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述槐轩》①——导言

 有而无限 2023-05-29 发布于山东

12

竹林书院

 Image

学入槐轩,武继隐仙,医承终南。

专注于道武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

著作提要

     《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是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清代大儒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讲稿两个部分。《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成己成人的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庸》讲稿阐明了“天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论述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和天人一体、天人和谐的基本观点。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刘沅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导言

Image

刘伯谷先生撰

录自《祖述槐轩》

     在我们讲《大学》之前,想先把读书的意义简单地说一下。

     对于一个人来说,读书可以说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一个任务。不管一个人的出身怎么样,他都希望读书,城里的人如此,乡下的人同样如此,都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呢?历来有一个说法,四个字:“读书明理。”今天我们就从“读书明理”这个问题谈起。

     一般人的理解,所谓读书明理,就是读了书,有了知识,就懂得了道理。但我觉得应该进一步地来发掘所谓读书明理,(尤其是)“明理”两个字的含义。

     读书是为了明理,什么是理?用槐轩的观点来讲,理,就是天理良心,明理就是要使得天理良心在我们的思想上,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我觉得这样才算真正懂得了“明理”两字的意义。

     从古汉语语法来讲,明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称作“使动词”,理(天理良心)是宾语。明理就是使理明,使天理良心明。明是发扬光大的意思。

     我们讲《大学》,第一句就碰到“明明德”,就是使德明,使天理良心更加发扬光大,使它更加明白,不要使它晦暗。天理良心的明和暗,我们在学习《大学》的时候,都要谈到它。

     因此,在我们读书之前,首先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是为了明理。什么叫明理?明理就是使我们的天理良心更加明白,不要使它晦暗。我们今天能够聚到一起,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为了使我们本身具有的天理良心不断发扬光大。

     孔子讲的“学”,它是有目的的。学是为了什么?学是为了“学做人”,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理,学是为了做人,这是孔孟之道的落脚点所在。既然读书是为了明理,那么该读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就出来了。读什么书才他够明理呢?从古代到现在,上下三千年,书籍浩如烟海,书有多少?多得数不清楚,只要用字来表达的,都可以谓之曰书。那么所谓读书明理之书指的是什么书呢?是指圣贤的书,因为只有读了圣贤的书,才能够使理明。读有关技术的、其他学科的书,对我们也有益处,但是读圣贤书,才能真正解决做人的问题。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倡导)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是说学知识,不是说学其他(学科)的书,而是指经典书籍。读书也就是指读经典,(在传统文化中,经典书)就是孔孟之书,具体来说(就是)《四书》《五经》。

     我们今天来谈《大学》,《大学》就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关于圣人的观点、言论(的著作)。圣人的观点和圣人的言论就是教我们做人的典范,教我们怎么样做人,所以,我们在谈大学之前,首先要把这四个字的含义搞清楚。所谓读书是读圣贤书、明理的书,是使我们固有的天理良心发扬光大,这就与孔子讲的“学”一致了。孔子讲“学而时习之”的那个“学”,不是说学知识,而是指“学为人”。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要学做人。

     这里,从读书、读什么书、读书的目的先说一说。今天既然大家都来读书,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我们读书是读圣贤书,是学为人。先明确目标,然后我们才来看,圣人的书究竟教了我们一些什么东西呢?  圣人的言论当中,始终不放弃一个为人的观点。什么事情都要接触到为人的问题,我们一天到晚都在为人,也就是说圣贤教导我们的,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所做的事,做事也就是为人嘛。圣人教导的为人,是给我们指了一条金光大道,真(正)能够按照圣人的教导来为人,那你读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明理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其次,我就要想谈一谈读圣贤书。圣贤的《四书》《五经》成形以后,经过了一两千年,对于圣贤的言论,后人就有各种观点、理解,(各种)学派也就由此而生。荀子、庄子、墨子、扬子,以及后来无数的学者,他们都在研究为人的道理,都在研究圣贤所著的书籍,这一两千年以来,研究圣贤学说的书籍层出不穷。那么我们以什么为准呢?以什么为目的呢?我们学习哪个(的注本)呢?荀子有荀子的理解,墨子有墨子的理解,董仲舒有董仲舒的理解,诸子百家,每个人的意见都有所不同。到了宋代,更是掀起了读经热,研究《四书》《五经》到了一个高潮。从周濂溪、程颐、程颢一直到朱子(朱熹),他们对圣贤著作的研究不可谓不尽力,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呢?谁的理解最正确呢?谁是真正懂得了圣贤书的精髓呢?这就存在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各人的观点各不相同,甚至有的时候,你戳我的眼睛,我截你的鼻子,没有一个统一的东西。宋朝统一了,以朱子解释的《四书》为准,但是这并没有使所有研究孔孟之道的人心服口服。尽管是国家定了的,教育人也好,考试也好,都是以朱子的解释为准,但是并不等于说,朱子的理解就完全对,无懈可击。仍然有观点不同的人,比如明代的王阳明,他就对朱子的学说(提出了)他的看法。因为大家都在研究嘛,谁的见解更合乎孔孟之道的精髓?这个东西,多说无益。

     作为槐轩来讲,他就对宋儒的有些解释,特别是对朱子关于《大学》的解释,采取了基本否定(的态度)。他认为,朱子没有把圣贤,也就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发掘出来。当然朱子也好,二程也好,他的老师周濂溪甚至邵康节等等也好,他们都是在研究孔孟之道。而作为槐轩来讲呢,他也是在研究孔孟之道,他对于《四书》《五经》的解释,其中有很多就不同于宋儒,也不同于当时的陆王心学。当然,谁是谁非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通过他们对于《四书》《五经》的阐释,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合乎孔孟原典的精神。所以我认为读书很好,让我们也来研究孔孟的原典精神,研究孔孟之道的精髓所在。

     今天我的发言很明确,就是根据槐轩的观点来发言的,提供槐轩对于孔孟之道的理解,把槐轩的理解提供出来,让在座的学友来研究,所以我今天的发言,就是讲述槐轩的观点。学问的问题、做人的问题,不能够强加于人,要靠自己。我的发言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听了之后,再来细读槐轩的书,与历代对于孔孟之道的阐释做比较,我想能够这样做比较是最好的,我不主张听到风就是雨。

     因为我是从小学习槐轩学说的,他是我的曾祖,我是他的曾孙,所以我来谈就只能够谈槐轩的观点。这个发言,只是把我对于槐轩观点的理解,把他阐释《四书》《五经》、阐释孔孟之道的一些看法提供出来,供大家学习参照。既然我是根据槐轩的观点来谈《四书》,因而就不得不、也不能不把槐轩的观点,特别是涉及有关我们今天要谈的《大学》的观点,概括地提示一下。

Image

     今天我们学《大学》,槐轩的主要观点,哪些不能忽视的呢?恐怕我想起来有这么三点。

第一个基本观点:中正仁义的观点。

     中正仁义的观点,是贯穿于整个《四书》《五经》(的)。

     宋代的文天样,(是)为国尽忠的大忠臣,在他要死的时候,他写了一首《绝命辞》,他说:“孔日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认为,孔孟之道说到最根本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取义成仁。取义是孟子的主张,整个《孟子》七篇,重点就谈一个义,仁义的义。《论语》贯穿全书的是一个仁字,(是孔子)最基本、最根本的(思想)。

     所谓中正就是天理,天理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的。天理或者称它为良心,天理良心就是中正,至中至正,这个是自然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四书》《五经》所讲的核心,就不外乎中正仁义四个字。

     槐轩研究孔孟之道就是研究中正仁义,而作为一个人,就是始终要坚持中正仁义,从思想到行动,都不能够忘掉中正仁义。槐轩是孔孟的信徒,他在解释《四书》《五经》的时候,始终牢牢地把握住中正仁义这个核心,凡是属于不中、不正、不仁、不义的,从思想到行动,都是违背圣贤之道、孔孟之道的,都是值得批判的。这一个观点是孔孟的基本观点,也是槐轩阐扬的孔孟之学的一个根本观点,要牢牢把握住这个观点,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四书》《五经》所讲的那一些东西,才能进  一步理解得透。这个是槐轩的第一个基本观点。我先把槐轩基本观点简  单介绍一下,我们在以后学习《大学》的时候,都会涉及这一基本观点。 

第二个基本观点:复性的观点。

     什么叫复性?我们把几个基本观点结合在一起讲,一下子就说通了,这几个基本观点不掌握,我们学《大学》的时候,(就)说不清楚。什么叫复性?就是恢复性,从字面上来讲,很好理解。关键问题是什么叫性?孔孟之道的性指的是什么?槐轩对这两个字做了解释,什么是性?天理良心就是性。天理就是性,在人就是良心,良心就是性。在天,天理就是性,在人呢?就叫作良心,这个就叫作性。每个人都有性,每个人的性都是最善良的。

     孔子讲“性善”,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荀子就更安逸了,他就讲“性恶”。孔孟讲“性善”,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因为人是得到天理才成为人的。孔孟讲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是他有“仁”,禽兽就没有“仁”。每一个人都有“仁”,都有“仁心”,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具备了“天之理”和“心之良”。所谓天之理、心之良就是他有天理良心,他有一颗纯善的心。所以《三字经》第一句就叫作“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是符合孔孟之道的。

     告子说有善的有不善的,荀子说性恶,都不符合孔孟之道。孔孟之道认为人都是性善的。但是孔孟也说清楚了,所谓性善也就是人人都有仁心,人人都有天理。那么怎么又会有坏人呢?因此,孔孟就有一个观点,非常明确,他说先天才善,后天就不一定善,这就有个先天、后天的观点,这也是槐轩坚持的。

     孔孟之道认为,人还没有出生之前,心都是善的,自然赋予他的都是一颗极纯、极善的心,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仁心”,叫作“性”,  孟子还给它取了个更形象的名字叫作“赤子之心”。什么叫赤子啊?还在母亲肚子里那个娃娃、已经成型的那个娃娃叫作赤子。这个赤子之心就是仁心,也就是性,也就是天理,(它是)纯善的。

     在这一点上宋儒的理解就有点不同了。宋儒包括二程、周敦颐,一直到朱子,他们就以心为性,心性不分,这是与槐轩最主要的差别。后来有些学者也都是以心为性,不分先天、后天,槐轩就指出:“先天为性,后天为心。”后天就叫心,先天是性。那么也就是说,在先天,人都是得天之理才成的人。他在娘肚子里的时候,都有一颗纯善的心,这颗心我们不喊它叫心,叫作“性”。

     那么既然人人都有“仁”,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有一个“性”,那就不应该有坏人了?孔孟之道不这样认为,说先天才叫作“性”。也就是娃娃没有下地之前,成型的婴儿(它是)纯善的,无任何害人之心,但是一(旦)到了后天,出生了,慢慢慢慢长大了,他就开始有了七情六欲。槐轩就举了个例子,他说,新生儿下来,他就晓得哭。喜、怒、真、惧、爱、恶、欲所谓“七情”,这个不是爹妈教的,他一下了地,慢慢就有了。我们可以举很多简单的例子,生下来的婴孩就晓得哭了,看到妈妈、看到姥姥就晓得笑,哪个教他的?这就是娃娃生下来以后后天自然对他的影响。

     当然,喜、怒、哀、惧、爱、恶、欲不一定都是坏的,但是其中就有坏的。你为什么笑?爱父亲、爱母亲,他笑,这样是好的。幸灾乐祸也要笑的话,那个笑好不好啊?喜欢是好的,你看见别人做了善事,你很喜欢,看到人家孝敬父母,你很喜欢。但是人家受了灾的时候,你也去喜欢,同样是喜欢,这种喜欢就不是好的喜欢了。所以,喜、怒、哀、  惧、爱、恶、欲这七情是后天的。没有听到哪个孩子能在妈妈的肚子里打哈哈嘛。孟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没有哪个教你,你就自然学会了,这是一个。另外,从小长到大,一个人在不同的年纪认识事理也就有差别。两个娃娃,同样拿着包子在那里摆  着,有一个娃娃他就要先出手,他就晓得抢了,对不对?

      这个是我们举的一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孔孟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叫作后天,喜、怒、哀、惧、爱、恶、欲,就在他身上起作用了。家庭教育好的,接受的好的东西多;家庭教育差的,接受的坏的东西多。因而,到了后天,性就变成心了,也就出现善恶,所谓善恶就是好的、坏的出现了。家庭教育好的,他的好心多;家庭教育不好的,他的坏心多,(于是)善恶分了。因此,先天之心,是纯善的,谓之日性;后天之心,有善有不善,谓之曰心。心性分开了,先天、后天分开了,先天、后天的观点分开了。而宋儒分不清楚,宋儒以心为性,心就是性。他所谓成人,他就讲怎么做好人呢?(宋儒的方法就是)养后天之心。 

     孔孟之道就不同,孔孟之道既然划分了先天和后天的界线,就提出“复性”的观点。恢复性,把心恢复到未生之前的性,所以我之前一直在说,心(性)就是天理良心。槐轩把它解释得很具体,什么叫心,什么是性,天理良心(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是它,仁也是它。所谓复性,就要叫你返还先天,我们现在都在后天,就要叫你返还到先天的这一颗心。后天之心,要恢复到先天之心,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纯善的心。

     复性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保存自然给你的那一颗纯善的心,这就是复性嘛。真正能够做到复性,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了,都是一颗纯善的心了,就能够达到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状况。如果你的所做作为、所思所想,都是从这一颗纯善的心出发,就和自然赋予你的那一个天理、那一颗良心完全一样了,是自然与人的统一、天和人的统一,这就叫作天人合一。我们现在在提倡自然和人的和谐,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叫作)复性,天人就合一了。

     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槐轩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这个非常明确的观点是什么?既然人的心都是善的,每一个人得天之理都是一样的,那么自然结论就出来了——人皆可以为尧舜。一(旦)复性了,那就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成圣贤。孔孟教人,就是想要每个人都成为圣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怎么样才能成为尧舜?那就是复性,返还先天,达到天人合一。这是孔孟之道的基本观点,也是槐轩坚持的一个基本观点。

第三个基本观点:成己成人的观点。

     所谓成己成人,成己(是)使自己复性,成为圣贤,同时还要把它  推出去,让所有人都成为圣贤,即成人的观点。我们现在讲到《大学》,  修身以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推己及人。孟子说的推爱,就是不仅要使自己成为好人,成为圣贤,也要使别人也可以成为圣贤。那别人能不能够成为圣贤呢?前提他已经都给你指出来了,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天地都给了他仁心,(给了他)天理良心。既然天都给了他一颗纯善的良心,他就有天理,只要帮助他去复性,他当然也可以成  为圣贤,这就是孔孟之道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大学》不好讲,因为它谈的是为人之道。《大学》与《论语》《孟子),有很大的区别,尽管都是在谈天人,都是在谈复性,都是在谈仁心,谈仁义,但是《论语》和《孟子》,都是一条一条地说的。“子曰:学而时习少”,然后接着又是“子曰:君子务本”,然后又是“子曰......”孟子在接触当时的国君和游说诸侯的时候,都是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谈的。

     而《大学》这一篇是谈整个成人的功夫次第,成人要先怎么样,怎么样,后怎么样,它的系统性非常强。和《论语》《孟子》相比,《论语》《孟子》当然还是有重点,但是系统不是很明白。我们可以这样说,《论语》《孟子》也谈成已成人,是不是啊?它是教你怎么样做的,跟你说你应该个怎么做,做人要时习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那你就要以孝悌为木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就这样一条一条地教你。

     但是《大学》就不同了,《大学》有一个明显的次第,所谓明显的次第是什么?先怎么样——后怎么样——最后怎么样。宋朝的程子有一句话说得对,他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人德之门也。”是人德之门。所谓德,就是说复性,就是返还先天,成为一个大大的好人。(《大学》)是入德之门,给你开的第一道门。程子说:“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所谓次第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论语》《孟子》是点点滴滴,不是很系统。《大学》对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说得非常明确。

     我们学《大学》,就是学怎么样一步一步地按照《大学》给我们讲的这个次第、这个梯子,一梯一梯地爬,最后爬到楼顶上去,达到复性(的目的),把路给我们指清楚了。但是,我们现在所看的《古本大学》,又和朱子的《四书集注》不一样。我们今天讲的《古本大学》不是朱子(讲的版本),槐轩的观点和朱子的有很多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大学》的功夫次第上,槐轩可以说基本上和朱熹的观点不一样。因而,他著写《大学恒解》不是选的朱子那个《大学》(版本),他认为朱子注的《大学》是篡改了圣人的原意。那么他这个《大学》(版本)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学恒解》的《序》说,《凡例》也说,他是从《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当中选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朱注《大学》,与这个(版本)有所不同,槐轩认为朱熹没有把功夫次第说清楚,甚至是说错了。 

     因此槐轩著的《大学恒解》,就是以《礼记》上的第四十二篇为蓝本。今天我谈的,都是槐轩根据《礼记》上的这个《大学》(文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古本大学》,谈的都是槐轩的观点。

     我的父亲刘咸炘在《推十书》上曾经有一句名言,他说《论语》和《孟子》都是讲的为仁复礼之功。他说,《论语》讲的都是解决什么是“仁”,什么是“礼”,什么合于“仁”,什么合于“礼”的问题,一条二款的。他说《大学》这点(讲得)是最清楚的,《大学》解决怎么样来“复礼”,来“为仁”,一步一步地该怎么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把《论语》所讲的“仁”与“礼”如何实施条理化了。

     《论语》《孟子》说什么是好,《大学》就讲怎样做得好。《大学》把这个功夫次第,即怎样来实现这个“仁”与“礼”具体化了;把功夫次第,即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就能够实现“仁”与“礼”条理化了。所以我们在谈《大学》的时候,先要把这点弄清楚,《大学》之不好讲,也就在这个地方。功夫次第(讲的是),第一步先怎么走,第二步该怎么走,不这样走有什么坏处,这样走有什么好处。孔孟说什么是“仁”,什么是“义”,《大学》就说,要做到“仁义”该怎么办,所以就说把“仁”与“礼”如何实施条理化了。《大学》之所以难讲,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因为有很多功夫次第在里头,所以难讲就在这里。

【竹林书院

「 竹林三愿 」  

一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二愿:父母之邦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愿:真人教育的学府在华夏大地开枝散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