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什么算“脆弱的崛起”?

 皮皮中尉 2021-06-24

本文导读:

“脆弱的崛起”这个词组,恰恰高度浓缩了德意志第二帝国速生速死的原因。


《脆弱的崛起》一书由国防大学研究院徐弃郁撰写,系统论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从1871建立到一步步堕入“一战”深渊短短40多年的历史。通过作者不辞辛苦对德国40多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项政策的梳理不难发现,“脆弱的崛起”这个词组,恰恰高度浓缩了德意志第二帝国速生速死的原因。


作为读者,我认为崛起之所以显得脆弱,主要还是在于当时的德国没有解决自身建设和国际局势面临的问题,而这一内一外两大病因,决定了德国的崛起只能是功败垂成、昙花一现。

国内问题的主要表征,体现在国家机构的无力、社会结构的脱节。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在普法战争的显赫战果之上,但武力强大并不能掩盖庞大帝国自身机构的虚弱低效。官方文件中,威廉一世身兼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的称谓,决定了帝国依旧保留了统一之前近百个王国、公国、侯国、选帝侯领地和自由市的权力体系,帝国只是在此之上叠床架屋加了顶帽子。也就是说,各种势力只是服从了帝国强加的联盟管理,除了外交和军队,依旧保留各自的自治权力。想用帝国约束管理这些势力,只能寄望于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

抛却各王国各邦的统治者,活跃成长的社会新兴各阶层也迫切需要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声音,但却做不到。因为帝国的实际掌握在普鲁士王国手中,而普鲁士王国靠武力征服起家,由组成军官团支撑国王的容克地主阶层主导,这样一个阶层是不允许其他阶层染指权力的。既然不能堂堂正正跻身国家组成群体,那么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产业工人乃至普通农民就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非官方组织来整合力量发出呼吁,希望干涉国家决策,这就造成了德国社会的各行其是的“卡特尔化”。

社会生活的“卡特尔化”加上权力中枢的松散,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天生就具有躁动多变的特质。幸亏,身为帝国首任宰相和普鲁士王国宰相的俾斯麦,深受威廉一世青睐信任,思维敏捷手段老辣,不仅以一己之力镇服了错综复杂的局面,还能审时度势让新兴阶层体会到存在感,所以德国社会幸运地趋于稳定。再加上德国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德国经济短时间内进步神速,成长为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体,锋芒直逼大英帝国。

国际局势的主要表征,体现在如何韬光养晦和缓解德法矛盾问题上。

俾斯麦在任期间,敏感意识到“强者必遭妒忌”,所以穷极一切手段为德国巩固国际地位并争取强大的盟友。为了实现韬光养晦谋求和平发展的目标,俾斯麦采取了类似“十个坛子八个盖”变戏法式的外交策略,以灵活的身段甚至旁人看不懂的利益交换方式,勉力周旋在欧洲大国之间。为了孤立法国,不让法国建立同盟对自己发动复仇性战争,俾斯麦竭力和俄国结盟,向英国示好,慑服奥匈帝国,建立起“德奥俄三皇同盟”和“德奥意三国同盟”,尽量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努力抬升德国的国际地位,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也就是说,有了“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存在,德国的崛起得以暂时忽略自身和外部的不利因素,艰难地起步加速。但是,一旦威廉一世和弗雷德里克一世先后病故,第三代皇帝威廉二世这位刚愎自用才疏学浅的君主上台,早就被看不惯的俾斯麦就只能主动辞职,他这道帝国的“保险阀”也就被迅速拆除,国家的发展开始不讲策略,尽显蛮横和幼稚。

俾斯麦与威廉二世在一起       来自网络

首先是国内治理更加混乱。威廉二世本人既对耗时费力的国内改革不感兴趣,也缺乏俾斯麦的手腕,所以“卡特尔式”的社会组织愈发失去约束,频繁通过各种非官方非理性的渠道直接干涉国家决策。资本家主张与英美法大国做生意、陆军主张击溃法国以绝后患、海军主张强大海军建设跟英国争锋、容克地主主张扩张海外殖民地……而皇帝和手下的官僚只能兵来将挡疲于应付,无暇建立长远的规划,甚至为了取悦某一阶层而不惜改变国家政策。

既然国家政策可以改,那么国际外交自然也无可避免受到了冲击。凭着皇帝个人的好恶,德国没有再续签同俄国的盟约,把恼羞成怒的俄国逼到法国身边,促成法俄协约,使俾斯麦最担心的“两线作战”成为现实;因为皇帝无力解决国内问题,干脆跳开障碍直接提出“世界战略”,那就无疑一头撞上了世界霸主英国,只能动用大量资源与英国大搞疯狂的“造舰竞赛”,争夺海权优势。这样一来,直接催生了三个恶果。

一是为了“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所有殖民帝国争夺海外殖民地,把英国逼上对立面,促成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终成立,而“造舰竞赛”固然使海军实力强大,却耽搁了陆军建设,面对未来的“两线作战”根本拿不出好的解决办法;二是为了解决“两线作战”,陆军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施利芬计划”上,希望先击溃法国再掉头打垮俄国。但是一味陶醉于纯军事领域的将领们忽视了俾斯麦时期的客观思考,实质上是把“施利芬计划”当成了一次豪赌,做成了一厢情愿的剧本;三是过分看重奥匈帝国的盟友关系。因为德国彻底在国际上孤立,所以就把奥匈帝国这个唯一盟友看得很重,从这个孱弱帝国从俾斯麦时期善加利用的工具,变成了不可失去的唯一目标,最终演变成“老大被小弟锁定”的怪异联盟。

如此一来,当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复仇招致俄国法国干涉时,德国已经失去了所有弹性空间,只能被动地按照预设剧本,为了“不成器的小兄弟”,向英法俄宣战。再后来,就是脆弱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被“一战”彻底毁灭。

历史是前人的故事,而前车之鉴则足以令后人警醒。一百年前那个任性蛮横的帝国虽然早已灰飞烟灭,但何谓“脆弱”,“脆弱”何来,则足以令人再三玩味。

其实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道理相通。德国崛起被定性为脆弱的原因有二:一是无力解决自身的弱点;二是不愿分析外部局势而一味蛮干。相对而言,俾斯麦被威廉二世驱逐出权力中枢只是个插曲,因为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必须用一以贯之的作风品质面对时间的考验,不能寄望于一个老朽的官僚单打独斗。

那么,这个一以贯之的作风品质,就需要正视自身弱点和理性分析局势来予以充实、搭建。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有弱点不怕,怕的是掩饰躲避和不加解决。正如俾斯麦当年如果肯花费一点功夫琢磨国内改革,肯具备一丝一毫“功成不必在我”的政治家担当,德国就不会朝令夕改失控撞车。同样的道理,人只要肯花功夫去剖析正视不足,探索改进裨益和扬长避短之道,才会为自己的宏图大志打牢基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江湖就一定潜藏风险和机遇。这就需要个人时时分析所处的局势,时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能凭着一腔热血一个念头率性而为。就像法国不可能像德军将领企望的那样一触即溃一样,我们办每一件事都会遇到困难,对困难做到事前有预计、事中有对策、事后有总结,才是成熟之人的因应之道。对事如此、对人亦如此。

其实,十年前徐弃郁写《脆弱的崛起》一书,本意是以上世纪的“世界第二”为模板展开分析,为当今的“世界第二”,同样面临复杂局势的我们,做一参考提供前车之鉴。看看“脱贫攻坚”、“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些政策实绩,我们理当松一口气,因为我们没有犯当初德国的错误,而是走了客观理性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既然如此,我们个人,更应当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寻找一些经验才是。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