武氏太极拳。

因此,在研修孙氏太极拳时,在技理技法的根本处要从孙禄堂的形意拳中找根据,而不是从武氏太极拳和其他流派的太极拳技理技法中找依据。这一点研修孙氏太极拳时非常重要。

孙禄堂又指出体用太极的总法则是——极还虚之道。

极还虚之道是孙禄堂在武学体用法则上的独创,是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乃至其他的武术门派都不曾出现的法则。

孙禄堂还指出:

太极作用原理,是一点子之作用,发生于动静相交之处和动静交变之机,体现在圜研相合之中。

体会这个一点子,从何处入手呢?

入手还是孙氏无极式和孙氏三体式,而且必须是孙氏单重三体式。这个我在后面会举例说明之。所以,孙氏太极拳作用效能的基础也是出自孙氏形意拳。

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杨明漪记载了孙禄堂对自己太极拳作用方式与作用效能的介绍:

“无屈无伸,不生不灭。”

众所周知,其他各派太极拳皆讲究随屈就伸,唯孙氏太极拳的作用方式与作用效能是“无屈无伸,不生不灭”。这种作用方式与作用效能的不同,显豁出孙氏太极拳与包括武氏太极拳在内的其他各派太极拳在技理技法上并非同源。

以上所说的中和之气、内劲、金丹、先天真一之气、一点子等实际上是孙禄堂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同一个功能态的不同性状。孙禄堂将这个功能态定义为太极。

所以按照孙禄堂的定义,太极拳就是体用内劲的拳术,也就是体用金丹、中和之气、先天真一之气这一功能态的拳术。而开启内劲、金丹、中和之气或先天真一之气的入手之处就是孙氏无极式和孙氏三体式。

需指出,孙禄堂提出的内劲与其他各派拳术所讲的内劲,其含义完全不同,孙禄堂揭示的内劲是将生理学中人体内稳态这一机制拓展到技击作用的层面。相关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武学、武道》第二篇,这里不展开介绍了。

由此可见,孙氏太极拳对太极及太极拳的立意、定义及其体用原理既不同于陈鑫的拳论,也不同于杨武吴各派的拳论,尤其不同于武禹襄从舞阳盐店“找来”的那篇“太极拳论”,与之都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所以,研习孙氏太极拳的理论指导是孙禄堂的著作,而不是那篇“太极拳论”和其他太极拳理论。

综上,孙氏太极拳与包括武氏太极拳在内的其他各派太极拳在技理技法上皆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与之不属于同一源流。同时,也说明当年孙禄堂在研究过杨健侯、郝为真等人的太极拳后,并没有传承杨氏太极拳和郝为真的武氏太极拳,而是创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太极拳。

若有人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探究之意,可以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武学、武道》一书的第二篇第一章和第八章。

通过以上介绍可知,探究孙氏太极拳的技理技法就必须与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放在一起来探究,三者之间构成一个体系。孙禄堂的高明之处之一,就是不在某一个拳种或某几个拳种中转圈子去构建技击能力,而是着眼于技击过程和技击效能的所有可能,综合并融化各派,体系性的建构技击能力。这就是孙禄堂建构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关于孙禄堂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介绍是另一个宏大的话题。有兴趣的可以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武学、武道》第二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这里就不作进一步的介绍了。

3如何理解孙氏太极拳的特征——虚中?

根据孙禄堂的《太极拳学》一书以及他的“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一文,可以从体用两个方面来把握虚中,从体上讲,虚中就是走架子时将“至虚灵、至中和”这种虚无的气势贯穿始终,从用上讲,虚中就是应敌时“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

什么意思呢?

以走架子为例,练习孙氏太极拳始终不能丢失虚无气势中的虚灵之意,这是孙氏太极拳之本。而且在这个虚灵之意中还要具备两种劲势,一个是孙氏形意拳的至大至刚的“直中”之功,一个是孙氏八卦拳的极尽变化之能事的“变中”之能。练习孙氏太极拳走架子时,是将这两大功能隐含在行拳走架的“极中和、极虚灵”的虚无之势中,随时随刻都可以不加任何动作调整,从太极拳走架运行的原位直接产生出来。虚无之势中的虚灵之意是贯穿孙氏太极拳行拳及体用始终的。

那么走架时如何始终不失虚无气势中的虚灵之意?

通过行拳走架时始终不失浑圆一气之意来实现。

那么直中、变中如何始终蕴含在孙氏太极拳的虚无气势中?

通过行拳走架时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始终蕴含着六合整劲之势来实现。

具体如何实现?

将在后面讲解具体走架要领时详细介绍。

但这对拳架子本身是有要求的。

尤其拳架子的结构与基本的运行法则是基础。

这就是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必须具有同一个无极式、同一个三体式以及去三害、守九要的规矩和极还虚之道的法则。

所以,练习孙氏太极拳首先要在无极式、三体式和去三害、守九要上下功夫,并将极还虚之道细化到每一个练拳的具体环节。否则就练不出来孙氏太极拳应有的功效。

有了上面这些认识,对我后面介绍的孙氏太极拳的具体练法,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如果你不求获得孙氏太极拳本来具有的体用功效,仅仅当作健身操、广场舞来练,也会有一定的健身效果,那么也就不需要在无极式、三体式上下功夫。所以,要不要在无极式、三体式上下功夫,取决于练习孙氏太极拳的目的。

介绍到这里有人要问:前面你讲当年孙禄堂关注太极拳是因为太极拳入手的门槛低,适合文化人习练,而形意拳的门槛高,一个三体式就把人站跑了。但是你又介绍孙禄堂创立的孙氏太极拳要以孙氏形意拳的三体式为基础,这不是还是不适合文化人习练吗?这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

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孙禄堂创立孙氏太极拳,是为了与他的形意拳和八卦拳共同构成一个技击立于不败之地并与道相合的完备的武学体系,所以必须要构建一个统一的技能基础,因此三拳都是以无极式和孙氏三体式为基础。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老弱妇孺各色人等锻炼身体,作为这个共同基础的三体式是可以放低要求的。所以,孙氏三体式是一个难度由低到高的系列。关于孙氏三体式这个系列,我在《绝顶出青云  武者武学武道》一书的第二篇第五章和第四篇第一章中都作了介绍,其中最难的是孙氏临界三体式,研修孙氏技击体系就要以这个三体式来筑基,最简单的是正面前倾三体式。甚至还有更简单的三体式,只要求三尖相照,符合去三害,守九要,一条腿能略微弯曲站着,角度不限,不是笔直180度就行,另一条腿迈步时不牵动重心即可。

不仅练习孙氏太极拳可以如此大幅度的降低技术要求。甚至对于形意拳,为了老弱妇孺都能参与练习,也可以大大降低技术要求,1929年孙禄堂在其《形意拳学》第四版中换上一张近乎双重的三体式照片,章启东据此制作的五行拳挂图中的三体式,不是近乎双重,而是就是双重的三体式。既然是为了全民健身,难度自然要大大放低。

但是对于孙氏三拳也有不能变的,什么不能变呢?

无极式的要求不能变,去三害、守九要的规矩不能变,练习孙氏三拳时,仍然是以同一个三体式为基础不能变。

以后随着能力的提高,三体式的难度可以逐渐加大。所以说,当年孙禄堂以三体式为三拳筑基与普及三拳的做法并不矛盾。

为了适合广大人群习练武术,降低拳术中难度,很可能是孙禄堂从当年那些太极拳中受到的启发。但是作为练习孙氏太极拳,不能降低的底线是什么?

虚无气势中的虚灵之意。将虚无气势中的虚灵之意贯穿行拳与体用始终,这个是孙氏太极拳的本,这个是不能简化掉的。

这个虚无气势中的虚灵之意从何入门?

前面讲了,孙氏无极式和三体式。

所以,下节课就从关于无极式的练法与常见错误讲起。

有人认为讲无极式是瞎耽误工夫,对于有些人可能是,怎么说呢,仁智各见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