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槐轩学说 | 刘伯谷:槐轩学说的基本观点之二

 walix 2021-06-25

刘伯谷先生讲《大学》

——槐轩学说的基本观点

(根据刘伯谷先生在双流讲《大学》视频资料节选整理,标题为整理者加)

图片

槐轩学说的基本观点

 今天我们是要学《大学》,那么涉及到《大学》,对于这个《大学》这部经典著作槐轩的主要观点,哪些不能忽视的呢?我想有这么三点:

 第一,中正仁义的观点

 中正仁义的观点是贯穿于整个《四书五经》,不管是在《论语》也好,《孟子》也好,以及《大学》、《中庸》,以及《五经》,都贯穿观点。

 宋代的大忠臣文天祥,为国尽忠的大忠臣,文天祥在他要死的时候,他写了一首《绝命辞》,第一句叫作“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认为孔孟之道说到最根本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取义成仁。取义是孟子的主张,整个孟子七篇,重点就谈一个“义”,仁义的义。孔子的《论语》,整个贯穿全书的一个“仁”字,是最基本的,最根本的。

 所谓的中正就是天理,天理这就是后头我要讲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备了的,天理或者喊它叫作良心。天理良心就是中正,至中至正。这个是自然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四书五经》所讲的核心,就不外乎中正仁义四个字。这个我们会具体说到《大学》的时候,我们还要看到。

 作为槐轩来讲,研究孔孟之道就是研究中正仁义。而作为一个人来讲,就是始终要坚持中正仁义从思想到行动,都不能够忘掉中正仁义。作为槐轩来讲,他当然是孔孟的信徒。他在解释《四书五经》的时候,始终牢牢的把握住“中正仁义”这个核心,凡是属于不中、不正、不仁、不义的,从思想到行动,都是违背圣贤之道,都是违背孔孟之道,都是值得批判的。这一个观点是孔孟的基本观点,也是槐轩阐扬孔孟之学的一个根本观点。要牢牢把握住这个观点,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把《四书五经》所讲的那一些东西,才理解得到,进一步才理解得透。这个是槐轩的第一个基本观点。我们在谈《大学》的时候,都涉及到这一基本观点。

 第二复性的观点

 什么叫复性?我们把这几个观点摞一块讲,说起《大学》时候一下子就说通了,这几个基本观点不掌握的时候,我们说《大学》有时候说不清楚。什么叫性?复性,恢复性,从字面上来讲,很好理解。关键问题是什么叫性?孔孟之道的性指的是啥子?槐轩对这两个字做了解释,什么是性?天理良心就是性。天理就是性,在人就是良心,良心就是性。

正因为在天理就是性,在人呢就叫作良心,这个就叫作性。所以性,每个人都有性,每个人的性都是啥子?最善良的。孔子讲的“性善”。告子讲的人性论“性无善,无不善”。荀子他就是讲“性恶”。孔孟就讲“性善”。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因为人是得到天理才成为人的,孔孟讲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是他有“仁”禽兽就没得“仁”,禽兽、猪马牛羊它就没得这个“仁”。每一个人都有“仁”,都有“仁心”。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喊他叫人的话,就是因为他具备了“天之理”跟“心之良”。所谓“天之理”“心之良”就是他有天理良心,他有一颗纯善的心。所以《三字经》第一句就叫做啥子?这个符合孔孟之道的,叫作人之初,性本善。

 告子就说有善的,有不善的,荀子甚至说性恶,都不符合孔孟之道。孔孟之道认为人都是性善的。但是孔孟也说清楚了,所谓性善也就是人人都有仁心,人人都有天理。那么咋个又有坏人呢?那人都是好人了、都是圣人了、都是贤人了。因此,孔孟就一个观点,非常明确,他说先天才善,后天就不一定善。就有个先后天的观点,这个也是槐轩坚持的。

 孔孟之道认为人还没有出生之前,心都是善的,自然赋予他的都是一颗极纯、极善的心,这个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仁心”,叫作“性”。或者孟子还给它取了个更形象的名词叫啥子“赤子之心”。啥子叫“赤子”啊?还在母亲肚子里那个娃娃,已经成型的那个娃娃,在母亲肚子里那个娃娃叫作“赤子”。这个“赤子之心”就是“仁心”,也就是“性”,也就是“天理”,纯善的。

 宋儒就在这一点有点不同了,他们的解释就不同了。宋儒包括二程,周敦颐,一直到朱子,他们就以心为性,他心性不分。这个就是所说的就是他们跟槐轩两个的主要差别。后来有些学者也都是以心为性,不分先后天,槐轩就指出了先天为性,后天为心。后天就叫心,先天是性。也就是说,在先天的时候,都是得天之理才成人。那么他在娘肚子里的时候,他都是有一颗纯善的心,这颗心我们不喊它叫心,叫作性。

 那么既然人人都有“仁”,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有一个“性”,那就不应该有坏人了。孔孟之道不这样认为,他说先天才叫作性,也就是娃娃没有下地之前,成型的婴儿,纯善的,无任何害人之心。但是一到了后天,出生了,慢慢慢慢长大了一下来他,槐轩举了个例子,新生儿下来,他就晓得哭,他就开始有了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所谓七情,这个不是爹妈教你的,他一下了地,他就慢慢就有了。我们可以举很多简单的例子,下来他晓得哭了,看到妈妈、看到姥姥他晓得笑,咋个哪个教他的?这个就是娃娃生下来过后,他在后天的时候,自然对他的影响。

 当然这个喜、怒、哀、惧、爱、恶、欲不一定都是坏的,但是其中就有坏的了么。你为什么笑,对于爱父亲、爱母亲,他笑,这样是好的。幸灾乐祸也要笑的话,那个笑好不好啊?喜欢是好的,你喜欢人家做个善事,你很喜欢看到人家孝父母,你很喜欢。但是人家受了灾的时候,你也去喜欢,同样是个喜欢,这喜欢就不是好的喜欢了。所以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是后天的没有听到哪个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打哈哈嘛哭嘛。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这个是后天才有的。孟子讲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弗学而能,没得哪个教你,你就自然学会了这个是一个另外一个从小长到大,他认识事理也就有差别。两个娃娃,同样拿着包子在那里摆着,有他就要先出手,他就晓得抢了,对不对?

这个是我们举的一个例子说明一个啥子问题呢?孔孟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叫作后天,那么喜、怒、哀、惧、爱、恶、欲,在他身上就起作用了家庭教育好的,受好的东西多;家庭教育差的,受的坏的东西多。因而,到了后天,性就变成心了,也就出现善恶,所谓善恶就是好的、坏的出现了。家庭教育好的,他的好心多;家庭教育影响不好的,他的坏心多,善恶分了。因此,先天之心,纯善的,谓之曰性;后天之心,有善有不善,谓之曰心。心性分开了,先后天分开了,先后天的观点分开了,宋儒分不清楚,宋儒以心为性,心就是性。他成人他就讲咋个做好人呢?养后天之心。

 孔孟之道就不同,孔孟之道既然划分了先天或后天,他就指出了一条路,就这个两个字“复性”,恢复性,把心恢复到未生之前的性所以我之前一直在说,心就是天理良心。槐轩把它解释得具体,啥子叫心,心就是性,天理良心,德也是它。

《大学》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是它仁也是它。所谓复性,就要喊你返还先天,我们现在都在后天,就要喊你返还到先天,你这一颗心,后天之心,要恢复到以前,先天之心,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纯善的。

 复性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复性就是保存你,自然给你的那一颗纯善的心嘛,就是复性嘛。那么真正能够做到复性,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了,都是一颗纯善的心了,就能够达到啥子?天人和谐,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谐。那么你的所做作为,所思所想,都是从这一颗纯善的这个心出发,自然赋予你的那一个天理,那一颗良心完全一样了那就自然人的统一,天和人的统一,这就叫作天人合一。我们现在在提倡自然和人的和谐,能够做到这一点,复性,天人就合一了。

图片

 从这个出发,因此,槐轩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这个非常明确观点是啥子?既然人的心都是善的,每一个人得天之理都是一样的,那么自然这个结论就出来了,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复性了,那就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成圣贤。

 孔孟教人,就是要想每人都成为圣贤,每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怎么样才能成为尧舜?那就是复性,返还先天,达到天人合一。这是孔孟之道的基本观点,也是槐轩坚持的一个基本观点。

 第三成己成人的观点。

 成己成人,所谓成己成人,使自己成为圣贤,复性同时还要把它推出去,让所有人都成为圣贤。我们现在讲到《大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推己及人,孟子还有推爱就是不只要使自己成为好人,成为圣贤使别人也成可以为圣贤。那别人能不能够成为圣贤呢?他前提已经都给你指了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天地都给了他的仁心,天理良心。既然天都给了他一颗这个纯善的良心,他有天理,他只要去复性,帮助他复性,他当然也可以成为圣贤,这就是孔孟之道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以上所谈的,我学习的不够,没得水平来讲,也没得资格来讲因为我们大家都在学习所以我们只是交换下意见,把我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这样做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大家参考。我是学槐轩的人,这些观点解释都是按照槐轩的《四书恒解》对于《大学》的理解来讲的,来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