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我大学还未毕业时就已经去世了。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我们农村人的日子还不算宽裕。如果谁家里的孩子考上大学,即便是一个中专,也是很高兴的。因为当时管分配,能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就吃上了公家饭,以后就是国家干部了,这是任何一个农村家庭梦寐以求的。所以当我被本省一所师范大学录取,虽然是一所普通院校,但我已经很高兴了。我梦想着毕业后,自己挣钱了,一定要改善改善家庭的贫困状况。也梦想着要给父母亲买套新衣服,买些好吃的,甚至梦想着有朝一日带着父母亲去旅游一趟,开开眼界,见见世面。然而,这一切还没有等到我毕业,就变成了空想。 母亲去世时,还不到60岁。她是被病魔夺走生命的,她走的很突然。那一天,是我姑太太去世的10周年纪念日,她亲自给我姑太太装好了祭祀用的献饭。1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人去世后,后辈对逝者最重要的祭奠活动。普通人家,这以后,就再没有大的祭奠活动了。或许母亲有预感,她说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装献饭。第二天中午时分,她在院子里坐着,不知怎么就晕过去了,后来又醒过来,她流着眼泪说,不要把我叫回来,怕我不能安心的上学。 母亲一生的大部分岁月,生活艰难!母亲还在孩提时,她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外祖母,早早的去世了,留下母亲和舅舅姐弟二人与外公相依为命。他们没有房子,住在黄土窑洞里。我小的时候,经常去舅舅家,其中的一孔窑洞就是厨房。现在,这两孔窑洞还在,只不过不住人了。看着窑洞,不由得让人感叹世易时移物是人非!这样想着,慢慢的,母亲生活中的一些点滴就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磨面,吃力费时沾一身面。上世纪70年代,我国大多数农村还没有通电,农村人都是在水磨上磨的面。我记得母亲会背上一口袋粮食,到离家五六里远的邻村去磨面。当时磨一袋面,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先要提前把粮食在水里淘干净。母亲会把做饭用的大锅从灶台上拔出来,再找三块大石头支起来,然后挑上两担水,先在锅里倒满,再把粮食倒进锅里,然后用柳条编的罩子在水里面搅动,最后又一罩子一罩子地把淘干净的粮食从锅里捞出来,倒在旁边放着的筛子里,控一控水,再倒入用麻线织的一块大单子上搅匀晾晒,过一会儿还要翻动。这样反复几次,如果天气晴好,经过大半天的晾晒,在太阳快要落山时,湿漉漉的粮食基本就晒干了,然后把它装进口袋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去除粘附在粮食表面的泥土和细小沙粒。如果没有这个环节,磨出来的面粉会碜牙,因为面粉中有细小的砂石。其次是磨面,家家户户都没有架子车,要把粮食背到磨坊去。没有一次就磨几袋的粮食,一般每次就磨一袋粮食。在水磨上磨面粉,是非常慢的,把粮食一点一点地往磨盘上加,随着磨盘的转动,磨盘上的粮食就慢慢地向磨眼里淌,最后变成面粉与麸皮的混合物,再把这些混合物放入箩中,随着箩在一根长木头上前后抖动,面粉就从箩底的纱布孔隙中漏下去,箩中就剩下了过滤掉的麸皮。面磨好了,面粉与麸皮分开装袋,又一个人背回家。从背粮食自家里出发,到背着磨好的面粉回家,就是大半日。所以这磨面真的是费时又费力,非常不容易!我们古代的先民,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磨面粉的,如果不是亲身去体验,现在的人们是体会不到磨面时的艰辛的! 打场,体力、耐力与技术的考验。自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生产出来的粮食比农业社分的粮食多了几十倍。这么多的粮食是怎么从麦秆的穗子上装进口袋的呢?我明白的告诉大家,靠体力。人们把束成一捆一捆的小麦或豌豆解开,摊开在平坦的场地上,先在太阳下暴晒一阵子,然后或两人、或三人抑或四人站于两侧,交替用连夹用力拍打,直至穗子上的麦粒与麦秆分离直至一粒不剩。一天要摊五六场,一次大致摊一百捆。这样一天大致可打五六百捆小麦。一年的粮食全部打完,前前后后可能要个把月时间,甚至更长。因为除了小麦,还有蚕豆、胡麻等,期间也会受到天气的干扰。从穗子上打下来的粮食,是麦粒与麦衣的混合物,还需要把二者分离开来,母亲是一簸箕一簸箕的把粮食簸出来的,这又需要两三个小时。从早晨摊场开始,一直到天完全黑下来看不见为止。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农活持续了十几年时间。像很多农村妇女一样,母亲在这个农活中担任的是主要角色,既要打场,又要簸粮食,那是真正的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拆洗缝制过冬的棉衣和被褥,是母亲每年初冬的重要任务。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我国广大农村,人们过冬御寒,主要依赖的就是身上穿的一件棉衣,晚间盖在身上的一套棉被,当然了,还有热腾腾的土炕。你想,在一个大家庭里,上有几个老人,下有几个小孩,要把一大家子人的棉衣、被子都要拆洗并缝制好,纯粹的手工活,那得花费多少个白天和夜晚! 回想起这些艰难的岁月,再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真的感受到,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再自己去磨面粉,直接从粮店里买现成的面粉;曾经吃力的打场碾场,现在有了拖拉机,原来一个月的农活,现在几天就完成了;至于过冬的各种御寒衣服,在服装城中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你可以随意挑选。许多儿时经历过的事情,都变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回忆,而今,我们正大踏步迈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仅以此文纪念亲爱的母亲! |
|
来自: 新用户58751616 > 《网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