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战深度解读:为什么斐迪南大公的死会引发一战?一战前的欧洲

 逍遥_书斋 2022-06-26 发布于河南

Hello,大家好,我是一江,学过初中历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领着爱人去萨拉热窝巡视,不想却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该事件发生之后,欧洲很快乱成了一锅粥。先是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怂恿下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对此作出反应,接着德国向俄国宣战,法国又对此作出反应,德国又向法国宣战,德国要打法国,准备借道比利时,比利时不同意,于是德国又向比利时宣战,。

英国见英法德之间的缓冲地带比利时将被德国占领,也迅速作出反应,向德国宣战,英国参战,大英帝国下的一帮小弟南非联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加入战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文章图片1

一战爆发前欧洲地图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但在该事件中,为什么斐迪南大公的死会引发一战?

斐迪南大公虽是奥匈帝国的皇储,身份尊贵,但决不至于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引发一场具有世界规模的战争。还有那个塞尔维亚青年,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自杀斐迪南夫妇呢?

要回答上边两个问题,我们要从德国的崛起之路说起。

18世纪初的德意志地区是没落的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些邦国,

由于罗马帝国的衰落,德意志地区一盘散沙,而欧洲大陆从中世纪开始老大哥一直是法国。法国是隔三差五将德意志按在地上暴打一顿,然后弄点钱和地。

文章图片2

神圣的罗马帝国地图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里面的背景所在地阿尔萨斯和洛林也是这期间被强迫割让给法国的。据统计,从1675年到1813年,法国入侵德意志地区不下14次,平均每十年就发生一次战争。

后来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德意志地区的民族觉醒,自此以后,德意志地区统一是大势所趋的观点便深入每一个德意志人的心中

1815年德意志联邦取代了名存实亡的神圣罗马帝国,联邦中的奥地利和普鲁士是最强大的两个君主国。奥地利国势日衰,缺乏振兴国家的措施,而普鲁士大力发展农业,实力不断增强。

186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继位后任命俾斯麦为外交大臣,而俾斯麦从小就有统一德意志地区的愿景。

在老国王的支持下, 1864年,普鲁士先伙同德意志地区的老大奥地利暴捶了一顿北方的丹麦,夺回了德意志自古以来的领土荷尔斯泰因。

1866年,为争夺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普鲁士又伙同意大利对奥地利宣战,那时候的奥地利国力衰退,已经不是普鲁士的对手。鉴于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当时俾斯麦深知吞并奥地利并不现实,秉着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留下了奥地利这个兄弟。

普奥战争后,由奥地利主导的德意志联邦宣告解散,同时普鲁士主导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奥地利为了化解在普奥战争中的失利对帝国的冲击,被迫对国内强大的匈牙利贵族做出妥协,宣布将奥地利帝国更改为所谓共主邦联,同时改名为奥匈帝国,匈牙利地区成为奥匈帝国内部的一个王国,并拥有自己的国王

文章图片3

自此之后,拦在德意志统一面前的,只剩下对南德意志地区拥有影响力的法国。在俾斯麦的煽风点火之下, 1870年普鲁士和法国爆发著名的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地区除奥匈帝国以外的统一,并改名德意志帝国,简称德国。

文章图片4

普鲁士统一除奥匈帝国外的德意志地区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要求法国归还德意志自古以来的领土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并赔款50亿法郎(这大概相当于七亿两白银)。俾斯麦掐指一算,这么多钱,法国差不多要20年才能还完,足够吸干法国的元气了。

当时俾斯麦看得很清楚,一旦让法国割地赔款,那么德法之间的仇就结深了,新生的德国本就恶劣的外交环境会被进一步压缩,俾斯麦向国王提出来自己的见解。

然而在老国王和一些高层大佬们看来,收回阿萨地区可以打通从德国边境到巴黎之间的道路,让法国人不敢轻易对德国造次。

最终,老国王没有听俾斯麦的良言,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同时赔款50亿法郎给德国。

虽然法国赔了钱和地,但此时的法国仁的心情像吃了一坨翔,过去几百年都是自己打别人,没想到现在自己被打趴下后还要割地赔款。

更可气的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还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接受教皇的加冕称帝,这对法国来说简直是赤裸裸的侮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股敌对的种子已经在欧洲大陆埋下。法国新政府成立后通过发行公债的方式,短短两年就缴清了战争赔款,然后将一切外交政策围绕对德国复仇展开。

德国自然也防着法国复仇。德国宰相俾斯麦清楚地意识到,新生的德国要想保持欧洲强国的地位,就一定要维持现状,因此他认为德国统一后的活动舞台是欧洲大陆,而不是海外,并以此为根据开始大力推行他的“大陆政策”。

该政策的核心就是积极拉拢其他欧洲大国,同时挑起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矛盾,以此削弱和孤立法国。

文章图片5

铁血宰相俾斯麦

首先德国不在海外殖民地等敏感问题上挑战英国的霸权,但又蓄意支持法国扩张海外殖民地,这样就可以分散一部分法国对德国的复仇心,法国扩张海外殖民地又难免与英国和意大利等发生矛盾。

其次英法在埃及问题的竞争中,俾斯麦选择支持英国以孤立法国,但同时又要求英国提供对奥斯曼土耳其领土完整的保障。

这样,在英国的庇护下,俄国并不敢贸然对近东的土耳其采取贸然行动,而他在东欧地区又受阻于德国的势力,于是俄国只能将扩张之手伸向亚洲,而在亚洲进行扩张,俄国难免不会和英国以及同样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的日本发生矛盾(如日俄战争)。

这样,不仅俄国的部分力量会被牵制在远东,英国的力量也会因为法国和俄国的海外扩张而在欧洲以外受到威胁。英国便不敢轻易和德国在欧洲大陆发生冲突。就这样欧洲各国间的冲突矛盾,竟然都被俾斯麦引导到了欧洲以外的地区,维持了欧洲大陆的稳定。

最后德国还在1873年与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建立了三皇同盟,约定若遇有其他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三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以此来拉拢俄国。

文章图片6

三皇同盟

总之,德国的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孤立法国,而使用的手段则是合纵连横式的外交和不断拉拢结盟。

现在我们来重点说一下三皇同盟。

1878年第十次俄土(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战争中俄国击败了奥斯曼帝国,于是俄国便借着《圣斯特凡诺条约》企图在巴尔干建立大保加利亚(殖民地)以期扩张,但这无疑会侵犯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利益。

文章图片7

当时的巴尔干半岛

虽然奥匈帝国与俄国是同盟国,但还是因为这件事产生了嫌隙。

德国为了缓和俄奥两国的关系,俾斯麦于1878年邀请欧洲列强,在柏林召开会议解决巴尔干问题。

但这场会议开得并不成功,会后签署的《柏林条约》令俄国失去了大部分在《圣斯特凡条约》中的所得,奥匈帝国反而得到了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于是俄国便感觉自己被德国卖了,因为俄国在俄土战争中损失巨大,最后却得不偿失,而自己的竞争者奥匈帝国反而坐收渔翁之利,俄国当然不干了,所以第一次三皇同盟便就此瓦起。

现在三皇同盟就只剩下德国和奥匈帝国在玩儿了,德国在柏林会议中,对巴尔干问题的处理使得奥匈帝国觉得德国是个厚道而值得信赖的好兄弟。

但后来俄国又想要联合德国与英国抗衡,同时俾斯麦也害怕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于是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这就是第二次三皇同盟。

恰巧在同一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入侵突尼斯,并把突尼斯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突尼斯又恰巧又是意大利寄予了许久之地,但意大利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

文章图片8

突尼斯

此时,俾斯麦看出了意大利的心思,并再次通过外交手段将。将意大利拉了过来,并于1882年5月20日在维也纳签订了德意奥同盟条约,简称三国同盟。

但意大利因前仇一直看奥匈帝国不对付(一战中意大利临阵倒戈的重要原因),结盟只是鉴于当时和法国势同水火,想抱欧洲两个大国大腿一起羞辱法国。

当时欧洲如果按照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走,各国就会像打太极一样,你来我往,不停结盟,以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虽然欧洲大陆依旧矛盾重重,但毕竟还能维持一种脆弱的和平。

随着1888年6月15日登机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上台,一切都将发生改变。

威廉二世患有先天性厄尔布氏麻痹,有资料显示威廉二世因为罹患严重疾病,导致脑部功能有问题,因而性格变得充满野心而且冲动鲁莽,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有些骄横。

文章图片9

威廉二世

虽然他很勤勉并具有很强的爱国心,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爱慕虚荣、理想多于实际的人,并且一直以来都向往独裁,所以在即位后不久他就宣布罢免了俾斯麦。

他抛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开始大力扩张殖民地,扩建海军,并试图挑战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除此之外,他还彻底放弃了德、奥、俄的第二次三皇同盟,转而专心维持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脆弱的三国同盟。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威廉二世在外交才能上实在差俾斯麦太多了,威廉二世为了奥匈帝国。有意为自己在欧洲的东西两面树立了两大强敌俄国和法国,德国的另一个盟友意大利却几乎对自己毫无用处。

威廉二世的上台还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后果,那就是俾斯麦曾经极力避免的法俄同盟终于出现了。

威廉二世深信德俄两国是皇室姻亲(德皇威廉二世、英王乔治五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俄国必定义无反顾地顺从德国,于是不再与俄国续签《再保险条约》,德国和俄国正式脱交。

加上这时俄国正积极发展工业,急需资金,而德国对俄国的贷款申请一口拒绝。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法国慷慨地向俄国批出贷款,这使俄国有意转投法国。而法国利用俄国这种财政依赖性,促成法俄两国在1893年结成了法俄同盟结盟。

文章图片10

法俄同盟

两年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还亲自访问了巴黎。至此,欧洲率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同盟,法俄同盟和三国同盟。

直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英国还没有参与进来。

随着电气化工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新的技术革命结出累累果实,然而新的一轮工业产业需要受过更高教育水平的产业工人,这时国家在过去国民教育普及水平就显得极其重要,但作为老牌工业强国的英国恰恰没有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而缺少这样的工人队伍。

德国在全民教育体系建设上却遥遥领先其他欧洲国家,英国再也不像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在工业领域独占鳌头,英国战略上的安全空间不断受到侵蚀。

而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在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技术上,德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英国。如果任由这种继续发展下去,英国的经济就有崩溃的可能,而英国龙头老大的地位也可能不保。

文章图片11

工业革命

但德国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又不可能不挑战老牌的大英帝国,所以德国与英国之间势必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于是,在威廉二世的支持下,德国于1898年开始大肆扩充海军。德国还公开宣称,这种扩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军国家都不敢向他挑战。这句话明明白白的就是在向英国宣战。

而此时的英国却又因为法绍达事件与法国在战争的边缘徘徊,等到1899年南非战争爆发的时候,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希望组成欧陆反英同盟,联合支持南非。

英国才猛然意识到,似乎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对自己充满了敌意。这时候的英国终于放弃了光荣的孤立政策,开始转而与其他国家结盟。

尽管英国与法国、俄国都有矛盾,但他们彼此之间一致认可自己与德国的矛盾更大。

所以英国开始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并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与之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这两个协约的签订,加上之前的法俄同盟,英法俄三国终于达成了互相谅解和互相支持的三国协约。

至此,欧洲正式形成了两大敌对阵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文章图片12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这两大权力集团在基本问题上针锋相对,并疯狂地进行军备竞赛,两大阵营的矛盾越积攒越多,别说说巴尔干地区,整个欧洲都是一个大火药桶,现在只需要一根引线就能将整个欧洲点燃,萨拉热窝事件恰好充当了这个引线。

说到这里本文开头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斐迪南的死会引发一战,我们已经分析清楚了,即使斐迪南的身份再尊贵,他一人的死也没资格引发世界大战。

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前,欧洲就已经埋下了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的欧洲完全坐在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之上,这个火药桶终将会爆炸,只是斐迪南的死恰好点燃了这根爆炸引线。就算斐迪南不死,欧洲也会因为别的借口爆发一战,因为战争很早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而关于文章开头所提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那个塞尔维亚青年要刺杀斐迪南?在下文为大家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