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炊烟

 廻峰山樵夫 2021-06-25
        乡村环境整治的确让农村干净整洁了,屋前房后都是花花草,改厕也让农村卫生多了。再不用在露天里,在寒风嗖嗖中光着屁股蹲在那里了。但这种改造后的好环境,总觉得有些遗憾,好像少了点什么。
       山上的柴火原来被我们剐得干干净净,现在你想走进山里,还真不容易。荆棘丛生,落叶寸许。但再也没有人去砍或剐了。家家户户都使用上了冒着蓝色火焰的煤气灶,极少人家还在使用柴火土灶。

        当然这是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只会前进,不会后退。
        但人们的记忆还是憧憬着以前那种炊烟袅袅的光景,柴火烧饭时散发和弥漫在全村里的香味。
        每天早上,家家户户的房屋顶上冒出一缕炊烟。煮稀饭、烧猪食,抱柴火、拿树枝,忙得不亦乐乎。到了晚上夕阳西下,黄昏的阳光落到西边的山凹,西边的天空一片苍黄,家家户户又开始冒起了炊烟。或笔直,或歪歪扭扭。狗吠鸡鸣,羊咩猪哄,吵吵闹闹,要吃的要喝的。那时生活尽管很艰难,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骨子里再也抹不去,删不掉。

       每到冬天或秋季,我们带着竹耙子,上山薅松毛。那时没有燃气,即便有,也买不起。于是只有在山上砍柴、打松果和薅松毛。坐在灶门口,一把一把地往灶堂里塞柴火。烈火烘烘的灶堂把脸映得滚烫,也映得通红。“好了,好了,灶老爷上西天了!”大人在叫,原来饭烧焦了。赶快端碗冷水放在木锅盖上,那是降温吧。
        然而现在,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电饭锅烧饭,煤气灶炒菜,想吃块锅巴都难。每次回去,父亲说,房间里有一袋锅巴,你带去。我拎出锅巴,赶紧掏几块吃起来。那感觉才是真正的家乡味道,是松毛烧出来的,松脆。

      于是,人们才想起来,乡情、乡愁就在这些柴火和炊烟里。于是农家乐、土鸡、乡居等等人工农村又被打造出来。
        但那里没有袅袅炊烟,没有犬吠鸡鸡,没有农人的悠闲。都是门面,是外地进口的商品,是二十多天速成的饲料鸡。互相不串门,更不会端着碗,东家走西家串的。或蹲在门口或在门口的石墩上一坐,端着海碗吃饭,一边喝粥一边和邻居聊天。只到自己的女人在门口扯着嗓子喊,把碗拿回来洗,才肯回家。
          我们只能在旅游场所看到昔日的乡愁外壳,在人造的的所谓乡居里体验乡情的寡淡,在想象中回忆那早已经失去的乡愁。
          尽管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大家都是隔着肚皮看热闹,至于淳朴、厚实、乡愁,早已随着那股带着锅巴糊味的炊烟飘散而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